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惠平 《小学青年教师》2012,(11):48-48
什么是朗读?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表现艺术。它通过语音来塑造形象、传递情感,从而把诉诸视觉的文字有声有色地演绎出来。在语文课上,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有感情地朗读则常常是评价学生朗读是否到位的一个重要标准。然而,是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需要学生抑扬顿挫、有感情地朗读呢?一次听课经历。让我对有感情朗读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的教学是由语而学文,语就是朗读。小学语文课是要让学生能听、说、读、写,真正让学生做到因语学文、因文学语,相互为用。小学课堂上的朗读教学在2017年《语文课程新标准》里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小学教学中读的基本目标,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任务完成的标准"。  相似文献   

3.
英语是一门语言,是交流与思维的工具,但在当前的小学英语课堂上,我们看到的多是学生的机械重复,很少在课堂上看到师生间有真正的语言、情感的交流。反观小学英语特级教师沈峰的课堂,她的课上从不缺乏与学生的“对话”交流,她总是认真地倾听,真实地回答,真诚地关爱学生,并运用她的机智和幽默使课堂充满了笑声.  相似文献   

4.
有情感地朗读教学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有效手段。它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迁移情感和运用语文知识的有效途径。任何一篇文章,都应该是作者情感和思想的寄托,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一个责无旁贷的职责就是要在课堂上激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语文新大纲规定:“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言不是静寂的符号,语文是有声的艺术,而有感情地朗读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所以,“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小学各学段阅读教学的共同目标,几乎是每篇课文后面的第一个学习要求,这足见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要求小学教学中加强朗读教学,创新教学 模式,突出朗读的重要性。小学语文相较于其他科目而言,对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有更大的影响力。朗读即用语言将文字材 料富有感情地读出来,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小学语 文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出朗读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朗读兴 趣,开展多样化的朗读方式,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促进语文课 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本文就如何提升小学生语文的朗读水平 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赵璐 《华章》2012,(10)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中学语文课的教学任务,也是教师进修学校培训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重在朗读的感情上.朗读感情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朗读课文要设计一定的梯度,使学生拾阶而上.课文的主旨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情感,深入领会课文的主旨是有感情朗读的基础.凡课文都有情感的基调,准确把握课文的基调,对朗读进行正确地定位,是有感情朗读的前提.要读出课文的感情,读者首先要有激情,其次才是朗读的技巧.  相似文献   

8.
1坚持朗读和背诵的意义 第一,任何一种语言口语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语言材料大量有效的输入与积累。中国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与人交流的都是汉语,没有英语语言环境,因此也就很难从生活中得到输入英语语言材料的机会。每周5节英语课,课堂上能进行听说训练的机会有限,其它时间也很难运用、复习和巩固,这样的语言环境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听说能力的发展。而朗读背诵不但可以巩固已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所学语言。  相似文献   

9.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能不能把一个句子、一段话、一篇文章朗读好,这至关重要。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领悟课文的意思和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有感情的朗读能让人入情、入境、动容,心灵与文本产生共鸣,如同身上受,从而能准确地领悟文本,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读的训练的现象。因此,为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我们应该注重“感情朗读”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是书声。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琅琅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朗读的过程是学生借助书面语言,运用形象思维,唤起自己的内心表象,把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在想像中产生情感体验,从而达到与作者情感共鸣,然后通过口语将自己获得的情感体验鲜明地表达出来。要使朗读达到满意的效果,教师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朗读指导淡化技巧“有感情地读课文…  相似文献   

11.
课堂上,我们常常听到"这个词语读时语气要重一些,这样才有感情!""这个部分要读得轻一点,慢一点!""这句话读时声音要响亮一点!"这样脱离语言环境的纯技巧的朗读指导,是现在课堂上的一种朗读指导流行语。学生的朗读渐渐地适应了这种形似感情朗读,实则是拿腔捏调的朗读方式。久而久之,任何文本语言均以这种习惯来朗读,  相似文献   

12.
谢远品 《云南教育》2004,(34):12-13
翻开小学语文课本,“有感情地朗读”几乎成了每篇课文最基本的要求。走进语文课堂,书声琅琅、绘声绘色也成了评价一堂语文课成功与否、改革与否的首要因素。这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实践新理念的结果,也是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所在。但理性地、仔细地分析,仍存在一些误区。首先是理解上的偏差,单纯地追求朗读的“情感”化,认为读的时候或悲或喜、或爱或厌、或高或低、或急或缓,要做到情感四溢,很少考虑“有感情地朗读”的内外因素。其次是指导上的走捷径,课堂上过早或者过多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技能的指导,不注重或淡化学生与文本与老师与自己的生活实践的对话,使“有感情地朗读”更多地成了一种表演。在充分认识“有感情地朗读”的误区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二、三个学段的阶段目标都明确提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中"有感情朗读"是朗读教学的高标准。它对学生理解课文、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和表达能力等起着其它训练形式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虽然不能说万能,但它那潜移默化的威力不容小视。而在当今的语文课堂上,随时可以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朗读的形式也异彩纷呈。有感情朗读是低段学生理解课文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打开语文学习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相似文献   

14.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语文课上,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对于学生是一种情感的熏陶,对于听者是一种美的享受。在各类语文阅读课上,朗读训练都是主要的训练点。然而,在课堂上我们却经常发现:学生站起来读书时有的面  相似文献   

15.
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表达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也有助于发展思维,丰富想象,激发情感,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下面我就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6.
我喜欢听语文课。因为语文老师可以用非常优美的文字在课堂上尽情发挥,海阔天空侃侃而谈,可以充分地挖掘学生的奇思妙想。每听一堂语文课,都给我一种深深的感触。对英语课来说,英语老师似乎只能用最简单而又枯燥的英语引导学生。英语本是一门不太好学的课程,而这些学生又不得不面临这“叽里呱啦”的英语课堂。当然并不是说在英语课上不能展开想像,重要的是学生虽有丰富的想像力,却不能用英语表达。而只能用母语才能表达清楚自己所想、所思。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语文教学水平主要体现在朗读教学上,尤其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因为在教学初级阶段,熟练的写作运用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并非主要目的,最基本的语境和语义才是学生学习的重点,能否正确、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衡量语文课程完成与否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正英语课作为语言课,承载着传授英语知识、训练英语技能、形成学习策略、培养情感态度和渗透文化意识五项任务,而这些目标的落实过程都离不开师生、生生间的沟通和交流,教师语言和学生语言共同构成了课堂语言。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语言环境,学生也要积极运用所学语言去获取信息,传递思想。然而,目前农村小学英语课堂用语的使用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深入探索解决。  相似文献   

19.
<正>小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时,要注意到非语言因素,它们对课堂教学的效率有很大的影响。一、文化因素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小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会感觉到英语课文中承载着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在学习的时候可能会追问:"为什么这句话要这样回答,不能够那样回答呢?"教师若能引导学生了解西方的文化,学生将能进一步地了解英语知识,以后学生将能从西方文化的角度应用英语语言。  相似文献   

20.
读,一直是我国传统阅读教学的基本做法和经验。《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听到“请你有感情地读一读”,“请你美美地读一读”,“把某某的语气读出来”这类隔靴搔痒的引导,而学生的朗读往往只停留于文字表面,读不到课文的语境里面去,读不出“情”,读不出“美”,更读不出“味”。这样的朗读,情感是缺失的,心灵是空泛的,有感情地朗读变成了一句空话。要使学生达到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还需要教师切实地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