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熙 《教育学报》2012,(3):24-29,61
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文化的传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显示出巨大的魅力。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都具有内在的"协商性",也就是始终保持与其他文化视角的对话,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与自我变革。基于这种建构主义的理论视角,一些在国际学校任职的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经历表明,中国文化的建构过程编织于中外文化视角的意义协商中,也编织于教师与学生的权力博弈中。只有充分理解文化传播的内在协商性,以及协商过程中的权力运行特点,对外汉语教师才能逐步走出迷茫,获得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
21世纪是充满竞争与合作的信息时代。人才的竞争需求使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发展。教育国际化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国际学校是教育国际化的必然结果。在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学校的发展给中国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国际学校教育的特点是其独特的教育需求,体系和内容。在实践中,探索国际学校发展实践的愿望也非常迫切和强烈。对于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而言,国际学校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在经济与文化充分交融的当今社会,文化产业已成为发展迅速、不断壮大的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促进和支撑作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在国际文化市场中属于强势产业.我国文化产业则属于弱势产业。我国加入WTO后.进一步的对外开放必将使我国文化产业在文化资本、文化资源、文化市场和文化价值观等方面受到国外强势文化产业的冲击。这必然会威胁到我国文化产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我国文化产业必须加快发展.增强竞争能力。本文从增强文化产业的资本实力、提升文化产业的文化资源利用能力、增强文化产业的市场运作能力和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提出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刘强 《广东教育》2006,(9):57-58
“中国文化是以乡村为本.以乡村为重;所以中国文化的根就是乡村……什么是中国文化的根呢?……中国文化有形的根就是乡村,无形的根就是老道理。所以所谓中国文化已经崩溃到根,已根本动摇,也就是说中国的乡村已经崩溃,中国的老道理已经动摇了。”  相似文献   

5.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种教育诞生于一种文化之中.芳草地国际学校57年的发展历程滋养了芳草文化,也正是这茵茵荣融的芳草文化孕育了今天的"芳草教育". 芳草文化孕育"芳草教育"的核心价值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芳草"一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承载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与渴求,也蕴涵着百草相融、和谐生长的意境.走过五十七载春秋的芳草地国际学校,凝练了自然"芳草"和文化"芳草"的核心性格特征,形成芳草文化的核心价值.学校用"荣·融"二字作为这种价值的表述形式,使其成为学校核心文化符号之一.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是现代化发展到世界整体化时的一个特定阶段。本文以儒学为例,讨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现代化与后现代化的关系,指出,立足于文化发展的现实,着眼于文化发展的未来,以中国文化为本位,以世界各国文化为环境,既要反对民族文化虚无主义,也要反对文化殖民主义,还要警惕文化世界主义演变为文化帝国主义;要充分认识到,融合古今,贯通中西,总结经验,各取所需,择善而从,取长补短,中外互利,是处理传统文化、现代化与后现代化关系的总原则。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自然地理环境不仅是文化形成的基础,也是文化的加工对象,中国农耕文化的形成及其地域差异与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是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差异在农耕文化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中国留学生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来华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本研究选取芳草地国际学校2~6年级274名外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其汉语言能力、学习适应和中国文化认同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汉语言能力与中国文化认同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学习适应在语言能力与中国文化认同关系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留学生教育应以提高语言能力为重点,只有提升学生的学习适应水平,才能有效地提升中国文化认同水平。  相似文献   

9.
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国文化。积淀了丰富的教育思想。然而,中国教育理论却并未在自身的理论传统根基上完成本土生成。相反则在“西学东渐”之后走上了引进的道路,成了西学东渐的产物。本文通过探寻这一现象在近代中国文化转型方面的原因。从“儒学文化”到“西方文化”再到新文化运动这一文化转型过程对中国教育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剖析当前我国教育理论所处的境遇,最后得出结论:在新的文化转型——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教育理论必须关注教育事实,树立学科的自我意识.从教育问题入手。改进教育研究的评价,从而繁荣中国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10.
肖安平 《培训与研究》2001,18(1):88-90,F003
高时浏教授在其德语和测量学专业课程教学、出访以及其他活动中,一方面客观地在中国介绍了德国先进文化,另一方面也把中国文化介绍到德国,有力地推动了中德文化的广泛交流,并对之提出了深邃的见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此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不仅对增强中华民族文化活力和促进我国科技进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推动整个人类的世界文化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辉煌的"南岳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岳自然存在的秀丽远不如她的社会存在、历史存在的辉煌,她积淀下几千年的历史人文,代表着一种深厚的文化。湖湘文化的起点在南岳,鼎盛期也在南岳.因此南岳文化内容比起湖湘文化来要宽得多。此外,她还有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特别是禅宗文化、荆楚的俗文化等等。中国历史上的四次南渡是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南岳文化是南岳旅游建设的灵魂。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标志。当前中国正在建设包括文化在内的全面的小康社会,全球化对中国的文化建设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对中国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的文化资源:另一方面也从心理和理论两个层面对我国文化产生负面影响。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以坚持党的领导为前提,以全球性与文化本土性交融互动为路径取向,以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为重点,努力加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国际学校成就评估协会曾对许多国家进行过调查,结果证实学生之间学业成绩差异的原因,总的来说,80%取决于校外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家庭的社会文化水平。现代微观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也表明,家庭文化水平的不同是造成子女学业及工作成绩的主要原因。因此,结合中国国情研究家庭文化构成对子女成才的影响,就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影响子女成才的家庭文化构成的因素主要有家长文化素养、家长教育动机、家长人际活动、家长心理素质等。  相似文献   

14.
汉字与中国文化是血肉相连的,人类即使发展到了信息时代,对汉字的研究,也还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上海世博会可以了解到中国的展馆展示的大多是中国古代文化与文明,而现代的科技成就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是逊色不少.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临终前与温家宝的对话揭示了创新教育的问题是民族教育发展的一个深层问题,熏视与解决这一问题中国人就一定能赶上外国人.创新教育势在必行,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中国的语言文化也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翻译界学者有必要努力加强汉英语言与文化修养,积极地把中华文化译介到世界上去。  相似文献   

17.
<正>一种教育诞生于一种文化之中,芳草地国际学校60年的发展历程滋养了芳草文化,也正是这茵茵荣融的芳草文化孕育了今天的"芳草教育"。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地处芳草地,以地命名,承载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与渴求。学校以"荣·融"文化为精神内核,以"易知易行、和而不同"为基  相似文献   

18.
陈寅恪多从文化特征讨论中古士族,论述了士族文化世家的家学家风特点及其与地方文化的关系,同时也讨论了唐代科举制度下的山东旧族等文化世家的特点,充分肯定中古士族文化世家对中国文化传承发展的贡献,特别在中古文化融合中的积极作用以及在国家制度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陈寅恪有关士族文化世家的论述是从文化本位角度研究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其意义远远超出了中古史的研究,对于深入研究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辟了一个新的历史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9.
孔令帅  郭珺 《教育科学》2021,37(5):88-96
21世纪以来,全球基础教育海外国际学校发展迅速.其中,英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海外国际学校在数量、质量和收益上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显示出卓越的全球竞争力.这不仅与英国本身具备的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软实力以及语言方面的先天优势有关,也与英国政府的宏观统筹、宣传与支持有关,还与举办者的多元办学模式以及海外国际学校在具体实践中探索的多元课程和教育理念有关.然而,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频繁爆发的国际和地方危机、教师的缺乏和流失都为英国基础教育阶段海外学校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也开始鼓励基础教育"走出去".英国海外国际学校发展的经验,可以为我国基础教育海外办学在地点的选择、战略的布局和师资的保障上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近百年中国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处于中西古今错综的矛盾汇合和新旧文化复杂的新陈代谢过程之中,而并非只是中国文化被西方化的单向过程。中国主流文化经历了从“认同”到“辨异”再到“求其会通”的曲折道路和认识循环。新中国成立后的近半个世纪,既有解放初期的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也有“左”道乱真所造成的10年浩劫的惨痛教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文化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新时期。展望未来,中国学术文化必然从根本上走出单一政治化的旧格局而走向多元发展方向,同时,把“全球意识”与“寻根意识”结合起来,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西方先进文化的中国化而实现中国文化的解构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