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蓝印花布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印染工艺品中的瑰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南通花布是中国蓝印花布的主要代表,南通蓝印花布运用天然植物染料呈现出蓝白二色,花布上的纹样无不有着吉祥之意,被广泛的制成各种生活必需品与南通人朝夕相伴。本文以南通蓝印花布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南通蓝印花布在现代家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以南通蓝印花布的色彩纹样特征为切入口,从家居产品设计、家居服装设计两个方面剖析南通蓝印花布当前发展遇到的瓶颈,探索南通蓝印花布元素在现代家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让传统工艺南通蓝印花布通过创新性设计融入现代家居产品,使其在当代社会中能有效得到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案例背景:南通蓝印花布是最具代表性的民间工艺品之一。由吴元新老师创办的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已被列为中国蓝印花布传承基地。由他负责申报的"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已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通也被命名为"蓝印花布之乡"。南通蓝印花布始于明代,流传至今。经过一代代民间艺人尤其是当代民间工艺家的不懈努力,从单一的土布制品走向多种面料的制品,从生活实用型走向实用、装饰多种类型,从田野阡  相似文献   

3.
冒玲琳 《学周刊C版》2014,(7):170-170
案例背景: 南通蓝印花布是最具代表性的民间工艺品之一。由吴元新老师创办的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已被列为中国蓝印花布传承基地。由他负责申报的“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已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通也被命名为“蓝印花布之乡”。南通蓝印花布始于明代.流传至今。经过一代代民间艺人尤其是当代民间工艺家的不懈努力.从单一的土布制品走向多种面料的制品.从生活实用型走向实用、装饰多种类型.从田野阡陌走向城市都会.达到了它前所未有的辉煌.身为一个南通人.  相似文献   

4.
摘面料结构再造在设计创新中很重要。传统南通蓝印花布唯有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思维方式对传统手工艺术进行设计创新,与时代相符,表现出当代人的思想和风貌,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通过设计实践,即南通蓝印花布在局部结构再造和整体结构再造方面的设计实例,把传统的精神与时代脉搏进行融合,将使南通蓝印花布成为源头活水,焕发新的生命。  相似文献   

5.
从蓝印花布文化内涵角度,结合南通等地域文化特色,对蓝印花布艺术的传承发展现状及其对旅游市场的影响进行分析,并针对当前蓝印花布设计及其旅游纪念品开发的一些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我们来到了蓝印花布博物馆,那是位于南通护城河——壕河边上的一排白墙黑瓦的建筑,被称为“中国蓝印花布传承基地”。进去以后,一位老奶奶——馆长的母亲,也是蓝印花布第四代传人,给我们表演纺纱、织布。  相似文献   

7.
南通蓝印花布是我国古老的手工印染纺织品之一,其淡雅不俗、蓝白相交的艺术形式透露出浓浓的文化底蕴。文章通过对南通蓝印花布纹样形式、纹样造型、题材、寓意和创新等方面的论述,分析了南通蓝印花布所独具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南通蓝印花布历史悠久,有较好的社会声誉。文章分析了南通蓝印花布标准化生产制度的形成及其在提升竞争力方面的作用,并针对新形势下南通蓝印花布发展的瓶颈,提出以标准化生产为前提,加强基地和传承人考核、加大扶持和管理力度、着力提高产品品质和市场适应度、团队"作战"合作共赢等对策。  相似文献   

9.
薛淑静 《文教资料》2011,(14):83-85
本文主要从日常生活中来发掘南通蓝印花布的生活方面的美,从三个方面来阐释:蓝印花布的特征;蓝印花布在生活中的应用;蓝印花布的生活审美。  相似文献   

10.
南通传统蓝印花布曾在人们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反映着民众的朴素美和含蓄美。传统蓝印花布的色彩创新应运用现代技术精确控制多种染成色以丰富蓝印花布的色相:进一步发展深浅复色套印技术和防染技术以丰富蓝印色阶灰度变化;以靛青为主,结合其他植物染料丰富蓝印多重配色。这样才能使南通传统蓝印花布的色彩艺术更具时代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在如今非遗传承的人才队伍极度缺乏以及传统传承方式在市场条件下难以为继的环境下,学校教育就成了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文章基于以职业教育捍卫技术的本质,结合区域特色,分析了当地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职业院校中进行课程开发的可行性,并且以浙江省金华市婺州窑为例,简要探讨了工艺美术类非遗课程开发的具体实施。  相似文献   

12.
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产生了与原生态相异的"衍生态"并依此重获了生命力。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态"衍生之源,与其公共文化属性传播不无相关。以公共文化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由传播后源生的意义由解码过程决定,由于该解码环节发生于接受者对文化原义部分认同、部分对抗的协商立场中,最终产生的将是一种经过修整的意义。由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经由传播后发生意义变迁进而产生"衍生态"成为了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通过发挥维吾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思想,发扬维吾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来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为拥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服务,以期为中华民族的道德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4.
河南这个承载了中华几千年文明的历史文化大省,其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却在迅猛发展的市场化经济浪潮中濒临湮没。据调查结果显示,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滞后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需要。如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得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将成为河南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怀化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资源,促进了本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但目前存在资源破坏严重、文化遗产备受冷落、民间艺术人才断层等诸多问题。在旅游开发中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可以采用文化重构方式增强文化遗产的现代生命力,并与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辽宁地区已采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主要有: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与设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活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经济援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整理与出版。需要进一步采取的保护措施应是:深入开展文化遗产教育;加强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辽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与开发方面已然取得一定成效,需要进一步提升的是:分区规划和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推进个别非物质文化遗产向产业化转型;打造"非物质文化旅游节"。  相似文献   

17.
王元  孙玫璐 《职教通讯》2019,(17):14-18
非遗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断代失传、工艺创新瓶颈等传承危机。职业教育作为传承非遗文化的有效途径和创新方式,在传承观念、传承主体、传承机制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传统学徒制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意蕴,如注重默会学习、充满人文关怀、学艺必精等。为此,梳理了传统学徒制的内涵与特点,提出从师生关系、课程开发、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发掘其对于职业院校传承非遗文化独特的养分与滋养。  相似文献   

18.
文山壮族文化大多以家庭传授和师徒传授,以及"原生态"自我传习"传承模式作为基调。其间,以文化艺人作为主体,以文化主体"文化自觉性"意识及其技艺文化传承作为双重性原则,以传承为根本前提和基础,以保护为基本形式和手段,以发展为最终指向和归结点。  相似文献   

19.
中国高校首届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对当下国内的“文化遗产学”发展趋势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目前存在的对遗产的大规模开发和以保护为名的破坏,其真正症结就在于“保护”无法解决最重要的“发展”问题。对于“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理论体系构件等问题,学者们认为,对此应借鉴国际学术界经验,不以固化的心态来对待尚处初创期的文化遗产学,不急于下定义,不使其过早地体系化、学科化。将其视为一个开放的对话体系,既对接国际研究新趋势,又结合中国本土资源,为学科建设拓展多元化的发展空间。同时应通过学科整合、多方合作营造学科发展的良性环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皖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多样,内涵丰富,地方特色浓郁,但在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着诸多局限性,如民间文化传承人的断层,民众认识有待提高等问题,需要从各方面形成合力来解决这些困难。挖掘和保护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