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结合自身体会与培训成果,全面阐述了对TRIZ这种创新方法的认识与理解。首先通过TRIZ案例的形象展示简述了TRIZ解题的基本模式及过程,接着结合实际运用过程对TRIZ内涵进行了一些剖析,并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最后,根据TRIZ自身特点及企业运作过程提出了一些个人建议与意见。结果表明:TRIZ作为一门创新工具,能较好地开启创新者的思维模式。在结合自身知识的前提下,可以在TRIZ的帮助下取得一些较好的研发成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角度对旋转直纹面展品创新问题进行分析,确定该问题为技术冲突,通过冲突矩阵得到发明原理的提示,进行相应的设计和原型试验,有效地解决了问题,最后通过理论和实践对创新设计方案进行了验证,从而完成了该创新展品的设计研发,得出了TRIZ适用于展品创新研发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创新发展态势对高效率技术研发方法产生极大需要,本文研究提出基于大数据从智能化应用方向建立TRIZ理论新应用。本文分析了TRIZ理论及大数据在预测技术需求中的作用机理,探讨了TRIZ理论、数据挖掘在协同创新模式下的技术研发中的应用,研究了专利运营平台在技术市场中的重要位置,提出了基于大数据与TRIZ理论的高效智能化专利技术开发运营模式。  相似文献   

4.
针对桥梁表观检测过程中人工成本大、耗时长、效率低等问题,研究一种新的检测诊断方法,以突破传统检测效率问题。为了解决该技术难题,项目组成员在TRIZ理论的指导下,利用TRIZ发明原理和创新工具,针对桥梁健康状态快速诊断问题,提出了桥梁结构健康监测自动化解决方案,为项目成员提供了新的突破方向。  相似文献   

5.
TRIZ理论作为一种先进的新型创新方法,是目前国际上大力推广应用的科技创新方法。本文在分析TRIZ理论国内部分试点省市推广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基础上,提出辽宁省推广TRIZ理论的相关政策。着重指出作为一项科技政策TRIZ理论推广应以政府为主导,以推广TRIZ理论为目标,改善创新思维为根本,应先点后面的在省内企业中铺开,使得TRIZ理论推广组织建制化。  相似文献   

6.
TRIZ理论作为一种先进的创新方法,有助于提升R&D联盟的创新能力。针对R&D联盟并行创新的特点和要求,通过对R&D联盟应用TRIZ理论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运用TRIZ理论的物理矛盾解决思想与方法,提出了R&D联盟应用TRIZ理论并行创新模式设计思路,构建了并行创新模式的结构框架,设计了基于TRIZ理论的R&D联盟单中心型并行创新模式与多中心型并行创新模式,并提出了并行创新模式应用的保障策略。  相似文献   

7.
龚长青  王清 《内江科技》2011,32(4):124-125
产品创新设计是社会生产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创新设计的过程是解决发明问题的过程,TRIZ是针对这种创新的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依据。结合实例,对便携式输液器的设计过程中所引用的发明问题理论,进行了简单描述,可以知道TRIZ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是具备普遍性的。  相似文献   

8.
进行知识创新是项目型企业持续发展、保持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结合知识创新内涵、过程模式与项目型企业特点,分析项目型企业知识创新过程存在的问题,引入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理论),探讨基于TRIZ理论的项目型企业知识创新机制,从构建项目型企业知识创新的完备知识链、解决知识链中的关键冲突和重构知识创新的动态循环过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为项目型企业进行知识创新及应用TRIZ理论解决创新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王珊珊  王宏起 《情报杂志》2012,31(5):192-197,175
产业联盟的创新活动具有参与主体多、创新问题复杂、伙伴匹配性要求高等特点,从而极易导致创新的低效率,TRIZ理论作为国际公认的重要创新方法之一,能够有效地解决联盟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介绍TRIZ理论基本内容及解决创新问题的流程,在此基础上揭示TRIZ作用于产业联盟创新的机理,设计基于TRIZ的产业联盟创新方向确定方法和创新时间内耗因子控制方法,旨在为加速产业联盟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六西格玛虽然为企业管理提供了有利的工具,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了诸多的不足,将TRIZ理论注入到六西格玛进程中有效的改善了其存在的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用TRIZ理论改进六西格玛的必要性,综述了六西格玛和TRIZ理论的相关概念,分析了六西格玛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利用TRIZ理论来修正六西格玛。  相似文献   

11.
《科技风》2020,(24)
为解决临床中自锁托槽盖板易脱落影响牙齿矫正效果与周期的问题,运用TRIZ原理对现有的托槽盖板与弹性部件构成的系统进行优化改进设计。首先对临床中自锁托槽盖板脱落现象进行问题描述、建立组件模型;采用因果分析剖析盖板脱落的原因;借助TRIZ理论中的技术矛盾、物理矛盾、物-场模型的技术创新原理和方法。共建立了14个有效改善临床中托槽盖板脱落问题的概念方案,其中理论可实行方案4个,为后续自锁托槽的研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依托于桥梁实时在线监测系统的研发,主要解决的技术难点是如何对桥梁挠度进行实时测量,并且架设设备不影响桥梁的结构状态。为突破这一技术难题,在已有的条件下进行优化创新,首先通过建立技术系统,提出新技术系统的要求及最终理想解,利用TRIZ理论中的创新原理、标准解系统及功能化模型得到4个解决方案;然后根据TRIZ理论的进化法则对得到的解决方案进行定位分析,利用评价模型对所有解决方案进行方案评价,发现其中倾角仪测挠度方案最优;最终实施该方案并应用到实时在线监测系统中,可有效降低运营中长期阶段的中修、大修频率,延长桥梁使用寿命,降低桥梁全生命周期的养护维修成本。  相似文献   

13.
TRIZ理论体系被创新研究者们关注和积极应用于管理创新领域,但是,可操作的管理创新工具有待深入研究,需要对大量管理专业的知识和原理的系统梳理。TRIZ提供了解决复杂问题的完整算法ARIZ。形成解决管理问题的创新算法过程,需要以总结管理系统进化趋势以及管理创新原理和解法等工作为基础,并在算法中体现创新方法的规律特点。  相似文献   

14.
六西格玛质量一直是企业追求的完美境界,然而企业在实施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五西格玛墙"等问题,导致不能实现六西格玛的质量目标。在这篇文章中组合了六西格玛和TRIZ相关原理设计了一个企业创新模型。这个新的模型在分析了六西格玛改进和六西格玛设计的基础上,针对现在实施六西格玛管理企业的创新模型创新力度不够的情况,将TRIZ理论应用于企业的创新模型。新提出的集成六西格玛理论和TRIZ理论的创新模型能够引导企业在TRIZ理论的帮助下更好地实现六西格玛质量目标,尤其是随着TRIZ理论的发展,它将大大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最终实现"质量"与"创新"的双赢。  相似文献   

15.
将项目绩效管理过程中的绩效目标与激励、绩效评价与诊断、绩效纠偏与提高等各个环节作为管理节点,以成长型企业研发创新类项目为例,重点揭示项目绩效管理过程中冲突的内涵和特征,探究项目绩效管理过程中认识冲突、战略冲突、目标冲突的作用机理、主要影响及内在成因,研究提出运用TRIZ创新理论中的中介物原理、组合原理和分割原理化解三类冲突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基于要素分解法和TRIZ理论的产品创新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彦良 《大众科技》2011,(10):36-38
在介绍了分析问题的要素分解法基础上,提出基于要素分解法和TRIZ理论的产品创新设计流程,并针对现有抛丸清理机护板在使用过程中存在问题,在应用要素分解法进行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应用TRIZ理论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的解决方法,提出了护板的创新设计方案,对减轻抛丸清理机护板的磨损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TRIZ将创新方法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它主要体现在形成一套完整科学体系,使创新有规律可循,实用,高效,是从"怎么想"到"怎么做"的飞跃。TRIZ由解决问题而发明,明确问题是创新的源泉。根据世界各国著名企业TRIZ实践,推广到生产实践,呈现神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TRIZ是解决创造性问题的理论和方法,目前已经在国际获得大规模应用。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以来,TRIZ成为国内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使用TRIZ功能模型、三轴分析、技术矛盾和技术进化法则等工具,探讨了TRIZ方法在钢丝拉拔过程磨损问题中的应用,并从低成本的角度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9.
随着技术创新知识复杂性的不断增加和产品生命周期的不断缩短,企业需要拓宽知识基础来应对环境的快速变化,需要从外部寻求合作机会来改善企业内部创新过程或提升现有研发能力,因此,如何识别和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便成为企业的重点关注。本文提出了基于SAO分析的RD合作伙伴识别方法,该方法通过提取文献标题及摘要中的SAO结构,绘制涵盖材料、技术与组件,以及目标等三个维度的SAO结构图,通过挖掘具有相似研发目标的机构,分析其互相合作的可能性及可能的合作方向,并以染敏太阳能电池技术(DSSCs)为案例开展研究,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文章根据TRIZ理论的解决问题流程,对水泥装车机码垛装置的润滑问题进行功能分析、因果分析。通过矛盾矩阵和创新原理等方法,提出了几种改善水泥装车机码垛装置润滑问题的方案,选择出最佳方案,并将该方案进行实践验证,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