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謇与孙云锦的交往始于张謇在清同治十年(1871)的冒藉案,之后这位长者频频向张謇伸出援手,延张謇为其江宁发审局书记,以此增补家计。尽管张謇在孙之发审局仅仅两年,但二人此后的交往一直延续了十六年,直至孙氏去世。在《开封府君年谱》二卷中,发现张謇为孙氏所作的两篇文章,在关于二者交往的诸多史料中均未见及。据此,这两篇文章应是张謇佚文,将其点校整理,俾使为研究二者交往增加实证性史料。  相似文献   

2.
张謇(1853年5月25日—1926年7月17日),字季直,号啬庵,江苏通州人,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1853年生在海门的张謇16岁考中秀才,直到41岁才中状元,仕途并不顺遂。其间跟过原通州(今南通)知州孙云锦、淮军"庆字营"统领吴长庆。他在支援朝鲜政策上主张对日强硬,受到拥戴光绪皇帝的南派首领潘祖荫、翁同龢赏识,但是在帝、后两党斗争最激烈的时候,张謇却因父丧必须回老家守孝,自此回到江南发展事业。  相似文献   

3.
张謇与袁世凯结识于登州庆军军营,份属师生。张謇曾举荐袁世凯,也曾负气断交。二人在甲午战争时期复交,清末立宪运动时期通力合作,建立政治同盟,促成清廷预备立宪。辛亥革命时期张謇极力拥护袁世凯攫取最高权力,并在1912—1915年的袁世凯政府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袁世凯复辟帝制,张謇断然弃袁而去,一心从事实业、教育。二人的交往合作长达36年,对清末民初的政治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海门市常乐中心小学是由清末状元张謇创办的第一所农村小学(张謇1853—1926,海门常乐人,字季直,号啬庵),学校着力打造"学謇弘謇"特色文化,营造了浓郁的学校特色文化氛围。2007年起,学校在新任校长施洪若的带领下,以信息技术为抓手,  相似文献   

5.
清末状元张謇在家乡南通"办实业、兴教育、举公益",成就卓越,惠泽时人与后代。张謇本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也深受中国传统教育弊端之累,因此他的教育价值观更多从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中得到启发,"人文以化成天下"为其核心主张。作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先驱,张謇开风气之先,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他将教育同生产实践相结合,教育与实业迭相为用,打破了中国传统人文教育的一统性,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新纪元。张謇的教育价值观,结合现代教育观念和传统文化精神于一体,不仅在他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且对于解决当今中国教育领域的一些问题,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謇基于救亡图存、富国强民的时代需要,主张教育救国、视教育为国家富强的根本,表现了清末以来鲜明的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张謇强调师范生人格的培养和教学实习的重要性,倡导"师范先行"的师范教育独立系统;主张"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凡事必求其适"、"德行必兼艺而重"、"学必期于用,用必适其地"等,形成了以求实业之实用为目的的近代职业教育理论。张謇在一定程度上开创了中国近代民办职业教育、民办师范教育的先河,对中国教育,尤其对江苏地方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清末民初中国教育史,尤其是江苏地方教育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教育家之一。  相似文献   

7.
郑孝胥与张謇同为清末民国重要政治人物,二人皆以经世为追求,然旨归不同,郑孝胥以仕途功名匡扶天下,张謇则以实业教育为自治基础。郑、张相交三十余年,由同志而暌隔,莫不与时局变迁和个人志向有关。  相似文献   

8.
张謇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也热衷于发展教育事业。张謇的体育思想,受当时一些主要社会思潮的影响,以"武备精神"为核心,以"体力与智力平均发达"为手段,以"德行艺全面发展"为灵魂,一贯主张体育与其它学科具有同等地位。张謇的体育思想,与当时时代主题相契合,明确体育课程的地位与价值,支持体育竞技活动的参与,高度重视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主张政府和学校共同致力于体育教育的大力发展,对当代中国的教育体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重人格、尊人道"——张謇的道德追求张謇是一位道德高尚的历史人物。1924年,在致黄郛的一封电文中,张謇说:"法治治人,先各自治。自治之要,重人格尊人道而已。"重人格、尊人道是张謇一生的追求,是"张謇精神"的核心,也是张  相似文献   

10.
第五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啬翁家乡海门召开,我感到特别高兴。其原因不仅在于自己可以重访张謇故里,更在于这些年海门的张謇研究欣欣向荣,为张謇研究增添了  相似文献   

11.
瞿启甲与孙毓修由辑印《四部丛刊》从相识到相知。铁琴铜剑楼为《四部丛刊初编》提供底本达二十六种。嘉惠士林,有功文献。孙又是瞿编《铁琴铜剑楼宋金元本书影》的“责任编辑”和撰序人。瞿氏售书助赈,孙氏费神奔忙,成就书林一段美谈。孙毓修著书立说,瞿启甲慷慨借书;孙氏辨章学术,更得益于铁琴铜剑楼藏书。笔者根据一批公私藏家珍藏的未刊书札、手稿,参阅其他史料,“回放”这段消失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张謇师从张裕钊学习古文法始,张裕钊的学识、人品给张謇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淡薄功名利禄、爱国之心,对张謇的思想形成影响极深,为张謇的务实、进取奠定了思想基础;张謇的"父教育母实业"思想发扬了恩师的"讲求时务"的教育思想;张裕钊勤练书法的精神为张謇所学习,尤其是楷书上的指点,使张謇的书法终成大气.  相似文献   

13.
蒙元统治者为了利用与规范道教,在着力扶助张留孙建立官方政治化道教——玄教的同时,让张留孙参与国家政治事务,使之成为政治化道士。张留孙秉持龙虎山天师道传统的"黄老政治"思想,积极劝导蒙元统治者施行黄老政治,并由此和蒙元统治者展开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张留孙的思想与行为赋予了玄教浓厚的政治化特色,而蒙元统治者也利用玄教比较有效地实施了自己的宗教政治。  相似文献   

14.
章学诚于《书坊刻诗话》中,指袁枚《随园诗话》中所言与画家童钰的生死交谊为诬。然而章氏于袁枚不同,文集中除此之外,绝无提及童钰处;袁枚诗文则有多篇纪念童钰,感情深挚,细节分明,不似章氏于事情多推断、猜测之词。就交往而论,章氏与童钰为同乡,但生平绝少交集,其知童钰,惟赖史家邵晋涵;袁枚戚友多人与童钰交往密切,童钰去世前八年,且有信致袁枚。就性情、志趣论,章氏与自然、诗歌、绘画无缘,经世思想浓重,保守自大;袁、童泽均爱梅、爱诗,性情恬淡、放达,可谓志趣相投。章氏因忌妒敌视袁枚,指袁枚伪造故实,实则是他自己昧于事实而妄言。章氏力倡“史德”之说,此处可谓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15.
孙光宪是唐末五代一位独具特色的词人,却长期被历代词学研究者所冷落,即使论及孙词,也往往只从其是否近温、韦处着眼。本文试将其与韦庄做一比较,以求获得对孙光宪更为正确的认识,同时从孙入手对传统花间词定义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6.
以清末南通州的新型工商业与地方政府的矛盾为个案来观察,就可以知道辛亥革命的不可避免性。这两方面的势力分别由工商业家张謇和通州知州汪树堂为代表。汪树堂精熟中学之"体",却茫然不知西学之"用";起初尚能与张謇共办团练,但不久就开始抵制大机器工业,认为工厂有碍于地主缙绅与科举制度,一度阻碍了大生纱厂的开车。在厘卡与丝捐和兴办垦牧公司等决策上,汪树堂也总是站在阻碍先进生产方式的旧势力的一边。张謇和汪树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实际上不可调和,而且这类矛盾普遍存在于清末的中国各地并日益激化。最后,新兴力量先试图以立宪然终究以共和来代替帝制独裁,也就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7.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毕生的追求,民生关怀也倾注了张謇毕生的精力。尽管他们二人的民生思想有各自的发展轨迹,实现民生思想的逻辑起点不同,实践民生理想的路径各异,民生思想的内核也有别,但是,他们的终极目标却是一致的。那就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大同世界。  相似文献   

18.
张謇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实业家,研究张謇与辛刻革命的关系,对于了解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后的表现,把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张謇在辛亥革命前后的言行特点可概括为三点:1、对辛亥革命由抵制到接受;2、对孙中山由“谨当竭所知能,以酬眄睐”,到在孙袁之争中偏向袁;3、在辛亥革命后继续兴办实业、教育和文化,为民国的建设出力。  相似文献   

19.
清代戏曲家张坚一生著述颇丰,尤以《玉燕堂四种曲》知名当世。然而后代岁月流转,资料湮没,人们只知其曲而不知其人。今裒辑资料成张坚传记及年谱简编,以期为治曲考古之助。其间对于张坚生平事迹、家世背景、与鄂尔泰之因缘、与袁枚和杨潮观等人之交往一一考索,于张坚一生际遇及心态演变也做了相应描述。  相似文献   

20.
“九一八”国难诗歌的苦难书写深入国民的精神世界,彰显出建构民族共同体的诗学功能和现实品格,表征为基于想象、趋于认同的建构过程。首先,共同体感觉及其引发的集体记忆是建构民族共同体的条件,此时的民族共同体表征为一种基于想象的共同体。其次,建立歧感与凝聚共识的书写策略、“他者—自我—集体”的实现路径使得民族共同体由想象趋于认同。在促进民族共同体的想象与认同方面,“九一八”国难诗歌暗含的共同体意识发挥出强大的建构功能,为后世文学提供了思想的范例和行动的模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