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壤是农业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的发育受到地势地貌、母岩母质、气候、植被、时间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武夷山土壤以富铝化作用为主,类型多样,利用不合理,加上红壤性土壤的性质,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武夷山土壤分异显著,通过对武夷山实地考察和土壤采样分析数据,以及土壤利用现状,分析武夷山土壤的垂直变化规律及各垂直土壤带的理化性质差异,从而对武夷山的红壤,黄红壤,黄壤,山地草甸土研究其合理的改良和利用目标。  相似文献   

2.
武夷山土壤资源垂直分异及合理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是农业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的发育受到地势地貌、母岩母质、气候、植被、时间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武夷山土壤以富铝化作用为主,类型多样,利用不合理。加上红壤性土壤的性质。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武夷山土壤分异显著,通过对武夷山实地考察扣土壤采样分析数据,以及土壤利用现状,分析武夷山土壤的垂直变化规律及各垂直土壤带的理化性质差异,从而对武夷山的红壤,黄红壤,黄壤,山地草甸土研究其合理的改良和利用目标。  相似文献   

3.
对辉腾锡勒风电场内外植被进行调查、取样和分析,定量地研究了风电场与植被之间的关系,探讨了风电场对山地草原及草甸植被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东灵山风景区草甸资源退化评价及管理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样带与样方调查方法相结合,对北京东灵山山顶草甸风景区进行实地取样。采用盖度、高度、物种多样性、地上生物量、一年生、二年生植物所占比例、土壤理化特征等参数,通过去趋势典范对应排序分析(DCCA)对草甸退化状况进行数量化评价,辨识草甸退化的不同等级。结果表明,草甸退化分为常规干扰草甸、轻度退化草甸、中度退化草甸及重度退化草甸等4个等级,草甸退化等级的划分一方面表现为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物种多样性、土层厚度等降低,同时也表现为一年生、二年生植物相对数量的增加和优势种的变化过程。在风景区管理中,鉴于常规干扰草甸与轻度退化草甸的群落特征,在管理方面不需要采取特殊保护措施,应以定期监测为主,控制大规模游人活动。在利用方面,可以继续向游人开放,并可以用于适当放牧,但应该采取适当短期休牧,以保持或恢复草甸植被正常生产力;对中度和重度退化草甸,应采取人工建植乡土植被、分期封育以及规范旅游区商贩和游客行为等措施,防止草甸资源进一步退化,促进草甸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5.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及其开发利用陈易之,陈煊(福建省武夷山生物研究所,武夷山市354300)1生态环境主要特征从生态观点来说,作为生物的最重要分子──植被与动物、微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武夷山自强保护区受人为干扰和影响较小,保持着较原始...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信息》2011,(4):12-12
采用以空间代时间的方法.研究了高寒草甸小嵩草群落的发生、发育、演化,处于不同退化阶段小嵩草群落在自然与人工干预恢复过程中.植被、地表特征的变化,探索小嵩草群落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及其对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高原鼠兔作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常见的小型植食性动物,对生态功能有着重要影响。为探究高原鼠兔与植被群落多样性之间的相关性,2019年7—8月以西藏中部地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法、样线法和样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有无高原鼠兔干扰与植被物种多样性之间具有何种相关性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植被物种159种,优势科为莎草科(Cyperaceae Juss)、蔷薇科(Rosaceae)和菊科(Asteraceae Bercht);(2)与未干扰区域相比,有高原鼠兔干扰区域内植物种类明显增加;(3)高原鼠兔干扰区植被总覆盖度降低,裸地面积增加,高山嵩草、矮生嵩草覆盖度升高;(4)有无高原鼠兔研究样地群落相似性为37.10%,为中等不相似,群落物种组成差异明显;(5)高原鼠兔洞穴数量与植物多样性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性,但不显著。研究表明高原鼠兔在一定程度上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植被的协调发展有利。  相似文献   

8.
放牧压力下五台山高山、亚高山草甸的退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章异平  江源  刘全儒  陶岩  王耿锐 《资源科学》2008,30(10):1555-1563
放牧通过家畜的啃食、践踏、排泄干扰草甸环境,使草甸的物种组成发生改变,植物种群的优势地位发生更替。在样带和样地调查基础上,获取草地群落组成和样地环境数据,通过CCA排序对五台山高、亚高山草甸在经历放牧后的退化状况进行数量化评价,辨识草甸退化的不同等级。结果表明:共划分出5个退化等级,随着退化加剧:①群落环境因子牛马粪数量增加、土壤紧实度加大,土层厚度降低。极度退化草甸与其他4个退化等级之间的环境因子差异显著;②群落数量特征总盖度、生物量、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降低,同时一二年生植物所占百分比升高;③放牧干扰草甸的优势种是嵩草、高原嵩草和直梗高山唐松草,轻度干扰草甸中嵩草、高原嵩草(亚高山草甸)/珠芽蓼、高山嵩草、发草(高山草甸)为优势种,中度退化草甸高原嵩草依然为优势种,重度和极度干扰草甸中优势种被鹅绒委陵菜和平车前取代。放牧已对五台山高山、亚高山草甸群落外貌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是草甸退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为防止草甸资源进一步退化,促进草甸植被恢复,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议对中度退化以上草甸采取严格限制家畜数量、分期围封和人工建植乡土植被等措施。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分布广,面积大,类型多,为发展现代化畜牧业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空间条件。但随着牲畜数量的迅速增长,草甸负荷越来越重,因过度放牧和鼠类危害而造成的草甸退化,是影响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严重问题。 关于放牧对草原植物群落的影响,国内外草原工作者已做过许多研究;鼠类对草原植被的影响,也有不少动植物学者开展过工作。但,有关高寒草甸放牧退化演  相似文献   

10.
祁连山草地植被NDVI变化及其对气温降水的旬响应特征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戴声佩  张勃  王强  马中华  邹悦  张亚宁 《资源科学》2010,32(9):1769-1776
本文利用SPOT VGT-NDVI数据和旬气温、降水数据,分析了祁连山草地植被NDVI时空变化趋势及其 对气温、降水的旬响应特征。结果表明:①1999年-2007年祁连山草地植被NDVI呈缓慢增加趋势。典型草原和平 原草地植被年均NDVI和生长季NDVI增加速率高于高寒草甸草地和沙漠草地。祁连山草地植被NDVI增加和减少 的面积分别为6 9776km2和1 5928km2,植被NDVI增加的区域分布在冷龙岭、拉脊山、大通山、达坂山、青海南山、走 廊南山、托来山、托来南山等地区,减少的区域分布在乌鞘岭、大通河、石羊河、黑河、北大河、疏勒河等河流河谷以 及青海湖周边地区;②祁连山草地植被NDVI年内月和旬变化曲线均呈单峰型;③祁连山地区气温变化对草地植被 NDVI的影响强于降水,气温、降水与草地植被NDVI的最大相关性滞后期都为2旬左右。春季和秋季NDVI对气温 和降水响应的滞后期较短,而夏季响应滞后期较长;④气温是影响典型草原生长的主要因素,夏季降水是影响植被 生长期内植被生长的重要因子。温度是高寒草甸草地生长的限制因子,而降水量则是沙漠草地、平原草地的生长 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1.
青藏公路与铁路沿途1981年~2001年植被覆盖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青藏公路与铁路沿途区域,利用1981年至2001年的8km分辨率PathfinderNOAA/NDVI数据,基于每个象元变化的年植被峰值计算进行了像元水平的线性趋势分析,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研究了区域植被覆盖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特征.主要结论:①在研究区内,反映植被覆盖的NDVI值在空间上呈现出两端高中间低的态势,依次是农作区和森林区>高寒草甸>高寒草原>荒漠草原;②20年间,研究区植被覆盖程度变化总体趋于稳定,覆盖程度呈减少趋势的区域明显高于增加的区域,植被覆盖程度增减因区域而异;植被覆盖程度增加和显著减少地区主要分布在农作区和高寒草甸区,轻微减少地区主要分布在高寒草原和荒漠草原区;③植被覆盖变化程度在拉萨河谷地、湟水谷地和黄河流域等人类活动比较频繁的区域增减趋势比较明显;而在可可西里地区等人类活动比较少的区域变化轻微.  相似文献   

12.
利用四川地区1982-2006年的GIMMS NDVI数据集、植被类型数据集,运用MVC法、一元线性回归法、分维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对该区域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季节、年际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初步揭示了研究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四川地区植被覆盖度以2%/10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P0.05)。1982-2006年间,四川地区植被覆盖度在空间上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在春季,四川地区植被生长季在提前,其植被覆盖度以0.6%/10a(P0.05)的速率在增长,针叶林、栽培植被、阔叶林、灌丛、草丛、草甸和沼泽植被等生长季提前的植被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比其他类型的植被更加迅速;在植物生长旺盛的夏季,只有沼泽植被的植被覆盖度增加。  相似文献   

13.
以新疆天山中段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高寒草甸不同植被群落类型地下生物量、土壤有机碳(SOC)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地下生物量随深度增加均逐渐减少,表现为总的T字形趋势分布,主要分布在0~10cm深的土层中,95%~98%根系分布在0~5Ocm内。不同草甸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深度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表现为总的T字形趋势分布。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明显深于根系的分布深度,三种草甸类型0~2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为34%、58%、49%。  相似文献   

14.
白洋淀流域NDVI时空演变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婷  夏军  邹磊  闫强 《资源科学》2021,43(6):1248-1259
了解植被覆盖的动态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SPOT/VEGETATION NDVI数据,本文采用Sen+Mann-Kendall、波动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探究了2001—2018年间白洋淀流域全区和不同植被类型区NDVI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差异性。结果表明:①2001—2018年白洋淀流域NDVI以0.0031/a的速率增长,显著增长(P<0.05)的区域面积比例为53.79%;针叶林、阔叶林、灌丛、草原、草丛和草甸NDVI呈显著增长(P<0.05),沼泽和栽培植物NDVI增长趋势不显著。②全流域NDVI总体波动性较小,67.81%的区域NDVI为显著低波动性(P<0.05);除草原和草甸外,其余植被类型NDVI为显著低波动性的面积比例均超过50%。③除沼泽和栽培植物外,其余各植被类型NDVI对降水的响应较为一致,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气温在流域尺度和不同植被类型区内对NDVI的影响均不显著。本文结果对于理解气候变化对植被生长的作用机理和开展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北方13省1982年~1999年植被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植被覆盖变化研究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中占据着的重要内容。北方13省气候的地域差异性和过渡性明显,植被类型多样,是我国境内对全球变化反应较为敏感的生态系统地带。研究该地区植被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有助于深入理解这一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总体特征以及对区域及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影响。本文基于NOAA/AVHRR NDVI数据,气候和土地覆盖数据对北方13省地区1982年~1999年植被动态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8年间研究区植被总体呈现增加趋势,植被平均NDVI生长季增加了11.69%。春、秋两季植被增加趋势最为明显。植被变化与气温相关性显著而与降水无显著相关,气温升高引起的生长期提前和生长季延长是植被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人类活动等非气候因子是影响植被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人类一方面通过合理有效的措施改善植被状况,另一方面不合理的活动又导致部分地区植被严重退化;研究区植被像元的NDVI有18.24%的面积显著增加,0.24%显著减少,其中耕地、草甸、草原和落叶阔叶林四种植被类型植被变化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施光孚 《资源科学》1984,6(3):23-29
一、资源概况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各地的自然环境差异很大,由于自然历史条件的综合影响,全国植被种类很多。东半部的森林植被有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含常绿、落叶成分)、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季雨林和竹林;其它植被有灌丛、稀树灌丛草原、草甸、草原等。西部地区除针叶林外,大都属于森林草原、草原、草甸、荒漠等植被类型。在植物资源中,全国有高等植物近3万种,其中近200个属的植物为我国所特有,如银杉、水杉、金钱松、白豆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武夷山植物资源的概述,分析了武夷山植物的生物多样性,表明了武夷山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西北地区NDVI对水热条件年内变化的响应及其空间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张翀  任志远  袁鑫 《资源科学》2011,33(12):2356-2361
利用西北地区1982年-2006年日均温与降水数据和GIMMS—NDVI数据,以时滞互相关法为基础,通过生态区划和植被类型两个层面分析了水热条件的季向变化同半月NDVI变化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①植被覆盖较好且海拔较低的山地区以及河流沿线的NDVI与气温、降水的相关程度相对较高,响应也较快,而盆地以及海拔较高的高原或山地区的相关程度相对较低且响应时间较长,初步判定是水热条件好的区域相关程度高且响应迅速,相反水热条件差的区域相关程度低且响应迟缓。进一步以西北地区生态地理区划分析西北地区水热状况对NDVI变化的影响,得出≥10℃积温和降水量大的地区NDVI与气温、降水的相关程度较大且响应快,相反则相关程度较小且响应慢,并且在半月均温和半月平均降水的共同作用下影响半月NDVI平均值的变化;②气温和降水变化对植被NDVI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针叶林、灌丛和草原、草甸和草本沼泽、阔叶林与荒漠植被,即由东、西分别向荒漠植被,相关性逐渐减小。某一类型的植被的生长对气温的要求高,则这类植被与气温的相关程度高且响应快,相反植被的生长对气温的要求低,则这类植被与气温的相关程度则低且响应慢,对于降水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9.
为阐明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变化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规律与机理,第二次青藏科考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及其环境效应专题科考分队于2020年8月9日至25日组织科考人员赴拉萨市周边、日喀则市和阿里地区沿线区域开展"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变化对植被环境影响"的综合科学考察,考察内容包括典型类型植被环境、优势物种和土地利用等。文章主要对青藏高原中西部植被类型及其优势物种进行分类和总结,发现青藏高原中西部的植被类型主要为高寒草甸和荒漠草原,优势物种为豆科类和禾本科类的植被。  相似文献   

20.
本文着重从种群结构和下木组成方面分析了糙皮桦林的群落特征和植被地理学意义。分布于亚高山带最上部的糙皮桦林具有原生性质,并反映了热带山地与亚热带高原交界的生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