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新闻从业者是一个高压力的职业,特别是处于社会转型和媒介市场化进程中的中国新闻从业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本论文基于一项全国新闻从业者调查显示,新闻从业者的工作强度较大,而来自经济收入方面的压力最大,因子分析显示,新闻从业者压力分经济收入压力、单位政治压力、单位经营压力、个人归属压力和身份压力五个维度,不同性别、不同教育程度从业者压力无显著差异,不同媒体、不同身份从业者压力感差异较显著,而不同性质媒体、不同职务从业者压力感差异较小,50岁及50岁以上的从业者在各项压力上均最小,随着从业年限的增长,从业者感受到的来自经济收入和个人归属方面的压力均显著降低,论文指出,有序的竞争促进媒体的发展,而过度竞争造成的压力不利于新闻从业者的成长.  相似文献   

2.
陆高峰 《传媒》2010,(7):37-40
传媒从业者从业生态不仅影响从业者生存与发展,影响传媒业的生存与发展,而且还会对舆论导向产生深远影响.广电产业是一个智力密集型产业,广电从业者作为广电业重要的人力资源,对广电业的政治和经济双重效益的发挥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北京、广州两地报纸和广电两个行业388位传统媒体从业者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显示,传统媒体从业者整体呈现出高度职业转型意愿的情况.北京的从业者职业转型意愿高于广州,广电行业转型意愿明显低于报纸,女性从业者的转型意愿弱于男性.研究发现从业者在对未来职业的期望与忧虑、职业转型的优势与阻力中不断试图寻找“走”与“留”的平衡点,未来需要在媒介体制、职业认同、版权保护与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完善与改革.  相似文献   

4.
出版从业者的职业压力不仅影响个体的心理状态和工作质量,也直接影响出版队伍的整体建设和行业发展.文章通过对当前出版从业者压力现状与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选取工作量、加班时长、薪资福利满意度等14个指标作为自变量,将"现在的工作压力"作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方程,通过分析发现,当前出版从业者职业压力整体处于中等偏上,其中工作量、加班时长等8个自变量的线性关系显著,但以往研究认为有较大影响的薪酬收入、职业规划和与直接上级的关系等指标却并没有获得预期的验证.同时,文章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建议性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5.
传媒从业生态的变化与体制改革和传媒业人事制度变革密切相关。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传媒单位由机关事业向企业转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传媒从业者逐渐从行政依附向单位依附和职业依附转变。从业者的身份也开始由国家人到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从业者的主体性和独立性逐渐加强。从业自由度呈上升趋势。但在转型过程中,由于市场的不规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媒从业生态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出版人职业现状调查”是一项面向出版从业者开展的关于从业现状的持续性问卷调查活动,通过对调查样本信息分析,了解出版从业者的职业状态。本文是该项活动的第三次调查成果报告,报告对2022—2023年度出版从业者的工作任务、薪酬福利、职业成长、职场压力与心理状态等相关信息开展分析,并从行业政策调整、企业制度建设及业务创新发展等角度提出相关建议,希望能为出版业转型升级、优化人才队伍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苏林森 《新闻界》2012,(2):53-58
随着传媒市场化的深入和各种新办媒体的出现,我国新闻从业者的流动性呈逐渐增强的趋势,本文基于一项全国调查发现,我国新闻从业者的平均从业年资约8.66年,近半从业者有过跳槽经历,其中网络媒体从业者的流动性最强.另外,记者的职业忠诚度不高,只有近四成记者愿意重新选择新闻职业.调查发现,从业者的性别、身份、职务和所在媒体性质影响了媒体从业者的职业流动.虽然适度有序的流动有利于传媒从业者和整个传媒业的发展,但需要加强对传媒从业者流动的规范和管理.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方广电的自我发展逻辑正在成型与强化。“四级办台”政策之后,地方广电开始在“行业”与“地方”双重力量下发展;此后,“行业”线索开始复杂,利益博弈日渐浮出水面,并困扰地方广电发展。取消“四级办台”与“广电集团化”成为行业高层大举调配行业利益的集中表现,压力之下,地方广电诉诸地方政治和地方经济来缓解竞争与发展的压力。而随着地方政治经济的日渐成熟,地方广电开始作为地方发展与建设的力量,促成了一种地方政治、经济与媒体的力量合流。就此,地方广电的平台与触角开始延伸,一种“区域化”的发展倾向也就酝酿其中。  相似文献   

9.
赵敏 《新闻实践》2011,(9):36-38
在社会对媒体人要求不断提高、压力日增的今天,媒体人的生存现状值得关注。有调查显示,上海新闻从业者从事新闻工作的平均年限为10年。而尽管媒体人的平均工资收入不低,却仍有一些新闻从业者对于是否还要继续从事新闻工作产生了动摇。  相似文献   

10.
对互联网及新闻行业的热爱、对新闻记者职业使命和社会责任感的认同是网络新闻从业者选择网络新闻行业的主要原因。 从业经历首先,在从业时间方面,全国网络新闻从业者平均从业时间为61个月(约为五年一个月),其中从业时间最长的受访者从业时间总计达192个月(合16年),即1997年开始从事网络新闻工作。总体来看,绝大多数网络新闻从业者的从业时长在十年以内,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一项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抽样问卷调查(N=1631),描述和分析了当前中国网络新闻从业者的基本构成与工作状况。调查发现,网络新闻从业者以女性为主,呈现年轻化、高学历特征,专业背景具有多样性;对互联网及新闻行业的热爱、对新闻记者职业使命和社会责任感的认同,是网络新闻从业者选择网络新闻行业的主要原因;他们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处于一般水平,其中最满意的是人际关系,最不满意的是薪酬福利;愿意将网络新闻工作作为终身职业的目前只占少数,大多数人考虑在五年之后离开,或是处于待定状态。研究还发现,不同类型网站的从业者在收入水平、工作满意度、职业忠诚度等方面的差异。后续论文将对网络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意识、媒介使用、生活状态等做出描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12.
新闻工作是一个极富挑战性和辛劳的职业,随着媒体间竞争的加剧,同业的相互"攀比",更使得新闻从业者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置身这样一个关心别人而较少关注自己的行业,无论是刚刚从事新闻职业的初入门者,还是久经沙场的资深老编辑、老记者,都会面对如影随形的竞争压力,如何  相似文献   

13.
传媒人的职业理想--2002上海新闻从业者调查报告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报告之一主要介绍了上海新闻从业者的基本情况(参见本刊2003年第1期),本篇主要介绍和分析他们对新闻工作的态度、理想。 职业忠诚度 [1]从业经历 上海新闻从业者从事新闻工作的平均年限为10年,其中从业时间最长的为38年,最短的为半年。有63.3%的  相似文献   

14.
周俊 《青年记者》2010,(9):53-53
前段时间,“中华女”事件在社会上引起很多讨论。撇开其他不讲,从职业角色的角度来看,此次“中华女”事件凸显出我国新闻从业者职业意识的普遍淡薄。  相似文献   

15.
本文立足于我国新媒体时代的显著特征,详细分析了我国新媒体背景下新闻职业道德缺失的具体表现,结合笔者多年新闻行业工作从业经验,提出了明确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目的与宗旨、全面提升新闻职业从业者的思想境界等一系列提升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效率与水平的措施。希望能为促进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是我国新闻出版业从传统向现代全面转型时期,也是报刊新闻业务由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转型的重要时期.由于战争不断,社会长期动荡不安,新闻出版业发展艰难,新闻出版人从业生态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艰险性和复杂性.主要袁现为战争和敌对势力暗杀恐怖活动,使新闻出版人工作凶险;各方政治势力打压,使得出版艰难,表达受禁,言论自由难以保障;新闻出版条件简陋、从业环境艰苦;技术落后和政治阻碍,导致传播渠道难以畅通;社会动荡导致薪酬收入不稳定,从业人员生活艰辛;新闻出版人职业素质和素养还处在成长期,职业精神、业务能力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17.
"不是无冕之王,而是新闻民工。"这是工作强度和竞争压力极大的媒体人士经常对彼此开的玩笑话。近年来,随着媒体行业在当今社会日益庞大,媒体人亚健康现象愈加严重,甚至引发早逝、"过劳死"等问题。急速膨胀的从业人数、激烈的市场竞争、连轴转的工作生活,使他们的身心常常处于透支状态。如今,媒体人的工作强度和职业压力大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并引起了专家学者和各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问卷统计与分析,了解出版从业者工作状态,包括工作任务、薪酬福利、职业成长、压力与心理状态等,为出版行业调整产业政策、出版机构优化管理方式、出版从业者观照自身职业境况等提供基本数据和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了宣扬我国广电企业的业绩和精神,本着“科学权威、专业、公正、广泛”的原则而进行的2004中国广电行业最具影响力企业人物、国内、国外品牌评选活动,旨在从用户角度进行评判,评选出广电行业从业者心目中共同的“十大最具影响力的企业人物”、“十大行业新锐”、“十大国外,国内品牌”、“十大行业资讯”以期全面映射出中国广电领域数字化发展最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广电“产业发展年”,在电视产业踏步发展之机,电视从业者也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电视产业面临的诸如电视广告收入增幅总体下滑等危机,那么电视产业发展的瓶颈有哪些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