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亦舒,原名仉亦舒,1948年生于上海,成长于香港,后留学英国,十七岁时就崛起于香港文坛,其作品在香港和台湾最为畅销,其中长篇小说《她比烟花寂寞》尤为人所注目。台湾有琼瑶,香港有亦舒,二人“兰桂齐芳”。她们都长于抒写真情流泻的爱情故事,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和感受,用轻柔、缠绵、清澈、纤丽的文字,委婉动听的情调和故  相似文献   

2.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亦舒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亦舒自幼酷爱文学,1962年在文坛一露头角就迅速成名,时人称金庸、倪匡、亦舒是“香港文坛三大奇迹”。亦舒的小说虽非主流小说,题材也只拘于爱情婚姻,但就其作品受读者欢迎的程度看,无疑是成功的。文章拟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探讨亦舒小说颇受欢迎的魅力所在,或许能给人以新的启示,同时,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3.
亦舒,金庸与倪匡并称为"香港文坛之三大奇迹"。亦舒创作的小说数量多,流行性广且多以香港商业社会为背景来展示都市女性情感。该文对亦舒及其小说作品做一简要介绍并对在其作品中的语言描述特点和对话特点的独特性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孤灯     
正19岁那年,怀着对偶像金庸的崇拜,亦舒去《明报周刊》应聘。当时,她已在文坛崭露头角。三楼的新闻室紧张而又忙碌,工作人员审查了亦舒的资料,带她去见社长金庸。走上四楼,仿佛来到另外一个世界,整个楼道空无一人、安静无比。社长室的房门半开着,一盏孤灯下金庸正在写作。也许是写得不够顺畅,他面色凝重,听到敲门声,眼睛方才离开纸笔。对于亦舒的加入,金庸很高兴,安排她到新闻组报到。几分钟后,亦舒告辞,转身作别时,金庸的身影已融入那盏孤灯。  相似文献   

5.
《阅读与鉴赏》2009,(7):11-14,106
周海亮。畅销书作家,近年来红透文坛的一个新秀。有多红,这样告诉大家吧。全国的刊物,几乎没有周海亮发表不了文章的。周海亮是以温馨浪漫小品登上文坛的,先后在国内近三百种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情感和哲理散文,并在多家报刊开辟专栏,诸多佳作被选入各种图书,深受读者喜爱。现为《读者》杂志签约作家、“龙源期刊网”驻站作家。  相似文献   

6.
亦舒,原名倪亦舒,1946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亦舒是香港著名科幻小说家倪匡(笔名卫斯理)的胞妹,五岁到香港并接受教育。作为文学青年,她十二岁就开始读《红楼梦》,她后来说:“我崇拜鲁迅,崇拜曹雪芹,崇拜张爱玲……。”意气飞扬、才华横溢的亦舒,曾在《中国学生周报》上写稿,写得勤而且快。中学毕业后,十七岁的她跑到《明报》当记者,新闻、专访写得生动活泼,见出创作才能的端倪。在恋爱、婚姻上遭受波折后,二十七岁的亦舒离开香港,负籍英伦,考入曼彻斯特大学读酒店学专业,开始了留学生涯。回港后,曾任富丽华酒店公关部主任,颇受老板赏识。然而,亦舒终不能忘情文学,又到电视台当  相似文献   

7.
金庸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走进千千万万读者的心田。有人说:“凡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可见金庸武侠小说的魅力,只能用魔力和神力来形容。金庸在文学史上创造了许多奇迹:在20世纪中国作家排行榜上,有几位文学博士把他列在第四位,他是第一个使武侠小说创作脱离俗套与窠臼的文学大师;他第一次树立了文人办报的新形象,是当代拥有读者最多的作家……一介书生,南下香港,白手起家,名动天下。“南来白手少年行,立业香江乐太平”,这是金庸的自我写照。金庸急流勇退金庸说他初写武侠小说,一为交差,二则是因为好玩。1972年,《明报》刊完《鹿鼎记》后他宣布封笔。时年他才48岁,正值写作的“青春”,对金庸突然止住如江河  相似文献   

8.
《阅读与鉴赏》2009,(7):49-49
张悦然.女.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A组一等奖获得者。“新概念作家”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1982年出生于山东济南.2001年毕业于山东省实验中学,考入山东大学英语、法律双学位班,后去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理科。其作《陶之陨》、《黑猫不睡》等作品在《萌芽》杂志发表后,在青少年文坛引起巨大反响,并被《新华文摘》等多家报刊转载。  相似文献   

9.
聂绀弩(1903-1987),湖北京山人,是我国20世纪文坛卓有成就的作家。1924年进黄埔军校,1925年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回国,曾任中央通讯社副主任。1932年加入“左联”,1934年编辑《中华日报》副刊“动向”。1936年与胡风等编辑《海燕》月刊,1938年到延安,不久到新四军编《抗敌》杂志。  相似文献   

10.
小读者信箱     
编辑老师:你们好!我是《小作家选刊·小学生版》杂志的铁杆粉丝。我一上小学就接触了许多杂志,可我一眼看中的便是《小作家选刊·小学生版》杂志。  相似文献   

11.
《阅读与鉴赏》2010,(7):27-30,108
包利民,黑龙江呼兰人,现居伊春。有时发稿也用黎民、利民、去绝踪等笔名。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文苑》等报刊专栏作家。《读者》、《格言》等杂志或网站的签约作家.教育部“十一五”课题组专家。迄今已在奎国及海外各大报刊发表文章数千篇(次),每年有百余篇文章被《读者》、《青年文摘》、《青年博览》、《意林》、《视野》、《小小说选刊》、《作家文摘》芋上百家文摘类报刊转载。  相似文献   

12.
心向生活贴     
《同学少年》2010,(6):28-28
张佳羽,14岁,现就读于甘肃省兰州市第十四中学。出版童话集《最女孩》,在《意林》、《小读者》、《中学语文报》、《儿童大世界》、《西部商报》等报刊上发表作品80余篇,小说《孙悟空智胜玉贝儿》获第十一届“中国少年作家杯”作文大赛一等奖,13万字的小说《绰号56》在《中学生导报》上连载。被多家网站、报刊推选为“新锐作家”、“校园作家”。  相似文献   

13.
毕淑敏在1987年小说《昆仑殇》而成功地登上了文坛,其后她的《伴随你建立功勋》、《女人之约》、《原始股》、《预约死亡》等中长篇小说接二连三获得各类奖项,毕淑敏成为90年代文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尽管她在文坛上是属于“大器晚成”者,其创作数量不及当代其他的作家,  相似文献   

14.
《阅读与鉴赏》2009,(7):50-53,109
查一路:安徽作家,《读者》等知名杂志签约作家、千龙网“特约撰稿人”。迄今为止,他写了大量的散文、小品文、随笔类作品。在《散文》、《读者》、《杂文月刊》、《中国青年》、《人民日报》等海内外数百家华文报刊上发表、刊载的作品迭两千余篇。作品曾在中央电视台“子午书简”电视散文栏目中播出。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叶灵凤受到文学史的严重遮蔽与贬抑。在近50年的创作生涯中,叶灵凤在小说、翻译、随笔、地方志以及报刊编辑等方面广为涉猎,出版著作30多部。叶灵凤的文学创作以1938年10月赴香港为界,分两个阶段。前期主编《幻洲》《戈壁》《现代小说》《现代文艺》等,创作以小说为主,是创造社后期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海派文学之间的衔接性作家;后期赴香港后,担任文协香港分会前三届理事,主编《星岛日报·星座》《立报·言林》等,与戴望舒共同创办《大众周报》《华侨日报·文艺周刊》,并致力于随笔写作、香港地方志研究等,为香港南下作家的砥柱。  相似文献   

16.
《初中生》2002,(Z1)
现象如今,文学少年的脱颖而出已成中国文坛引人瞩目的现象。前几年,郁秀、韩寒、张天天的名字炙手可热,这两年,刘冬阳、刘倩、尹珊珊、金今、龙艳、杨哲、蒋方舟等纷纷跳上舞台,玩起了自己的“套路”。各出版社也盯住商机,不断推出校园才子们的“大作”,海天出版社的“青春点击”丛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小花生”丛书、东方出版中心的“大都市青春”丛书,在推出少年作家的同时,都在市场上走俏。期发行量稳居全国同类期刊前列的《初中生》杂志,一直关注文学少年的成长。从2001年第1期开始,《初中生》以大量篇幅集中报道少年作家的成才之路,是综合性学生期刊的首创。至今,已有四十多位少年作家在《初中生》中登台亮相,吴丹、赵萱等人更因此而引起出版社注目,得以有作品集出版。最近,《初中生》编辑部又花很大心血,搜集了在当今文坛走红的45名少年作家的代表作,编成了“展翅鸟”丛书(《无法悲伤》《再等十五秒》《我们不是垃圾》《拟态虫子》《谁把流年暗偷换》)。五本书一上市,即引起巨大反响,把“少年作家出书热”再推向了一个新的浪尖。面对如此日益汹涌的“少年作家出书热”,不少人在表示赞同与关注的同时有着隐隐的担忧:这批少年作家是否能成为中国文坛未来的希望?这样的“精包装”是否有利于他们的成长?方仲永的故事是否会在他们身上重演?  相似文献   

17.
1954年1月21日,一部名为《龙虎斗京华》的武侠小说开始在香港《新晚报》连载,揭开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序幕。其作者“梁羽生”也凭此一炮打红,受他影响,港台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武侠小说作者,金庸、古龙、温瑞安等人各具特色、各成一家。可以这样说,报纸是新派武侠小说诞生的摇篮,而金、梁的武侠小说则促进了报纸的销量,金庸甚至凭借一部《神雕侠侣》为《明报》打开了市场。梁羽生本人则是《大公报》和《新晚报》的一名副刊编辑,并以此为终身职业。  相似文献   

18.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当过七年小学老师、七年童书编辑,现为成都《青年作家》杂志副编审。她19岁开始发表童话,著有《女生日记》、《男生日记》、《五三班的坏小子》、《漂亮老师和坏小子》和《笑猫日记》等童书50余本。其中“杨红樱校园小说系列”等多部作品获得各种奖项并被拍成电影、电视剧和动画片。  相似文献   

19.
1906年,叶圣陶12岁时,考上了苏州第一所公立小学,一年后连跳两级考上江苏省苏州市第一中学,即草桥中学。在中学里,叶圣陶利用课余时间博览群书。这时他读的书刊杂志很多。书有《英国大家文选》、《湖畔淑女》、《唐诗三百首》、《哲学论纲》、《希腊三大哲学家学说》等,不少还是中外名著。这时他阅读的主要报刊有《东方杂志》、《教育杂志》、《小说月报》、《民立报》、《时报》、《社会报》等。叶圣陶读书很认真。他读书往往分两步走,先是“初读”,然后是“再读”。“初读”仅仅是看看书的大概意思,“再读”则一句一句不放松,咬文嚼字求得…  相似文献   

20.
傅红梅 《考试周刊》2009,(32):24-25
鲁迅与亦舒这两个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家,分别在《伤逝》和《我的前半生》中从不同视角刻画了自己所处时代的那个“子君”命运,对女性的人生意义何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揭示了不同时代下子君的觉醒与彷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