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叶春生 《文化学刊》2012,(1):116-119
广东肇庆有个七星岩,肇东还有个星湖;广西桂林也有个七星岩,都是著名的旅游景点。广州还有个七星岗,南国醒狮中有种七星狮,兵器中有七星剑,月饼有七星伴月,药茶中有种七星茶等等。坊间还流传有:"脚踏三粒星,能管一千兵;脚踏七粒星,能管天下太平令。"据说汉高祖刘邦就是脚踏七粒星的伟人(即脚掌下有七颗痣)。人们何以这么尊崇"七星"?这与古代占星术有关。文章从古人的星宿崇拜与"天人合一"思想、自然景物实证以及传说对信仰的支撑等3各方面对七星文化的这一神秘现象进行深入阐释。  相似文献   

2.
李银明  付丽娟 《职业圈》2008,(11):78-79
词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由于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词汇的伴随意义总是体现了各民族的文化内涵。语言具有两面性:共性和相对性。同样,不同民族的文化既有共性。又有相对性。文章对比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中词汇的文化伴随意义的差异,从而使英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中西文化。  相似文献   

3.
词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由于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词汇的伴随意义总是体现了各民族的文化内涵.语言具有两面性:共性和相对性,同样,不同民族的文化既有共性,又有相对性.文章对比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中词汇的文化伴随意义的差异,从而使英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中西文化.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马城子文化的界定和对辽东地区其他遗存的文化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马城子文化在存续期间,与辽东地区及西北朝鲜的诸早期青铜文化都有不同程度的相互影响和受予关系。下辽河流域只能梳理出三种文化类型,即高台山文化、马城子文化和顺山屯类型。辽东壶文化系统区主要存在着三种文化,即辽南沿海区的双砣子三期文化、千山山地区的马城子文化和下辽河区的高台山文化。  相似文献   

5.
“牛铃锁子铁”是关中地区的一句俗语。这句民间俗语有着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即表示关中人对能力低下者的贬斥,其委婉含蓄的表达了关中人的爱憎情感。这一俗语特定意义的形成与关中地区长期的农耕文化的熏染及关中人谨慎门户心理的实际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任敏 《文化学刊》2023,(4):81-84
贝都因人是闪族人的一支,在历史的长河中以其特有的文化属性傲立于亚洲和北非的沙漠之中。在贝都因人生活、生产活动及征服运动中,骆驼与马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骆驼与马是贝都因人文化重要的承载者,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东西文明交往的文化符号。同时,骆驼与马共同构成了贝都因文化的历史缩影。象征人类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考察人类社会、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新视角。基于此,本文旨在以象征人类学的视角探究历史上贝都因人与骆驼、马之间的关系,将其作为考察游牧民社会文化的重要一隅,同时为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寻求“回归物本,人文生态”的价值意识与人类共识提供可借鉴的理论探索路径。  相似文献   

7.
高迪 《文化学刊》2022,(12):167-170
21世纪以来,随着礼俗研究热潮的兴起及交叉学科的蓬勃发展,礼俗词语研究也渐渐被学术界关注,涌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本文从礼仪习俗词语研究、汉语与其他语言礼俗词语对比研究等方面梳理总结了新世纪以来礼俗词语研究现状,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理论依据等层面对礼俗词语研究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以期对未来礼俗词语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8.
黄志辉  宋琳 《文化学刊》2010,(6):116-119
以赣西地区一个村落的集体文化象征——"地炉"为例,阐述了其衰竭的过程与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始自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循环性乡城迁移现象并不会导致"地炉"及其相关文化丛的衰竭;自2000年以后城市化进程中的永久性户籍乡城迁移才是导致"地炉"消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张博 《文化学刊》2015,(3):215-216
大学英语课堂将多元文化融入本土文化,给大学生带来开放、宽容、创新和融合的促动力量。本文从全新的多元文化视角下来看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意义,给大学英语教师开启了一个新的授课思路。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人和熊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熊被视为森林的守护者和力量的象征。俄罗斯人相信,熊能够给人们带来勇气和力量,同时也有一些关于熊的神话和传说流传至今。因此,俄罗斯人对熊有非常特殊的感情,甚至于整个国家和民族,熊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受民族文化的制约和影响,“熊”的形象在中俄两个民族中产生的文化伴随意义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该文以语言文化学为视角,探讨词汇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在文化伴随意义概念的基础上,利用文献整理法、文化阐释法及语料库等大量搜集“熊”的相关语料,对汉语和俄语中“熊”的文化伴随意义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1.
《文化学刊》2011,(2):25-25
张红霞在《文化研究》2010年第5期撰文指出,文化多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客观现实和历史趋势。文化多元化的内涵丰富,它具有多元共存、和而不同、融合创新、长期稳定等特点。文化多元化实质上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多元化。文化多元化有利于增强文化的生命力、保持文化的生态平衡、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化解民族冲突等。由此可见,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新形势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建设作为经济发展主要推动力,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重视,且充足的物质生活条件也促使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发生了改变,对群众文化的建设工作提出了更多元化的要求。群众文化是指以群体为核心,在职业以外群众自发形成的自娱自乐性质的活动,是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功能与文化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社会发展及文化传承。基于此,文章将基于新形势下,对群众文化建设的社会功能与文化意义进行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3.
《文化学刊》2011,(2):184-184
李雪涛在《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秋之卷撰文指出,在当代中国,有很多现象表面来看是中国与西方的问题,实则是传统与现代的问题。换言之,许多看似地域上的不同,实际是时间上的错位。因此。中国文化的出路在于顺利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乃至”后现代化”的关系等问题。不可否认的是,未来中国文化的形态,应当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是民族性与时代性,  相似文献   

14.
道格拉斯.凯尔纳是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家,被西方理论界誉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分析者",也是美国最有影响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他的文化批判理论已成为当代西方文论的经典论述。凯尔纳的文化批判理论不仅对于我们以理性的、科学的眼光分析文化批判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有利于我们批判地吸收、借鉴异质文化,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信念,为中国的文化研究构建新的观察视角和理论框架,从而更好地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积极的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15.
Day1 清晨,我们自兰州自驾出发,沿高速和国道一路向南.沿途走走玩玩,赶在当天夜幕来临前抵达了河曲马故乡之行的第一个落脚点——甘南州碌曲县的郎木寺小镇.  相似文献   

16.
《文化学刊》2011,(1):111-111
张红霞在《文化研究》2010年第4期撰文指出,文化多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客观现实和历史趋势。文化多元化的内涵丰富,它具有多元共存、和而不同、融合创新、长期稳定等特点;文化多元化实质上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7.
苗族姊妹节中的文化内涵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姊妹节是贵州最具代表性的苗族传统节日,节日中的姊妹饭、游方、跳踩鼓舞等文化事象积淀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在全球化发展语境和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应在理解姊妹节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深入发掘姊妹节的现代意义,使这一优秀节日文化得以传承下去,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刘兴贵 《职业圈》2014,(21):108-108
廉洁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电网公司党组高度重视廉洁文化建设工作,下发了《中共国家电网公司党组关于加强廉洁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是要营造崇尚廉洁、鞭挞腐败,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价值取向的企业环境,要求广大干部职工在理论上深度认识廉洁文化的同时,还应积极参与并注重研究和创新方法途径,从而建立建全廉洁文化建设的各项机制。  相似文献   

19.
西藏文化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西藏文化的发展进步能够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拉孜“堆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是至今流传于西藏自治区各地的一种民间传统歌舞艺术,深受藏族群众喜爱。该文采用文献分析法进行研究,发现关于“堆谐”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缘起、特征、传播、保护及区域等方面。“堆谐”是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通过对有关“堆谐”文化的文献进行分类、梳理、总结和分析,以期为后来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并不断推动“堆谐”文化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人体知识的教育是人类开始得最早的教育内容之一。早期人类了解、认识自然的自我和社会的自我的方法之一,就是在最自然的环境中,直接观察赤裸的他人与赤裸的自我。中国远古时期的人体"教育"也发生在天然的裸体语境中。中国早期先民留下的大量骨雕、玉雕、石雕和陶塑品证明,就在这个天然的裸体语境中,在没有自觉"教育"意识的原始社会里,中国早期先民通过反复观察别人、反观自己,日积月累起了关于人体、关于人性、关于人的性的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是整个族群共有的公共知识财富。它们被毫无保留地以最直观的形式,在族群的各种生存活动中延续和传播,为进入文明后的中国人体文化及其发展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