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家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哲学发源于古代东方和当代西方,但东西方哲人都在思考着同一个问题,就是人的境况及主体的自由。道家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哲学产生于不同的历史阶段,二者都认为主体不自由问题的本源在于外力,在于将个体对象化为"主体"的外部环境:它们都具有外在于人的特征,都以主客分立的对象化为基础。然而,生而为人,我们处于现代国家权力之中,处于具体的社会生活经验之中。想要破除主体性的束缚,实现个体生命的自由,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实现自由的内向性转化,从个体生命内部寻找整全的自我。  相似文献   

2.
正英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著名诗人吉卜林在《东西方歌谣》里写到:"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东西方永不相逢,直到地老与天荒。虽然东西在两端,两个巨人面对时,不论种族与疆界,不分东方与西方。"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东西方两位最杰出的戏剧大师生活在同个年代,又同在1616年去世,因为两人的存在,东方的遂昌与西方的斯特拉福德市从此相逢、结缘、交流,展开了一场跨越国界的"文化对话"。  相似文献   

3.
理学的西传得益于对"理"概念的译介。20世纪英语世界对中国哲学术语的译释日益重视。卜道成、德克·卜德、陈荣捷、吴怡、成中英、葛瑞汉等著名学者的著作中都或多或少涉及到"理"的翻译与诠释,观点有分岐与争辩,也有相互借鉴,从中可以管见"理"概念英译的实践形式、基本面相以及西方理解与接受中国哲学核心概念的思想进路。  相似文献   

4.
"全人"不代表"完人""全能人",而是全面发展的人。台湾全人教育的理论源自卢梭协调社会契约与个人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理论,并吸收了其他学者的和谐教育、自由教育、人文主义教育等理论。台湾地区对全人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日益增多,并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庄子,又称庄周,生活年代在公元前369~286年,原系楚国贵族,楚庄王后裔,后因战乱迁至宋国。庄子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而庄子的文采更胜于老子,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崇尚精神自由庄子曾做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中保持独立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楚王闻知庄子贤能,意  相似文献   

6.
在哲学发展史中,哲学家对人性的认识,经历了从无知到知,从简单认知到复杂认知的过程。从本体论角度看,人性是最初纯自然的状态,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本性逐渐被忽视,人们更多地关注人的政治性、伦理性。当人从自然状态走向社会状态,自由不断受到限制,人性与自由之间的关系引起人的思考。打破自然状态,建立社会状态下的人性依赖于道德哲学将自由和人性并存。中国传统哲学中自由受制于道德;在西方道德哲学中,自由和道德是辩证统一的。理清自由与人性的关系对人的自我认知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轴心时代"源于西方哲学家对哲学文化的研究,是一种理论假设概念,主要是用来说明在公元前6至公元前4世纪这一时期的哲学发展现象:希腊文化和东方文化存在某些相似之处,或是在这一阶段他们共同发生了某些相同事件。对于"轴心时代"的概念,东方哲学家和西方哲学家存在一定的分歧,因此,本文简单介绍了轴心时代的概念,阐述了中国哲学的诞生和发展过程及其对后来各个时代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其哲学(美学)的现代性开拓,更是一种对存在论哲学(美学)的思考和建构。首先,通过艺术生命化方式,王国维实现了对"第一义"的追询,完成了其生命哲学(美学)的现代性创构。其次,王国维的生命本体论的价值归宿是"境界",在生命存在状态和艺术哲学形态上,"境界"和海德格尔的"栖居"互文见义、彼此印证。这是因为,"境界"和"栖居"都源于"天人合一"哲思,为人的生存确立了终极性价值依据;而且,两者都呈现出特定的艺术哲学和文化诗学意味:诗意的栖居赋予人的存在以超越性意义,人的生命则在"天人合一"境界中得以审美化生存。不过,两者所体现出的"主体间性"表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与诗学观并非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再现,而是现代性意义上的重构与新生。  相似文献   

9.
林坚 《文化学刊》2013,(5):10-18
古今中外对"文化"的解释有数百种。西方学者对文化的定义大致划分为描述性的、历史性的、规范性的、心理性的、结构性的、遗传性的、不完整体性的、综合性的几大类。中国学者对文化也有很多论述,基本认为文化是人类的生活方式,是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化层次结构有不同的划分,主要有"二分法""三分法"和"四分法"等。  相似文献   

10.
美国阿米什人(Amish)拒绝现代文明,遵循着"避世归隐"的田园生活,认为灵性的拥有比物质更具有价值。这与中国古代学者庄子提出的"逍遥游"的价值观有共通之处。本文通过两者价值观的比对,展示中西方社会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11.
"元气"说主张自然文学观。其中的禀气成文说认为人因禀气而有心神,心神的思虑功能让人具有写作能力。由于天下一气,人禀气而生,神作为气之精粹就能达到"道"的自由。然而,思虑著述耗气伤神,反而会限制神的自由。只有放弃智思、虚静养气,神才能实现正常的思虑功能与自由特征。在这样的知识传统中,刘勰发现了神思自由和语言有限、禀气有限和智用无涯两对矛盾,提出了以养气为核心的自然文思观。他承续"元气"说生成论和玄学的自然心气观,承认语言不能穷尽人的精神世界,主张以才气掌控技巧,以虚静养气畅神,用任物自得的方式为恰当的气神关系、思言关系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2.
福柯在《词与物》的前言中引述了博尔赫斯曾提到的“某种中国百科全书”中的动物分类,并由此开始了他全新的哲学思考.中国学者对此做了不少论述和阐释,但思考一般都是从中西差异的角度切入,对福柯持一种批评态度.比如认为福柯过分强调了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强调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忽略了文化的普遍性和可交流性,把中国视为与西方全然不...  相似文献   

13.
"事实"通常被认为是人们思考与行动的前提,历来受到西方思想家的关注。但是,在卢卡奇那里,"事实"获得了更为综合、系统的哲学解释与说明,他在《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中针对"事实"概念的联系性、发展性、历史性、全面性四个维度展开论述,并对它进行了哲学深度的思考,从而给予它以质的规定性。这一点与第二国际对"事实"的解释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卢卡奇对"事实"的解释有益于纠正第二国际的片面认识、恢复"事实"的真谛。  相似文献   

14.
西方"普遍主义"(Universalism)者所宣扬的价值观与"普遍价值"(universal value)之间有着根本的不同,各民族文化都含有"普遍价值"的因素。只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和宽容的态度,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寻求不同文化间的"普遍价值",如儒家的"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和"克己复礼",都具有"普遍价值"的意义。因此,海外学者已注意到在中国思想文化中寻求"普遍价值"意义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5.
于航 《文化学刊》2022,(9):84-87
在西方文化和思想发展的历程中,哲学文化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而随着语言修辞观念的持续性变化,哲学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主要呈现出三种形态。第一,修辞手法的存在会损坏真理,而哲学是对社会贡献或社会普遍性现象的总结,文学则是艺术的代表,因此,哲学与文学在本质上是对立关系。第二,修辞是以语言中的逻辑和语言表达的含义为基础,而文学和哲学都是以文化知识以及社会道德作为根基的,因此,文学和哲学都是建立在社会真理以及语言逻辑的基础上。第三,修辞手法广泛地存在于一切语言之间,而真理作为修辞手法的产物,并不是一种绝对形式方面的思辨性产物,因此,哲学的本质其实就是修辞手法,与文学之间存在同一性。由此可见,在西方社会语言文化以及社会哲学发展的过程中,关于哲学和文学之间的关系这场探讨从未停下脚步,而修辞观念的转变也让文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本文主要是分析了修辞观点视角下西方哲学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希望能够为探寻哲学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6.
东西方的哲学存在深重的、似乎不可克服的不对称。长期以来,儒家哲学被视为一个从西方宗教意义衍生的传统,我们可以很顺畅地在西方框架内对它进行理论化和概念化,而不必担心会有什么代价。对中国进行概念化与理论化,不仅仅是西方哲学家职业偏见,也是中国自己的问题。汤一介先生对哲学学科有着全球性和多元性的理解,对汤先生来说,哲学家的责任,是要用我们的文化资源,为更美好的世界创造新思想,生产所需的社会学识。在汤一介对中国哲学的解读中,人类道德和自然和谐——真、善、美——是相互影响和相辅相成的。汤一介的出发点和他采用的中国哲学中具有最广泛和最根本意义的特定范畴即是"天人合一"。汤先生将"天人合一"作为"真"或者也许可以说"真正的生存"意味着什么的终极来源的道德律令。随着汤先生的著作被翻译成英文而出现在西方的书架上,新一代的年轻哲学家也将分享到这一学识与贡献。  相似文献   

17.
正中共中央2004年3月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要大力实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扩大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世界上的影响。为此,过去的十年间,全国各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们致力于学术对外传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中国学术"走出去"的道路上,邓正来教授认为,我们的优势在于对中国的认识,因此至少可以拿出三样东西走向世界:1.让中国的哲学文化传统走向世界;2.让对当  相似文献   

18.
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西方"普世价值"论者带着鲜明的政治意图,曲解党的十八大凝练出的"三个倡导",推崇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价值观念,制造思想领域的混乱。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的思想来源、价值追求,把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环节,才能有效抵制西方"普世价值"的持续流行和消极影响,保持意识形态领域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19.
美国文学作品《教父》中唐·维托·克列昂与中国近代史上海"皇帝"杜月笙都是亚文化的典型形象。其各自的生存哲学展现出两位枭雄对各自组织的"卓越"领导能力。本文以亚文化为纽带,将唐·维托·克列昂与杜月笙联系起来,以解读作品与现实中的黑帮魁首形象,揭示黑帮亚文化的产生与影响。比较两位黑帮魁首,透视二者的传奇人生,有利于深入了解黑帮亚文化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给世人以警示和启示。  相似文献   

20.
人的自由有赖于社会关系的和谐,自由与和谐具有实践的一体性,增进个人的自由度与提高社会的和谐度是相依不离的。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和"的道理,"兼容多端而相互和谐","兼赅众异而得其平衡"。有学者以"和而不同"予以概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