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丹是从央视《百家讲坛》被观众熟知的.当初她之所以从策划者变成主讲人,是中了栏目制片人万卫的"计".万卫第一次请于丹到《百家讲坛》,是参加阎崇年宣讲《正说清朝十二帝》研讨会.于丹对阎崇年现象进行了分析,阎听后特别欣赏,万卫当然更加兴奋.经过万卫一次又一次精心设计、旁敲侧击、左右迂回,于丹终于"中计"走上央视《百家讲坛》.  相似文献   

2.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栏目是近年来颇有影响也颇具争议的一种文化现象,一个各种力量斗争、发言的文化空间。这一文化现象的出现及延续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在社会文化转型期间的种种困惑和矛盾。作为一个大众传媒时代广义的文学文本,《百家讲坛》栏目充分反射出当代中国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矛盾与融合、普通百姓对回归日常生活世界的诉求。  相似文献   

3.
《百家讲坛》作为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化融合的典型个案,"鸳鸯蝴蝶派"和"百家讲坛"作为两个时期大众文化的代表,都出现在我国社会的重大转型时期,他们所面临的共同境遇都是知识分子边缘化;上个世纪的"鸳鸯蝴蝶派"文学和当下《百家讲坛》的盛行,都以新型大众媒介的兴起为基础;不同的是,《百家讲坛》是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传媒发展后出现的,电视声像文化构成了文化消费的主流。《百家讲坛》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在文化普及、娱乐大众方面的成就,以及在构建多元文化空间的独特尝试是不可忽视的。我们不妨吸取新文学家们以及百年来文史学家对待"鸳鸯蝴蝶派"的经验和教训,对《百家讲坛》采取包容与理解的态度,更多地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批评,共同提升大众文化审美底蕴和艺术水准,构建多元互动、和谐共生的公共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4.
讲坛百家     
央视《百家讲坛》越办越火之际也引来不少质疑之声。有观众批评《百家讲坛》变味了。"百家"变"几家"一观众称,他第一次看《百家讲坛》是在2002年,"记得主讲人是科学家李政道,讲的是物理学的前沿话题。尽管  相似文献   

5.
《百家讲坛》是家喻户晓的电视讲坛类栏目,通过《百家讲坛》一炮走红的易中天现在更是被大家广泛关注的人物。以“易中天现象”为切入点来分析《百家讲坛》运作的成功以及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提出对整个电视学术论坛节目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百家讲坛》是家喻户晓的电视讲坛栏目,通过《百家讲坛》而一炮走红的易中天现在更是被大家广泛关注的人物。作者运用传播学的相关理论,以“易中天现象”为切入点,来分析《百家讲坛》定位和运作的成功以及存在的问题,而且试图提出对整个电视学术论坛节目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易中天现象"的出现,引发了一场文化与文学的论争,同时也引起有关学者和媒体关系的争辩。《百家讲坛》成就了易中天,而易中天也激活了《百家讲坛》。《百家讲坛》以通俗的语言、故事化的叙述方式、立体的传媒手段等并借助学术明星来传播经典的学术文化,赢得了广大观众,形成电视栏目中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百家讲坛》是它制度化产业链运转的成功实践;明确了自身的价值与权力,并以基本性制度体现价值与权力;《百家讲坛》的操作性规则主要有两点:以核心产品为中心的自身生产理念定位和由此向品牌产品和延伸产品的发展;《百家讲坛》的缺陷在于:受众中心论使制度板结,受众群收缩,制度主义的"情势结构"塑造编导和主讲人走向媚俗化。  相似文献   

9.
《百家讲坛》作为传统文化与电视媒介"联姻"的产物,在电视媒介传播特征和媒介市场化运作的双重作用下,传播的是发生了"变质"的传统文化。本文通过分析《百家讲坛》现象来对传统文化的电视传播进行一定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正一、《百家讲坛》特色理应引进语文课堂语文课堂教学与《百家讲坛》看似毫无联系,但我认为这两者在本质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百家讲坛》所讲述内容大多是文史知识,而语文教学所传授的知识点中,文史知识同样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拓展语文课堂教学,有益于激发学生热爱语文学习,有益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接受与理解。其次,《百家讲坛》主讲者多为长期从事教学实践与研究的一线教师,他们的语言特色注定他们的"课"与众不同。我认为,如若能把这种讲坛境界借鉴、融汇并适当引入语文课堂,教师在学习中形成独特而  相似文献   

11.
正应我校历史系邀请,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知名主讲人孙立群教授于6月28日下午莅临我校,在学术报告厅作了《以史为鉴,启迪智慧——认识兴亡周期律》的学术报告。沧州市社科联主席邢树军以及我校领导和师生共500余人一起出席了报告会。所谓兴亡周期律,即"王朝循环"理论,是历史学家根据中国历史上朝代更替的现象总结出来的理论。1942年,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在延安的窑洞与毛泽  相似文献   

12.
《百家讲坛》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启发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史、哲等人文基础学科备受冷落,以传播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为内容定位的央视《百家讲坛》的火爆格外令人关注。在《百家讲坛》所造就的学术明星中,讲史的占了大多数,易中天、王立群、纪连海、阎崇年等更是红遍了神州大地。《百家讲坛》讲史的成功经验,对于中学历史教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小引]现在,人们对文化的选择,已经不再"饥不择食"或盲目跟风;"拿好酒来"已成为文化需求。特别是2006年和2007年,可谓我国文化创意、塑造形象的"品牌时期"。而其中最火爆的文化品牌,非央视《百家讲坛》莫属。号称"坛坛都是好酒"的《百家讲坛》,让易中天、刘心武、阎崇年、纪连海、于丹等迅速成为"学者明星"。对此现象,叫好说坏的都有。有人说,《百家讲坛》搭起了"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是"开放式大学";也有人说,专家学者成了"学术超男""文化奶妈",是"不务正业"。大多数人认为,它满足人们对传统文化"快餐"式的需求,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少数知识阶层人士则觉得,通俗中夹杂着庸俗,一味迎合浅俗,只能导致民族整体文化水平下滑。醇酒还是淡奶:学者明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们应该关注,也需要面对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消费主义文化已经深刻影响着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大众传媒在其中扮演助推器的同时也在被消费主义所改写。《百家讲坛》作为通过电视传媒传播的学术讲座栏目,它的大众化、娱乐化改造,实际上暗合了传媒的消费主义渐变过程,使其成为一种"文化商品"。但过度的商业化导致其文化含量减弱而陷入困境,如何在"文化"与"商品"之间找到平衡点是《百家讲坛》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一、一种异常的现象——当宣讲知识的神坛变成大众书场 相比风靡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单田芳、刘兰芳评书的火爆程度来说,在新的世纪,百家讲坛也深受大众的喜爱。拿《百家讲坛》和《大众书场》做比较,是因为它们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石慧萍 《考试周刊》2014,(47):31-31
正《百家讲坛》于2001年开播,捧红了易中天、于丹等学术明星,从褒贬争论中走到现在,没有更辉煌,收视率下滑,陷入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颐武曾发表文章说,易中天走红是"浅思维"的成功。课堂上,很多教师"清浅化"地处理教材,课堂上热热闹闹,似乎这样才是生动的课堂。不知道看过《百家讲坛》的观众,有多少被激发了阅读《论语》、《三国演义》等原著的兴趣,课堂下经典依然冷冷清  相似文献   

17.
《百家讲坛》自创办以来,经历了2001年的低潮差点遭遇"末位淘汰",到2004年的"雄起",最后达到2008年"高居榜首"的全面辉煌,《百家讲坛》走过了一段坎坷的路程。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借鉴其相关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对探索高职语文教学走出低迷状态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①现在回想起来,我和《百家讲坛》实在可以说是一场美丽的邂逅。2006年10月的一天,我接到《百家讲坛》执行主编王咏琴女士的电话。她语气优雅,问我是否可以到《百家讲坛》讲一次,题目是否可以和《西游记》有关。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国正兴起国学热,其中,《百家讲坛》电视讲座的巨大成功引人注目,带给我们很多思考和借鉴。作为目前高校必修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从中也可以吸收到很多经验,获得有积极意义的启示。本文主要借鉴《百家讲坛》探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创新研究,从教学内容上选择适应大学生需求的主题;教学方法上多样化,真正引导学生产生兴趣;帮助学生在理解该课程目标的同时,更深刻、系统了解和理解中国近现代史。  相似文献   

20.
前两年,北师大教授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论语》及《〈庄子〉心得》,一时吵得沸沸扬扬。一边是讲坛收视率之高,大陆新儒家学者的支持,一边是学院派人士的指斥,十博士的激烈讨伐。现今这在中国大陆引发了激烈争论的于丹现象已基本尘埃落定。当争论的硝炯散尽之时,我们回头再来审视这一现象,不禁有些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