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7月初,旅居中国20多年的美籍作家龙安志先生在位于北京的家中迎来了他的老朋友——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先生,他向来华访问的潘基文先生介绍并赠送了由他撰写的、新世界出版社最新出版的《香巴拉宫随笔》系列图书。潘基文秘书长饶有兴趣地听他讲述了新书的写作过程,  相似文献   

2.
周海婴先生说话的声音不是很高,在那间茶室里我向他讲述了自己走近鲁迅的几个心路历程。与其说是采访,不如说是我面对鲁迅先生的后人,和他一起去真实地追寻鲁迅先生身后七十年的历史河流中, 那些依旧持续的记忆。现在各地都纪念孔子2500年诞辰,到 200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70年,不知道我们能用什么样的方式纪念他。愿我们拥护、爱戴、崇仰中华民族之魂。  相似文献   

3.
张科 《文化交流》2011,(12):42-46
2011年11月8日清晨,我打开电子邮箱,发现在上海一家报社工作的朋友给我发来了日本藤泽市海滨的聂耳纪念碑图照,并有蒋孔阳先生在1981年5月访日后写的《聂耳纪念碑——访日杂记》一文影印件。朋友真的有心,我仅问过他有无关于聂耳的图文资料。他知道很少有人去写聂耳在浙江的事儿。  相似文献   

4.
这部书出版的时候,我已经109岁了。我以前说过,这是上帝把我遗忘在世上了。感谢上帝,在我这个年纪仍能保持思考能力。我对个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但我清醒地意识到历史仍然在前进。这个口述是在宋铁铮先生的建议和协助下,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以聊天的方式进行的,当时录下了三十余盘磁带,最终完成时已接近1997年年底了。我原想把自己和家庭故事通过口述的方式保留下来,让我的后代和有兴趣的亲属了解我这一生所经历的事件。口述记录在2002年成文后,有人劝我将书稿整理出版。如今,我已经无法再回溯到过去,讲述更多的内容,补充更多的资料。所以,我同意这本书的编辑的意见,将1997年以后的一些访谈内容附录在后面,作为1997年至今我的生活、工作和思考的延续。  相似文献   

5.
收到沈尹默先生故居转来沈老幼子褚家立先生来信,知道今年6月沈尹默先生诞生118周年,逝世30周年,上海将举办沈老书展,并出版有关沈老书法研究的著作。这使我猛然想起正是在30年前,1971年秋天,当我刚从干校返回上海市区不久,从北京一位来沪的朋友口中知道当年春季,周恩来总理在  相似文献   

6.
我翻译的黎巴嫩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努埃曼的自传《七十述怀》在1993年出版时,黎巴嫩驻华使馆和甘肃人民出版社为此书举行了首发式。会上,我的发言感动了一位路经北京参加首发式的黎巴嫩朋友,他就是环球国际快递公司董事长毕尔·艾布·  相似文献   

7.
声音     
我说"菜鸟"本来是"新手"的意思,可他们教训我不能骂人;我说"我晕",他们就会摸我的头,以为我发烧了;我说爸爸真"大虾",是夸他厉害,可他会赶紧把腰板直起来,以为我在批评他驼背……——一名六年级的小学生说,父母经常听不懂他的话  相似文献   

8.
爸爸中专毕业后,没从事商贸工作,却回村当了护林员——一个迷恋植树守林的人。一个大报的记者,电话采访了我的爸爸,爸爸用有些激动的声音,回答着记者的每一个问题。爸爸不会想到,他一个植树守林的草民会受到某报社记者的青睐。爸爸是村子里为数不多的"年轻"人,已经51岁了。爸爸从来没有走出过家乡,他把大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林业事业。我对爸爸的爱,犹如爸爸对林业事业的爱。那是永恒的、无怨无悔的爱。  相似文献   

9.
8月10日,巴金先生所藏的名家书画展在杭州江南文学会馆闭展。此次展出的书画并非巴金先生刻意搜集,都是茅盾、冰心、沈尹默、张乐平、黄永玉、黄苗子、俞云阶等三十余位名家师友和晚辈的赠送。巴金先生曾说:"在这个世界上我并不是孤独的,我有朋友,我有无数的散处在各地的朋友。"他还说:"友情这个东西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的黑暗,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  相似文献   

10.
(一) 我们从本世纪四十年代先后在上海和重庆出版的《说文月刊》上看到,当年历史学界有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学人活跃在论坛上。他的名字叫程仰之,又名程憬。他的才学显然受到了卫聚贤先生的赏识,才能够在那个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一连发表了好几篇有分量的神话学论文。如《古神话中的水神》、《古蜀的洪水神话与中原的洪水神话》(均见《说文月刊>>1942年第3卷第9期)、《古代中国神话中的天、地及昆仑》(《说文月刊》1944年第4期)等,都曾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刚交五十年代,这位青年学人就昙花一现般地从学术界消失了。 1950年,程憬的遗孀沙应若女士把程先生的一部27万字的遗稿《中国古代神话研究》,托付给了德高望重的史学界权威顾颉刚先生,请他设法帮助出版,以实现程先生的遗愿。经过顾先生的努力,曾有一家出版社于1955年把这部稿子排出了清样,但并没有出版。1958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研究部决定把程著收入他们主编的“民间文学丛书”,并请顾先生为之写序。顾先生欣然从命,很快就把序文写好了。由于“大跃进”,反右倾,文艺界的小整风,等等,接连不断的运动,这部写于四十年代的书稿,终于未能得以出版。最近,我因撰写关于顾颉刚与“古史辨”神话学派的文章,从他的女儿顾潮编著的《顾颉刚年谱》(中  相似文献   

11.
换算幸福     
我有一个朋友,13岁时,不幸双目失明,后来他父亲送他去了一盲校,没想到,那里的盲童都很羡慕他,因为毕竟有13年的时间他曾亲眼看到过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他知道花朵如何美丽,太阳如何明亮,白云如何飘逸,天空如何蔚蓝。他更知道爸爸、妈妈的笑脸。很多盲童都说,假如能让他知道其中一件,就是最大的  相似文献   

12.
忘不了去年五月中旬,北京朋友打电话给我:罗老走啦!接下去便哽咽得说不了话。罗老,是大家对罗哲文先生的尊称。他原是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梁思成先生的弟子,四川宜宾人,1924年出生。他为全国各地古建筑调查、测绘、发掘、保护、维修、评级等努力工作了整整七十年,做了无数好事,被业内业外广为尊崇。  相似文献   

13.
8月10日,巴金先生所藏的名家书画展在杭州江南文学会馆闭展。此次展出的书画并非巴金先生刻意搜集,都是茅盾、冰心、沈尹默、张乐平、黄永玉、黄苗子、俞云阶等三十余位名家师友和晚辈的赠送。巴金先生曾说:“在这个世界上我并不是孤独的,我有朋友,我有无数的散处在各地的朋友。”他还说:“友情这个东西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的黑暗,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故此,这个展览所展示的,不仅仅是作家、书画家精美的作品和精湛的技艺,更是一个世纪老人和他的朋友们历经风雨而不变的纯真友情。  相似文献   

14.
易中天是个人物,我在一张报上读到了他妙谈文化的语录:文化就是方式。故事说,在咖啡杯里发现了一只苍蝇,英国绅士把钞票压在咖啡杯下走人。美国人把服务员叫过来,告诉他下次注意把咖啡和苍蝇分开放,调侃一番做罢。日本人会拍桌子大怒,并给服务员上一堂管理课。中国人则会说"把你们领导叫来"!读到这里我不禁拍案叫绝。这使我想起了我的一位朋友,他最近遇到了一桩麻烦。朋友一生爱书报,自从当上自由撰稿人之后,一年总要订几百元的报纸、杂志。最近一段时间,他订的报刊  相似文献   

15.
我选择了宁波,而不是上海。因为已有太多的人在上海,因此我选择了宁波。一位在杜塞尔多夫的朋友建议我去咨询赫曼先生,他曾在宁波工作过。但是,赫曼的经验已不再准确了。这一切都已发生在20年前了……  相似文献   

16.
尾声     
<正>这部书出版的时候,我已经109岁了。我以前说过,这是上帝把我遗忘在世上了。感谢上帝,在我这个年纪仍能保持思考能力。我对个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但我清醒地意识到历史仍然在前进。这个口述是在宋铁铮先生的建议和协助下,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以聊天的方式进行的,当时录下了三十余盘磁带,最终完成时已接近1997年年底了。我原想把自己和家庭故事通过口述的方式保留下来,让我的后代和有兴趣的亲属了解我这  相似文献   

17.
兔子 《文化博览》2006,(8):56-57
爸爸是个挖煤的,绝大多数傍晚,他都是全身黑不溜秋地回来,然后把手上的衣服、皮带重重地摔在椅子上,这表示他不高兴。我一直不知道他为什么愤怒,后来终于找到了答案:我长得太白。因为有一次,妈妈给他盛饭的时候,他斜眼瞅了我一会儿,嘟嚷道;"这么白?"我也觉得自己太白,不像挖煤工的儿子,我以为自己是捡来的。我12岁那年,妹妹降临人间。妹妹属兔,爸爸就叫她"兔崽子"。临出门的时候,他总是把妹妹抱过去啃半天,"兔怠子""兔崽子"地叫上几十遍才肯走;傍晚从矿上回来,把东西一揉,就叫道"兔患子呢"。其实我比妹妹大整整一圈,也属兔,可他从来没叫过我兔崽子。只是在合称我们兄妹的时候,才说一句"这两个兔息子"。这明显是搭配。我没什么怨气,因为妹妹实在太可爱了。她哭声响亮,笑容甜美,总是在大家感到乏味的时候,  相似文献   

18.
中国和韩国正式建交的时间不长,但是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早就开始了。我的一位朋友李可范先生就是致力于中韩两国民间文化交流的韩国画家。身为韩国书画联合会副会长的李可范先生自1987年至今,已经到中国来了7次,他为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为向世界宣传东方传统的绘画艺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第一次见到李可范先生是在1993年8月24日,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绘画馆举行的“中韩建交一周年纪念——第一届中韩书法展”开幕式上,那  相似文献   

19.
《对外大传播》2009,(3):63-63
继《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之后,罗伯特·劳伦斯·库恩在中国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又推出新作《中国30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库恩说:“我出版这本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向世界讲述有关中国和中国领导人的真实故事。”他以美国人的视角梳理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历程。根据自己走访的中国20多个省份和40多个城市,采访的100多位高官、企业领袖和专家学者的经历,讲述了“13亿中国人怎样改变自己的国家”。他是一名能真正走进中国社会又能用他者眼睛观察中国的美国人,  相似文献   

20.
我于六十年代前期曾见过邓广铭先生。那时我在中华书局编辑部,本在文学编辑室,后因中华书局拟加快“二十四史”的整理出版,1963年下半年,当时总编辑金灿然同志对编辑部人员作了部分调整,并把我调到古代史编辑室,担任《宋史》的点校和编辑工作。因为工作需要,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