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文明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人心,其基本设计理念就是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保证建筑空间能够满足人们的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及自身的健康成长。在这里主要探讨了建筑设计同环境及人的相互协调关系,以及其相互的影响方式,从而设计出适合人类居住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建筑设计方案及建筑设计技术。  相似文献   

2.
《科技风》2017,(8)
基于目前建筑设计运用生态理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影响,文章分析了建筑设计生态理念的运用的重要性及运用原则,并提出了建筑设计运用生态理念的方法及策略,其目的是为相关设计者提供一些生态设计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张凯  孙文晶 《中国科技纵横》2011,(4):204-204,197
我国的建筑设计大多数是效仿西方国家的设计,没有形成代表本土的生态建筑。所以,研究建筑设计生态理念及表现方式是势在必行的。通过对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的基本特征进行探讨,并分析了建筑领域生态理念的发展过程,提出居住区和工业区建筑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4.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现代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然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速又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出现了一定的冲突与矛盾。现代林业的发展,在新时代环境下被赋予了更高的期望与更高的要求,恢复生态建设成为了发展现代林业的首要话题。从生态文明的理念出发,林业的生态建设要想实现可持续化,则势必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在充分提高对林业生态功能重视程度的基础上遵循自然发展之原则,以加快我国林业建设步伐并促进生态文明的不断发展。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浅谈生态文明理念的作用,并探讨林业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在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现代林业生态建设发展策略,旨在为相关学者开展对此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些许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对建设"美丽中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建设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教育之间的关系,然后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培养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并进一步提出了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6.
旅游业是一个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禀赋、社会和文化遗产的行业,保护环境、爱护环境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列并举,宣示要"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样的背景下同时也考虑到旅游行业的自身特点,旅游业要融入生态文明的理念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发展旅游业,离不开旅游专业人才的支持。本文在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生态文明认知、意识、行为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如何培育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生态绿色思想现如今被应用在建筑设计中,尽管这种思想的应用还没有达到规模化,但是这足以证明我国建筑设计的发展与进步。生态绿色思想的运用在建筑设计中应用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其不仅利于国家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也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主要通过对生态绿色思想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的必要性的介绍,进而探讨了该种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希望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均收入得到很大的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时期人们渐渐重视对生活需求的享受开始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同时也就对居住和工作的建筑提出了更大的需求。我国建筑行业的耗能占据全国耗能的百分之三十,而且建筑工程施工量大,施工环节众多,在施工过程中很可能对环境造成很严重的影响,所以人们对于建筑的生态设计越来越为重视。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要求建筑、人以及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相互协调,建筑对环境不会造成任何不良的影响,同时建筑的使用功能也不会有任何的影响。本文根据当下建筑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阐述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  相似文献   

9.
徐林琳 《科学中国人》2014,(8S):107-107
生态节能理念在我国的很多行业都得到了实践,包括建筑设计领域。建筑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可缺少的物质,因此如果在对其设计时能够实现生态节能,那对我国整体的环境与经济发展来说,将会有重大的影响。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生态节能设计时,要注意很多问题,比如要因地制宜的进行设计,不能照抄照搬其他地区的建筑风格。本文介绍了生态节能建筑设计的原则,进而探讨了生态节能建筑设计的具体措施,希望能够为建筑生态节能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谢卫玲  严志强  彭定新 《大众科技》2017,19(11):114-116
土地利用规划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指导下,可以实现土地空间格局不断优化,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相协调,土地利用结构更加合理布局。同时,土地利用规划科学合理,将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在深入分析生态文明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相互作用、互利共生等关系的基础上,以南宁市为例,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视角,对南宁市土地利用规划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调整完善的对策建议:第一,应用生态主导型规划方法,突显"生态"主导地位;第二,明确生态用地保护边界,确定生态保护红线;第三,规划中重视土地的循环、低碳和绿色使用;第四,增加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第五,积极推动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在我国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早已不是一个新的名词,从上世纪末开始我们便注意到不能以牺牲环境和破坏生态为代价来谋取发展,而进入到新世纪后,生态文明的内涵有了很大的丰富,特别是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对于生态文明理念的扩展有着很大的意义。对于林业管理来说,生态文明理念已经成为了一个基本理念和法则,是所有林业管理者都应该遵循的一条准绳。  相似文献   

12.
在明确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的基础上,对生态理念文明建设、生态经济文明建设和生态制度文明建设的信息需求从所需信息的内容、质量、形式三方面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这个理念的提出,是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之后的第五个文明,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分析了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其次,论述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建筑设计理念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建筑设计理念的发展推动着楼盘的设计与开发;在建筑设计中通过新理念、新材料、新科技运用的研究,将楼盘推向低碳、环保、生态的发展方向是未来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高级形态,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水利建设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它的本质内涵是人水和谐共生,其伦理特征包含了水的内在价值性、水的合理利用性和水的精神隐喻性。在考察江阴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分析了水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科技需求。通过江阴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逻辑过程,提出了科技创新支撑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高级形态,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水生态文明是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水利建设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它的伦理特征包含了水的内在价值性、水的合理利用性和水的精神隐喻性。在考察江阴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分析水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科技需求。通过江阴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逻辑过程,提出科技创新支撑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7.
绿色建筑及其设计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建筑是在人与自然、人工创造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基础上的建筑样式,它象征着人类生态文明与生态智慧。倡导绿色建筑,不仅顺应了世界建筑的发展趋势,而且是继承我国传统建筑的精华,成为今后建筑设计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新生的文明方式,生态文明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于生态文明的诞生,人们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方面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社会的发展有着实质性提高。与传统的文明方式不同的是,生态文明强调的是人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的境地,这是由社会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物质的要求基本上得到了满足,因此人们更加注重生活水平的提升,这时生态文明的概念便应运而生。本文旨在通过介绍生态的相关理念,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引入到林业发展中去,用科学的发展观看待林业发展,深入剖析我国林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并给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也加剧了我国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建筑作为城市发展的标志,其是以大能量的消耗为基础和前提。在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的要求下,建设生态城市建筑势在必行,这既是改善自然和生态环境的体现,也是维持生态环境,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途径。本文从生态城市的概念入手,就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建筑设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建设路径中渗透复杂的矛盾。城镇化、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以及主体间利益的角逐分别与生态文明建设宏伟目标产生矛盾。文章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路径中的复杂矛盾与矛盾化解方式,认为我国政府生态理念的提出与运用、法律规范的调控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施推进,有助于化解矛盾,为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指明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