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幼儿在入园初期表现的入园分离焦虑反映了幼儿与母亲不同的依恋类型特点美国心理学家安斯沃斯划分了三种不同的依恋类型,即安全型依恋、焦虑—反抗型不安全依恋和焦虑—回避型不安全依恋。不同依恋类型的幼儿在面对亲子分离和亲子团聚时的表现是不同的。教师可细心观察每个新入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青少年依恋量表和心理韧性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流动儿童依恋特点及其对心理韧性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女生、家庭收入高于3000元、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亲子依恋中社会度和心理韧性中的目标专注均高于男生、家庭收入低于3000元、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流动儿童亲子依恋的总分与心理韧性的各维度、心理韧性总分与亲子依恋各维度均有显著相关;安全型流动儿童的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四方面均显著高于其他三种依恋类型的流动儿童,恐惧型流动儿童在以上四方面均最低.尽管流动儿童个人、家庭、学校因素对其心理韧性有预测作用,但流动儿童亲子依恋对其心理韧性有更强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对233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采用成人依恋量表(AAS-1996修订版)研究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采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大学生强迫症状问卷和状态—特质焦虑量表,从三方面测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大学生的依恋类型分布情况为安全型依恋占了总人数的60.26%、恐惧型15.81%、先占型13.68%、拒绝型9.83%。(2)安全型依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高于其他三种类型。(3)在各依恋类型中,安全型依恋各因子与心理健康相关度最高。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明童年创伤、亲子依恋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作用,采用儿童创伤问卷、依恋方式问卷和长处困难问卷对300名青少年进行调研。结果显示:童年创伤与安全型依恋显著负相关,与不安全型依恋显著正相关,与问题行为之间显著正相关;问题行为与安全型依恋之间显著负相关,与不安全型依恋之间显著正相关。结论:童年创伤可能破坏亲子依恋关系,进而导致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发生。家长应该为子女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良好的童年经历、高质量的亲子依恋关系意味着更少的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5.
提高儿童早期依恋的质量促进儿童社会性健康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早期的依恋可分为安全型和不安全型、不同类型的依恋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不同影响。高质量的依恋即安全型依恋对儿童的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有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是现实的,而且是长远的。为此,本文提出了帮助儿童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四项措施,以促进儿童社会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研究表明部分自闭症儿童可以形成安全型依恋,但是安全型依恋自闭症儿童的比例要小于普通儿童或其他非自闭症的特殊儿童.自闭症儿童的依恋安全性受到症状严重程度、心智发展水平、年龄发展、母亲敏感性的影响.在自闭症儿童依恋研究中,目前有研究手段和被试选择的局限性问题,需要慎重对待相关结论.未来研究应该着重于探讨自闭症儿童依恋发展的机制,以及如何帮助自闭症儿童的父母建立与孩子的亲子依恋.  相似文献   

7.
包华 《教育探索》2022,(2):90-93
婴幼儿天生有亲近行为,会对照料者产生依恋。不同依恋类型对人的影响会一直持续到成年,不安全型依恋对个体和群体都有一定影响和危害,依恋干预势在必行。安全圈干预方案是依恋干预的集大成者,能有效促进不安全依恋向安全依恋转变。安全圈干预包括对父母进行安全依恋知识的教育、提高父母养育技能、对不安全依恋的家庭进行团体心理治疗等三个步骤。安全圈干预对家庭教育的启示包括:家庭教育的关键是开展针对父母的教育;家庭教育工作的重点是确定亲子依恋类型并加以辅导和干预;家庭教育的保障是拓展儿童安全圈的半径,强化儿童与大家庭(家族)和社区的联结。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大学生依恋类型以及与社会支持和抑郁水平之间的关系,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研究在某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对成人依恋类型(AAS)、社会领悟支持量表(PSSS)和自评抑郁量表(SDS)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高社会支持群体中的安全型依恋个体占比显著高于其他三种类型非安全型依恋类型(均p<0.05),低社会支持群体中的恐惧型依恋个体数量显著多于高社会支持和中社会支持个体的数量(均p<0.05),先占型依恋个体数量显著少于高支持和中支持人群(均p<0.05);无抑郁人群安全型依恋个体的占比显著高于其他三种非安全类型的依恋(均p<0.05),重度抑郁人群中安全型依恋个体的占比显著低于其他三种类型的依恋(均p<0.05),轻、中度抑郁人群中先占型依恋个体均显著多于安全型依恋和恐惧型依恋个体(均p<0.05),且安全型依恋和恐惧型依恋个体数量均显著多于拒绝型依恋(均p<0.05)。研究结论高社会支持人群中安全型依恋者较多,低社会支持人群中恐惧型依恋者较多;无抑郁人群中安全型依恋类型多于非安全依恋类型,抑郁人群中先占型依恋较多见...  相似文献   

9.
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祖父母(外祖父母)看护1—3岁孙子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1-3岁是亲子依恋形成的关键期,苓阶段看护者如果能给予儿童恰当的照料,不仅能使儿童形成安全的依恋,也有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文章通过访谈法探讨祖父母看护特点、形成的历史、生态结构,分析了祖父母看护与亲子依恋的关系,并提出提高祖父母看护质量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依恋是儿童内在的心理安全需求,安全型依恋的形成有助于其发展。父母抚养质量、儿童自身特点和家庭与社会环境均对依恋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为提高依恋质量,构建良好的依恋关系,父母应保证抚养质量,创造与孩子共处的机会,顺应儿童自身特点因势利导教育,家园合作共同完成儿童由亲子依恋向师幼依恋的过渡。  相似文献   

11.
该文基于鲍尔比提出的依恋理论,分析了《正常人》中成年人依恋理论风格下的依恋类型。研究发现小说中玛丽安的依恋类型主要体现为专注型、恐惧型和安全型;研究同时发现,玛丽安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的时候经历了精神聚焦疗法的三个阶段,即情绪接纳、情绪调节以及真情回应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大学生依恋类型与抑郁状况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81名大学生进行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测验。结果:1.大学生群体的依恋类型分布为安全型依恋类型占14.9%,惧怕型占41.3%,专注型和冷淡型分别为21.4%和22.4%。2.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在抑郁状况方面的差异显著,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安全型的抑郁状况显著低于其他三种类型,而其他类型之间的差异不显著。3.抑郁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结论:抑郁与成人依恋类型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儿童早期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形成亲子依恋,而早期亲子依恋的质量会对个体的人格和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鲍尔贝进行依恋的开创性研究之后,有大量研究者进行了相关研究,从而使人们了解了依恋的概念以及依恋形成的标志,并将依恋划分为不同的类型。目前,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依恋是人类适应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依恋不仅提高了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大学新生的依恋状况与学习适应的关系,采用亲密关系量表(ECR)和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随机选取宁波大学121名大一新生,结果如下:(1)大学新生安全型依恋的比例最少,冷漠型稍高于专注型,惧怕型所占比例最高;(2)大学新生的依恋回避维度与学习适应性存在显著负相关;(3)不同依恋类型在学习适应性得分上差异显著,安全型的学习适应性显著好于不安全型依恋;其中安全型依恋在学习适应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惧怕型和冷漠型;除了环境因素外,不同的依恋类型在学习适应的其他四个因素的得分上都存在着显著差异;(4)冷漠型依恋的新生在学习适应性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学生依恋类型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为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与救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成人依恋类型自我报告量表及孤独感量表对四川、重庆20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大学生依恋类型的分布为安全型占69.7%,回避型占19.1%,矛盾型占11.2%;除男女大学生在矛盾依恋上有显著差异外,大学生依恋类型均无年级和城乡差异.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结论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以安全型为主,依恋类型与孤独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三岁看老",0-3岁是婴幼儿教育的黄金时期。在越来越重视教育的今天,教育理应从0岁开始,为儿童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大脑神经网络的发展、儿童的依恋情绪和发展阶段,对0—3岁儿童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7.
依恋类型 我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我国.孩子在0~3岁期间和妈妈之间形成的依恋关系有四种类型:安全依恋型、淡漠依恋型、缠人依恋型和混乱依恋型。安全依恋型的孩子喜欢与妈妈接触,但不需要紧随妈妈身边;他们喜欢活动、却不要妈妈参与;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大学生依恋类型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为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与救助提供参考,采用成人依恋量表(AAS)及UCLA孤独感自评量表对河南大学12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大学生依恋类型的分布为安全型占54.4%,先占型占26.6%,拒绝型占13.9%,恐惧型占5.1%;不同身份大学生的依恋类型不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这说明大学生依恋类型以安全型为主,依恋类型与孤独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不同依恋类型对个体发展影响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恋的研究是西方儿童社会性和个性发展领域的主导理论之一.依恋是个体对特定他人持久而强烈的情感联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依恋类型一旦形成就会对个体的认知、情感、行为产生影响.探讨广义依恋类型对认知品质及应对策略、人际交往(同伴、恋人、亲子)、人格发展三个方面的影响.近20年来依恋研究在不断发展,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56名大学生的成人依恋、恋爱现状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四种依恋类型中惧怕型的比例最高,安全型的最低;安全型和专注型的大学生恋爱比例高于惧怕型和冷漠型的大学生;在依恋回避上性别差异显著,在依恋焦虑上年级差异显著;有无恋爱经历在个体的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维度上差异显著。个体的成人依恋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其恋爱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