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品德课程呼唤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以及评价方式等,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近年来,我们在品德课教学中开展了"发展性教学研究"实验,取得了显著成效。一、用发展性眼光使用教材《品德与社会》作为小学课程计划中的一门综合活动课程,与以往学科课程有比较大的差异,这门课程理念新、综合性强,在呈现方式上采用模块化,突出问题式、探究式,为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开辟了广阔的背景和空间。我们在使用山东美术版《品德与社会》教科书时,树立"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着眼于教材的发展性和学生的生活性,将知识学习与生活实  相似文献   

2.
曹雯 《生活教育》2011,(6):76-78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应当以学生自主性发挥为出发点,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实现其主动发展的目标。为此品德和社会课要积极创设多样化的"自主活动",破除教学枯燥说教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内容标准的特点之一就是倡导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学习活动的充分重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是对新课程教学的一种极好的补充,是德育学习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活动这种教学方式运用其中时充满了生命力。为此我在教学时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展开,时时注意在教学中多进行活动并且每一次活动都紧紧围绕课堂学习的主题,做到精益求精。  相似文献   

4.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门课程要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这一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实际,使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让生活走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指出,这两门课程都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是帮助学生"学习做人"的学科。课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设置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力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目标在学习活动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6.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文明素质的重要学科。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体验情境,组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7.
要上好品德与生活课,发挥其获知与育人的功能,需要教师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科特点及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际,通过整合、对话、思考、引领等有效手段,从而达到知识学习和品德提升的“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8.
秦凡丽 《辅导员》2014,(2):70-70
品德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都有着传授知识的一面,但品德学科更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它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因此,在教学中要紧扣品德学科的学科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笔者认为上好一节品德课可从以下七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音乐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单一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将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现代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体验式、模仿式、探究式、合作式和综合式的音乐学习模式下学习,实施音乐教学的多样性。一、重视学生个体,引导自主学习在任何一个学科的学习活动中,学生都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都是学习活动的主人,音乐课堂亦是如此。在现  相似文献   

10.
庄丽敏  汤门佳 《教师》2013,(9):48-50
依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和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采取“主题式学习”这种灵活、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促进个体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本文在提出问题并概括其意义的基础上.从“主题式学习”的概念理解教学组织、学习主题和内容的确定,主要途径——实践活动,评价手段——资源库,从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对“主题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做了探索,希望以此来有效地促进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议题式教学中,议题的架构逻辑性不足、学生活动目的性不强、学科内容运用性不够等问题影响议题式教学“议中学”优势的有效发挥,影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做好议题式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使学生的高阶思维在学习中真实发生,要坚持总议题和子议题、学生活动和议题实施、学科内容和现实生活相统一,真正促进学习方式转变,建构“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  相似文献   

12.
曹芸 《中国教师》2009,(Z1):305-305
<正>新课程改革强调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简言之,就是让学生通过活动来获得认知,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逐渐要求改变以往课堂教学多传授教学、少实践活动、少交流互动的局面。学科教学是当代主流教学形式,学生的主要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不同学科的学习上,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也主  相似文献   

13.
分组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各自意见,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促进各自思想交流的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的主要特点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进行学习。这是品德与社会课实际教学中运用较多的一种活动形式,有助于学生清晰明白地表达和交流不同的观点,使学生的想法和体验得到尊重,有张春  相似文献   

14.
王华东 《教师》2013,(30):58-58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是专门教人做人的课程:教授这门课程时,教师首先应该教会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基于“自主、民主”的教育理念,我们提出“五步自主小组合作”活动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老师为学生们创设情境,设计体验、经历和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有足够的活动机会,有足够的自主空间,去学会生活、发展自我、共同分享,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活动中感悟。  相似文献   

15.
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多种方法和路径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激情引思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迪学生思维。用学科知识引导学生成长进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不断放大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效用。  相似文献   

16.
魏琴 《辽宁教育》2014,(9):48-50
正活动性是品德课程基本特征之一。品德教学应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引领并和孩子们一起直接参与各种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构建道德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有效的品德活动设计,应充分关注"学情",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和状态,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得更积极、更主动、更真切。那么,如何从"学情视角"出发,合理设计品德活动呢?一、课前探路:化"泛调查"为目标明晰的实践活动品德课不同于其他课程,要真正上好一堂品德课,让学生学有所得,课前的准备工作尤为重要,这是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的前提条件。作为品德教师,应该从儿童的生活世界中去寻找一些普遍存在并亟需解决的问题,然后  相似文献   

17.
(一)隐私本是社会学的概念。借用隐私一词,是想形象地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内心活动的隐秘性、不确定性和交流的有限性。隐秘性是指学生关于学习的想法由内心深处产生;不确定性,是指学生关于学习的一些  相似文献   

18.
沈林 《成才之路》2013,(32):75-75
任何学科都有后进生,体育也不例外。所谓“体育后进生”是指体育品德和运动能力等方面发展水平与体育教学不相适应,完成不了体育学习任务的学生。他们在体育课上表现消极,甚至厌烦上体育课。如果处理不好,不仅影响体育教学,而且严重危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应高度重视“体育后进生”的教育转化,促进其成才。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这就意味着,课堂上学生学习思维应是自由的,是被尊重的,而不是"被绑架"的。学生"被绑架思维",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思维因"被迫"受到某些因素的牵引、暗示、束缚和阻隔等影响,使得原  相似文献   

20.
品德日记,就是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对每次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理解、评价及意见,其中包括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真实心态和想法。其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对课堂上讲授的概念、原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②对教学过程和方式的评价及建议,即允许学生对课程内容、课堂讲授方式以及课外活动、作业、考试等各类问题发表意见;③自由发表自己关心或渴望倾诉的问题,其中包括自己的成就、失望以及生活或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等等。品德日记作为师生之间的一种新的交流工具,受重视的程度还不够,不少政治学科教师往往把教学反思当成自己的反思,忽视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