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基本现状及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从南到北农作物的分布不同,农作物的种类也不相同,文章主要阐述了我国农作物秸秆的分布农作物秸秆的产量以及秸秆的用途,并对贵州省内主要的农作物水稻、玉米、油莱、马铃薯和烟草等秸秆中的粗蛋白质、粗脂肪、木质素、纤维素等主要成分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国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   总被引:99,自引:0,他引:99  
该文从资源的角度,根据各作物秸秆的经济系数,对我国各类农作物秸秆作了全面的估算,分析了我国作物秸秆资源的发展趋势和分布特点。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秸秆资源产量达到79454.4×104t的水平,并每年以1251.2×104t的速度稳步增长;我国作物秸秆资源分布存在地域性特点,东部农区是我国作物秸秆资源的主要分布区,黑龙江、河北、山东、江苏和四川是作物秸秆资源的集中分布区。对我国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分析认为,每年有95%以上作物秸秆资源通过不同的利用途径转化成其他的形式而被耗散,资源浪费严重。针对作物秸秆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秸秆能源化利用潜力与秸秆能源企业区域布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农业生产大国,秸秆资源较为丰富,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发展生物质能源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因此,科学评估中国秸秆资源能源化利用的潜力及其在不同地区的布局尤为重要。本文利用各省农业生产数据测算了全国各省大田作物田间秸秆产量和可利用秸秆资源数量,在此基础上利用土地遥感数据和GLO-PEM模型,测算了1km×1km栅格尺度的秸秆资源分布密度并评估了秸秆能源企业在各地区布局的适宜性。相比之前的研究,本研究考虑了秸秆资源在不同区域的分布密度差异,这对于计算秸秆这类收集和运输成本较高的资源的可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本文也通过2014年和2010年的对比,分析中国秸秆资源分布密度和能源企业适宜布局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中国主要大田作物秸秆资源总量为8.97亿t,可收集资源量为7.69亿t,可能源化利用秸秆资源总量为1.86亿t,吉林、江苏、河南、安徽、黑龙江等省份适宜建立大型秸秆能源企业,且未来秸秆能源布局也将向这些地区集中。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成都平原、西南以及新疆等少部分地区适宜建立小型秸秆能源企业。  相似文献   

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江苏省秸秆资源量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美  籍春蕾  邹碧莹  赵言文 《资源科学》2011,33(11):2197-2203
农作物秸秆是地球上第一大可再生资源,为能更好的合理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缓解日益突出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对其进行预测研究是非常之必要的。本文系统分析了江苏省秸秆资源现状及其资源量变化趋势影响因素,并以1990年-2008年历史数据和2009年农作物秸秆资源普查数据为基础,选取理论资源量、人均资源量和单位播种面积资源量为预测评价指标,基于BP神经网络(BP—ANN)对江苏省农作物秸秆资源的评价指标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建立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相对误差基本在5%的范围内,平均相对误差在2%左右,预测结果与实际有较高的拟合度,且对数据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在未来5年内,江苏省秸秆理论资源量呈平穗发展趋势;而人均资源量和单位播种面积资源量呈下降趋势,前者较后者下降幅度大。预测结果与当地发展规划趋势相一致,该方法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最后针对江苏省实际,提出了农作物秸秆资源开发利用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黑河市是我国重要的大豆生产基地,黑龙江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之一,农作物秸秆产量大、分布广、种类多,但秸秆综合利用成本高、经济性差、产业化程度低,导致秸秆过剩,违规焚烧秸秆现象屡禁不止,不仅浪费资源、污染环境,还严重威胁交通运输安全。因此,研究和完善鼓励秸秆综合利用的配套政策措施,建设秸秆综合利用的重点工程,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缓解资源约束,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意义重大。以黑河市罕达汽镇秸秆加工项目为实例,对其进行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评价,寻求秸秆开发利用最直接有效手段,为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陆秸秆露天焚烧的量的估算   总被引:62,自引:0,他引:62  
根据2001年~2003年各省市农作物的产量和谷草比值,计算了全国和各省市农业秸秆的总量,全国农业秸秆产生量约6×108t/年,其中稻谷、小麦、玉米3种秸秆共占总量的76%左右;结合各地区所处气候带、农村生活水平、植被覆盖现状和各种农作物的主要产量等,预估了农业秸秆被露天焚烧的比例,为0~50%,并由此计算了各年份我国大陆农业秸秆被露天焚烧的总量及各省市的清单,并进一步细化到县、区级行政区,使用地理信息系统给出了0.2°×0.2°的单位面积秸秆被露天焚烧量的分布图。研究表明,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农业秸秆被露天焚烧的量在地区间的分布不均衡,量较大的包括华东、东北地区的各省市;单位面积秸秆被露天焚烧的量较高的地区由东北至华东呈带状分布。最后,提出了控制秸秆露天焚烧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秸秆资源收获季节性及其能源供应持续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晶  吴海涛  丁士军  朱超 《资源科学》2011,33(8):1537-1545
供应的持续性是能源资源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农作物秸秆收获的季节性制约了其供应的持续性。本研究利用季节指数指标分析秸秆收获季节性,构建持续性系数指标评价供应持续性,并对持续性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①各地区秸秆收获季节性明显,全国22个省份全年一半以上的秸秆集中于9月、10月份,且地区间季节分布差异显著;②所有地区秸秆不能保证全年持续供应,且地区间供应持续性差异较大,安徽、湖南等南方粮食主产省份持续性较好,可以保证6~8个月充分供应,其余省份除少数月份供应充足外,剩下月份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供应缺口;③供应持续性与秸秆总量正相关,与季节指数和电力消费量负相关,而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农作制度和经济结构等非可控因素是决定供应持续性的深层次因素;④丰富的总量并不一定带来较好的持续性,因而不能仅靠总量标准评价秸秆资源质量  相似文献   

8.
《科技风》2017,(18)
通过统计年鉴得到黑龙江省1980-2014年,五种农作物水稻、小麦、谷子、玉米和高粱的产量和播种面积,得出:黑龙江省农作物中,水稻和玉米的播种面积和产量总体上都是持续上升,相反,小麦、谷子和高粱三种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总体趋势都是持续下降。分析原因并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随着农业秸秆产量增加,农业出现大量秸秆未被利用过剩情况,每年大量秸秆在田间被直接焚烧处理,不仅造成了空气环境严重污染而且也带来了一系列危害。本文对农业秸秆焚烧产生的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利用黑龙江省2002—2016年水稻生产单位面积碳足迹与单位面积产量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改进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模型,研究农作物产量与碳足迹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并对二者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单位面积碳足迹与单位面积产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二者之间呈"波浪"型曲线形状;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单位面积产量与单位面积碳足迹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产量变化会导致碳足迹变化,而碳足迹变化并不会引起产量的改变。农作物生产过程中逐步实现农资产品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寻求新兴技术是黑龙江省实现农作物生产低碳发展的可选路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引导和扶持下,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不断完善和推广,推进了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产业化进程。但是,秸秆资源的利用,既涉及农村的千家万户,也涉及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就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领域、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对中国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伟  杨婕  马占云 《资源科学》2010,32(10):1926-1931
生物质能在缓解能源紧张,降低气候变化影响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农作物秸秆作为其丰富重要的原料之一,它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将对我国生物质资源的综合利用有重要影响。气候变化会影响农作物秸秆产量,本研究利用CERES作物模型模拟了基本气候BS情景下(1961年-1990年)和SRES温室气体排放方案下B2情景的(2011年-2100年)我国三大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的秸秆生产量,分析并预测了未来气候变化对其秸秆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作物秸秆生产总量表现为先降低(2020s)后增加(2050s、2080s)的趋势,其中水稻的秸秆单产和总量将下降,而小麦和玉米的秸秆单产、总量则有增加趋势,尤其是小麦增加幅度更大;②未来气候变化将增大作物秸秆生产总量的年际波动,影响秸秆利用量的稳定性;③华北地区是未来三大作物秸秆总量增加的主要区域,有利于秸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东北的东部地区秸秆总量表现为大幅度的降低。本文成果属初步研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今后需要继续深入探讨,逐步降低研究中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3.
利用黑龙江省2002-2016年水稻生产单位面积碳足迹与单位面积产量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改进的EKC模型,研究了农作物产量与碳足迹产量之间是否存在的协整关系,并对二者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单位面积碳足迹与单位面积产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二者之间呈“波浪”型曲线形状。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单位面积产量与单位面积碳足迹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产量变化会导致碳足迹变化,而碳足迹变化并不会引起产量的改变。农作物生产过程中逐步实现农资产品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寻求新兴技术是实现农作物生产低碳发展的可选路径。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作物的不断增多,玉米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早熟春玉米大多分布在我国的北方,主要分布地区在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其中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早熟春玉米出产地。根据调查目前玉米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约280多万公顷,其中黑龙江占有约110多万公顷,内蒙古自治区占有约80多万公顷,吉林省占有约70多万公顷,辽宁省占有约20多公顷,播种面积已经达到全国的农作物播种面积的百分之十左右。如何提高早熟春玉米的品质和产量显得非常重要,本文浅析了缓释氮肥对早熟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品品质的影响,并对此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土地资源丰富,粮食产量位居全国第一,粮食产物——秸秆的不合理利用,也是造成雾霾的一个直接原因。为调查黑龙江省秸秆利用情况,更好地帮助基层农民提升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经济效益,特将我省雾霾现状与秸秆利用引发的思考分析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王捷康 《内江科技》1994,15(3):50-52
我市农作物秸秆资源极其丰富,是发展牛、羊等反刍家畜非常有利的物质条件。为此,本文拟对我市农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谈一点看法。 一、我市秸秆资源概况 据统计,全市年种植红苕约280万亩、花生37万亩及豌豆、葫豆65万亩左右,其所产的红苕藤、花生藤及豌、葫豆秸秆,基本上已被广大农户用作猪饲料。但是,大量的小麦秸秆、稻草及玉米秸秆还没被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7.
生物质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业废物资源分布广泛,其中农作物秸秆年产量为7亿吨,可作为能源用途的秸秆约3.5亿吨,可折合1.8亿吨标准煤;工业有机废水和禽畜养殖场废水资源量,理论上可以生产沼气近800亿立方米,相当于5700万吨标准煤;薪炭林和林业及木材加工废物的资源量相当于3亿吨标准煤;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约1.2亿吨,预计2020年将达到2.1亿吨,如果将垃圾填埋回收气体或焚烧垃圾发电用于能源使用,每年可替代1300万吨标准煤。此外,一些油料作物还可用于制取液体燃料,主要有麻疯树、油菜籽、蓖麻、漆树、黄连木和甜高粱等。预计到2020年,我国以农业油料作…  相似文献   

18.
康情 《内江科技》1998,19(2):13-14,16
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尤其是大田种植业,除生产大量粮食类产品外,还同时产生出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这一资源至今不但未能得到人们的合理充分利用,而且还对人们生活、环境等造成多方面的问题。农作物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问题已日渐引起各级领导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9.
生物质发电技术已经越来越为成熟,渐渐成为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重要组成部分。秸秆生物质发电是我国电力能源供应中新的生命力,我国对此也十分的重视,在相应的地区建设的生物质秸秆发电长,并取得了十分可观的成绩。我国每一年秸秆的产量都很大,以往都是对秸秆进行焚烧,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如今利用秸秆资源进行发电,不仅可以缓解我国电力部门承受的巨大压力,同时也使得资源有效的利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秸秆资源发电的经济效益与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已经成为能源领域中十分热门的话题,本分就是对此进行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我国人口数量十分庞大,粮食的需求量相较其他国家来说也更大一些。也正是如此,我国对于粮食的生产问题极为重视。玉米是一种分布较广且对环境要求不高的一种农作物,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它也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正是因为玉米对比其他农作物更具优势,使得人们对其的产量要求不断增大,对玉米的高产栽培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