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刘翎 《军事记者》2001,(4):42-43
职业战地记者之王威廉·拉塞尔 (1820~ 1907),他发自克什米亚半岛的稿件被认为是战地报道的发端。 他不是第一个战地记者,但无疑是伟大的战地记者之一。他就是英国《泰晤士报》著名记者威廉·拉塞尔爵士。   威廉·拉塞尔 1820年出生于爱尔兰的都柏林。自 1842年起在《泰晤士报》担任临时性的议会报道记者。后一度离开《泰晤士报》以至新闻界去攻读法学,但在新任主编约翰·德莱恩的力邀下重新回到了《泰晤士报》并于 1850年赴丹麦,开始了他在炮火中当战地记者的经历。   拉塞尔所处的时代正是大英帝国开始进入鼎盛的时期。为争夺奥…  相似文献   

2.
邵宇     
邵宇,1919年8月生于辽宁省丹东市东沟县大孤山。1935年入北京美术专科学校专攻西洋画。1936年参加革命。建国前即开始从事报纸工作。1950年参加筹备组建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工作。1951年任《人民画报》总编辑。1952年调任《人民日报》美术组组长,赴朝鲜担任抗美援朝战地记者;同年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1977年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邵宇还曾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兼中国文联书协分党组书记,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书记,文化部艺术委员会委员,中  相似文献   

3.
记者部落     
《青年记者》2014,(1):21
为掌握第一手材料,她和公安民警一样冲锋陷阵,被称为"战地记者";她参与策划创办了《法治进行时》、《养生堂》、《八点非常故事汇》等深受观众喜爱的品牌栏目;2013年,她又带领北京卫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请看本期"传媒骄子"北京电视台副总编辑徐滔的新闻经历。"众筹新闻"最近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这一舶来  相似文献   

4.
“我不去想自己可能丧失生命,因为最重要是采访新闻。”“这是一种信念。我认为战地记者重要,因为可令人明白战争的问题。……我们就象一个信差,在当事人之间奔走,去了解他们的想法、他们对事情如何反应及局势发展。”歌利特·碧嘉文(Ms Colette Braeckman)1991年2月正身处于战火边缘的耶路撒冷,她接受香港《明报》长途电话访问,讲述当战地记者的感受。她是比利时一份报纸《Le Soir》(意思是晚间)的记者,自1973年起,曾到黎巴嫩,阿富汗、尼加拉  相似文献   

5.
《青年记者》2007,(21):21-21
黎秀石于1914年1月生于南海丹灶海边坊黎家,籍贯广东南海丹灶,1935年毕业于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解放前曾在《大公报》等报刊和通讯社任编辑、记者、译员、驻国外办事处特派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担任过《大公报》战地记者,见证和采访了日本投降的全过程。1950年10月,黎秀石从英国回到祖国参加革命工作,先后在广州市培正中学、中央广播事业局工作,1961年起在北京广播学院外语系任教,1978年调进中山大学外语系任教,曾任英语专业教研室主任,1986年2月退休。  相似文献   

6.
哈雷特·阿班是美国人,1926年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从事新闻采访与报纸编辑工作,1929年起任《纽约时报》驻北平特派记者,后因工作出色调往上海,任该报中国首席记者,凡十二年。由于其坚持记者的操守而得罪了在中国横行的日本人,于1941年被迫离任回国。  相似文献   

7.
烸铂 《档案天地》2015,(10):27-30
提起田汉,都知是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有一位女性,她在田汉身后,是田汉的精神导师、灵感之源。连田汉自己都承认更加关注现实社会的思想转变与她紧密相连;她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戏剧家和词曲作者,参与填词的《渔光曲》、《卖报歌》、《打回老家去》至今口口相传;她还是一位睿智机敏的女特工,年仅二十四岁就潜伏在国统区内,从事情报工作;她更是一位勇敢坚毅的战地记者,抗日战争期间曾和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共赴前线战区采访。今年,是这位女性110岁的诞辰,在国庆节来临之际,我们再次回顾她的经历、怀念她的音容。她,就是安娥。  相似文献   

8.
1854年,英国《泰晤士报》著名记者威廉·拉塞尔爵士成为第一个职业战地记者。此后,战地记者,一个令人敬畏的职业,一群令人敬仰的人们,来到这个世界。他们有着英雄般的经历,  相似文献   

9.
周立波,字凤翔,又名奉悟。湖南益阳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编译家。早年在上海劳动大学读过书,1934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后作为战地记者走遍华北前线。著有《暴风骤雨》、《山乡巨变》等著作。本文作者系周立波孙女,她用饱蘸深情的笔触勾勒了周立波为史沫特莱、卡尔逊等国际友人做翻译的一段往事。  相似文献   

10.
姐妹     
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2012年7-8月号本期的《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以传媒业的女性从业者为主题,评选出过去40年来深刻影响传媒业的40位女性,向她们致敬。过去40年来深刻影响传媒业的女性包括:第一位坐上纽约时报执行主编职务的吉尔·艾布拉姆森;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勇往直前的战地记者克里斯蒂安·阿曼普尔;蒂娜·布朗,她曾拯救濒临破产的《名利场》,改版《纽约客》,如今成为《新闻周刊》的一姐;吉尔·柯林斯,纽约时报首位署名评论版主编;曾经校园种族隔离  相似文献   

11.
58岁的曹照琴在《人民日报》工作37年,其中33年当夜班编辑,是迄今为止《人民日报》编辑部上夜班时间最长的编辑。她敬业勤业乐业,政治敏锐、业务过硬、处理重大新闻事件经验丰富。曹照琴1965年1月由中央办公厅干部学校分配至人民日报社任团委干部;1966年10月调入总编室任一版编辑;1982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研究生班学习;1985年任《人民日报·海外版》一版副主编;1989年任《人民日报》一版主编;1995年至今任总编室副主任,分管夜班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12.
西线战地显峥嵘梁益堂(1902-1974),字德粼,笔名即晓.陕西三原人。早在1927年就参加了共产党,曾任地下省委秘书长。1928年参加清华起义。抗日战争开始,甫由南京获释的梁益堂回陕.先在以李子健任社长.原政庭任总经,陈翰伯任主笔的《西北文化日报》(初为陕西绥靖公署机关报,系杨虎城将军移交财产.陈子坚、宋绮云曾负责主办)任编辑、记者.旋即臣同联坚白(炳光)以战地记者身份.携带八路军西安办事处伍云南处长的介绍信,赴西线战地(第二战区一晋东南)十八集团军采访。他以朗晓的笔名,在(西北文化日报》连续发表了引人醒目…  相似文献   

13.
战地摄影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建伟 《军事记者》2004,(10):48-49
战地记者是“被派去报道一场战役的人”,或者“是新闻工作者中专门从事战地新闻采访与报道的那些人”。有历史记载的战地记者至今有200年的历史,西方学者认为19世纪是他们的黄金时代。在战地记者出现之前,为报刊从事军事报道的是军人,但这些军人因为受身份和学识所限,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地记者。1854年2月,英国《泰晤士报》的威廉·拉塞尔受派随英国远征军去马耳他,由于他在此次战争中的杰出表现和此后报道的十多场战争,被认为是职业战地记者的鼻祖,后来受封为爵士。但另据考证,在拉塞尔之前就已有记者出没于战场了。战地记者既包括文字记者…  相似文献   

14.
杰克·伦敦是一位有世界影响的著名作家,在美国作家中,若论作品在国外被翻译的数量和读者的广泛程度,几乎无人能够和他相比。他创作的《热爱生命》、《海狼》、《荒野的呼唤》等作品,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经典篇章。杰克·伦敦的一生多姿多彩,有过做水手、淘金者和战地记者的不凡经历。日俄战争期间,他作为战地记者突破日本政府的重重阻挠,冒险北上,成为惟一接近战争最前沿的战地记者,在新闻史上留下了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佳话。不甘平庸再度冒险1904年1月13日,杰克·伦敦在太平洋上度过了他的28岁生日。此刻,他所搭乘的“西伯利亚号”邮轮…  相似文献   

15.
粱启超     
《档案与史学》2011,(8):3-3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别号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1889年中举。次年拜康有为为师。1895年参与公车上书,参加强学会,编辑《万国公报》百日维新”时。协助推行新政。1896年在上海参与创办《时务报》,任主笔。戊戌政变后亡命日本,在横滨创办《清议报》1902年创《新民业报》905年起与《民报》激烈论战,坚持改良立场。  相似文献   

16.
王耀林,原哈尔滨日报政治报道部主任,主任记者。她生于1958年,少年求学于黑河、哈尔滨。中学毕业后下乡到大兴安岭劳动锻炼。恢复高考后她考入大连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82年到哈尔滨日报社工作,任政法记者,1984年任《新晚报》编委,1990年任《哈尔滨日报》政治报道部主任。在十年的记者生涯中,她追踪报道了哈尔滨市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和案件,以锋利的笔锋、辛辣的文风写出了大量新闻报道,许多作品荣获省市优秀新闻奖。她是广大读者喜爱的优秀新闻工作者。1992年8月,她在中国驻非洲贝宁大使馆工作期间不幸因公殉职。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新闻与战争的结缘是“天作之和”,那么战地记者这一职业则是这种因缘的结晶。今天人们公认,世界上第一个职业战地记者是那个名叫威廉·拉塞尔的爱尔兰人。然而拉塞尔并不是最早穿梭于沙场的新闻记者,美国《纽约时报》名报人、前战地记者赛勒斯·苏兹贝格称,头一批战地记者出现于古希腊时期,其中以卡利斯瑟恩斯(前360?—前328?)和色诺芬(约前430  相似文献   

18.
陆诒(1911-1997),上海浦东人。1930年利用业余时间就读于顾执中先生在上海创办的民治新闻专科学校,1931年进入新闻报社任编辑。从当记者的第一天起,陆诒就成为一名出没于枪林弹雨的战地记者,在八年抗战中,他约有四年在战地奔波采访。他足不停步,手不辍笔,亲临现场采访,写下了无数记录历史的篇章。历任《新闻报》记者,《大公报》战地特派员,《新华日报》编委、采访主任。抗战胜利后任上海《联合晚报》采访主任。1937年11月8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简称“青记”)在上海山西路南京饭店成立,陆诒是发  相似文献   

19.
法拉奇与我们1980年8月,法拉奇首次访问中国并与邓小平谈话时,我还是一名大学二年级学生,这位光彩照人的意大利新闻工作者、战地记者和小说家的不凡经历对我们来说,还是闻所未闻的故事。记得过了不久,《人民日报》介绍了她的生平并发表了邓小平接见她时的谈话。这也是法拉奇首次被中国读者所认识。1982年和1984年,新华出版社以《风云人物采访记》为名,先后译介了法拉奇对基辛格、阿拉法特、约旦国王候赛因、西哈努克、甘地夫人、布托等风云人物的采访文章。此时我已走上新闻工作岗位,和许多惶惑于“新闻”究竟为何物的年轻记者一样,对于法拉…  相似文献   

20.
萧楚女是一个以笔和舌为武器的革命家,报刊是他的重要活动阵地。1923至1925年间,他曾三进三出重庆《新蜀报》,任主笔。这虽不是他生平的主要业绩,却很有特色,影响不小。1929年党中央领导的革命互济会所出的烈士英名录《牺牲》,竟因此而误以为他是四川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