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葡萄园》是台湾重要的诗刊,已经创刊近半个世纪。20世纪80年代以后,《葡萄园》是搭建两岸诗歌之桥的先行者。《葡萄园》提出的"健康,明朗,中国"的诗学主张,不仅对于台湾诗坛有深刻影响,而且对于今天的大陆诗坛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 60年代崛起的台湾现代诗人,为了在诗坛上立定脚跟,总在右手写诗之际,腾出左手写诗论。30年过去了,台湾的现代诗已构成中国当代诗史中灿烂的一章,台湾的现代诗论,也将成为中国当代诗歌批评中可贵的财富,再出发的基石.近年来,余光中、叶维廉、洛夫、杨牧的诗论,已引起大陆文坛的关注,即是明证。罗门也是如此,他的“评龄”与“诗龄”等长。从60年代到80年代,他一直葆有一份探索诗艺理论的浓烈兴味,先后出版了五本诗论集——《现代人的悲剧精神与现代诗人》(1964)、《心灵访问记》(1969)、《长期受着审判的人》(1974)、《时空的回声》(1982)、《诗眼看世  相似文献   

3.
本文透过对战后台湾诗坛之语境的概述,并选取以抒情风格著称的两位诗人郑愁予和叶珊的诗歌《错误》和《屏风》进行文本细读,来阐释台湾现代诗中抒情性和现代性的相互表述。在现代主义启发下发展出来的现代诗强调情感微妙的象征。间接的暗示,它反对抒情主义——即贸贸然的满纸热情,但并非反抒情。现代诗吸取了中国古典诗传统的养分,却是绝对的现代。  相似文献   

4.
余光中(1928年——)福建永春人,是当代台湾诗坛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他既是现代诗的创作者和维护者,又是现代诗的批评者和叛逆者。他几乎参与了台湾现代诗运动中所有的重要论争,并以自己的创作和诗论,促进了台湾现代诗的发展与分化,也完成了自己现代诗观的转变。余光中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论战文章收入于他的文集《掌上雨》中。文章虽在当时皆因时因事而发,但在偏见之雾散开,时尚之尘落定后,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些诗论文章依然具有生命力。本文试  相似文献   

5.
大陆上世纪30年代现代诗诗潮与台湾50年代现代诗诗潮存在渊源关系,台湾现代诗承继了大陆现代诗传统,接受了其诗学影响,这一点勿庸置疑。但是这种"一言以蔽之"的总结是远远不够的,通过进一步厘清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我们发现,50年代台湾诗坛现代诗潮的兴起,准确地说是对30年代以来大陆诗坛形成的现代诗诗歌传统精神上的传承,其诗学品貌却主要是对西方文学思潮的借鉴与吸收。  相似文献   

6.
丁旭辉是台湾诗坛评论学者之一,其著作《台湾现代诗中的老庄身影与道家美学实践》,以台湾现代诗对老子、庄子的接受与转化情形和道家美学实践为中心,进行了充分阐述,有着独特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漫步在藤长叶茂、金果垒垒的葡萄园①——评文晓村的《九卷一百首》古远清在当代台湾诗人创作中,文晓村的新诗以明朗、健康和富有中国特色为人们所称颂。在他新近出版的《九卷一百首》(台湾,诗艺文出版社1996年)中,完整地呈现了他三十多年来创作的面貌和理念。其...  相似文献   

8.
文晓村是当代著名的台湾诗人,他植根民族文化,针对台湾诗坛晦涩难懂的恶性西化诗潮,提出“健康、明朗、中国”的诗学主张,并从诗论与创作两方面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做出积极探索,其主张已对台湾诗坛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今天的大陆诗坛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非马,一匹不畏寂寞、攒蹄奔腾的诗坛"骏马"。非马,一匹英姿勃勃、独辟蹊径的诗坛"飞马"。非马的诗歌堪称短诗创作的典范!非马,本名马为义,生于1936年,台湾著名诗人,已出版诗集《在风城》、《非马诗选》、《白马集》、《非马集》、《笃笃有声的马蹄》、《非马短诗精选》等。  相似文献   

10.
作为《创世纪》的主将,痖弦和同为创始人的洛夫一起推动了台湾现代诗的发展。痖弦的诗歌《上校》是一首超现实主义的小诗,它与洛夫的《汤姆之歌》有着相似的诗学表现。两首诗歌不仅内容互指而且情感互通,诗歌本身也充满了冷峻的情感色彩,这表明《上校》与《汤姆之歌》存在互文性关系。该文通过对诗歌《上校》与《汤姆之歌》的互文性关系的分析,揭示这两首诗歌更为深层的情感力量和历史深度。  相似文献   

11.
论《九叶集》的艺术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九叶集》的艺术品格陈卫诗歌艺术的革新,与社会思潮和流行风尚有关系,但主要是诗歌本体发展规律的产物。二十年代中期,中国诗坛向世界现代诗潮靠拢,李全发有感于散文化、口语化的新诗弊病,首先向波德·莱尔学习象征、暗示、联想筹创作手法,以求达到内心深处的彼...  相似文献   

12.
自2007、2008年《诗选刊》"中国诗歌年代大展"及"90后·90年代出生的诗人作品特辑"问世以来,90后诗人在新诗界频频登场,诗歌界反响强烈而广泛。继《诗选刊》之后,《诗歌月刊》、《诗林》等多家纯诗歌和纯文学刊物,也相继推出了90后诗人专栏和评介。由此可见,90后诗人这个新生代已经全面步入了中国的新诗舞台。他们的加入,为诗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增加了诗坛的活力。与此同时,由于处在成长当中,他们身上也存在着一些有待完善之处。令人欣喜的90后诗歌与诗人"繁而不荣"是当今诗坛存在的一大问题,90后诗歌的加入,犹如雨后入室的清新空气,给诗坛注入了新的活力,虽然并不那么强劲。90后诗人们不但写诗,也积极从诗歌阅读  相似文献   

13.
林焕彰(1939—),台湾宜兰人。曾经师从现代诗元老诗人纪弦学习诗歌创作,在诗歌园地辛勤探索了近20年后,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了儿童诗的集《做些小梦》后,至2005年,已有40多部诗集和诗论集问世,“林焕彰的诗,以关怀现实生活、明朗抒情为主调;在儿童文学方面,以生活为素材,表现想象的美和人性的真与善。”  相似文献   

14.
民初,晋江人吴钟善旅台三年,创作诗集《东宁诗草》两卷、《寄鸿吟社诗草》一卷。旅台是他诗歌创作的丰收期。其旅台诗歌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写景状物诗艺术手法更为成熟;抒情诗思想内容更加深刻;加入诗社后诗歌创作更为多样化。可以说,吴钟善的旅台诗歌使得他在民初台湾诗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5.
文学对抗战的触摸以宏观叙事及乌托邦理想宣扬为主流,但抗战文学中自觉的现代诗却独具特色地表达了个体此在对生命困境的深度思考。冯至的《十四行集》中的二十七首诗创作于抗战期间,以“诗歌经验”为言说方式,深切关注生命和死亡,关心人的寂寞感,通过显性的艺术自觉和隐性的战争表达,显现了个体此在在战争困境中的疼痛感知。  相似文献   

16.
台岛诗人和法国现代主义诗潮最初接触,始于30年代兴起的"风车诗社"是台湾诗坛接受法国现代诗潮的第一波;50年代初期到60年代中期,是台湾现代诗勃兴、现代主义诗潮的发展时期,不仅承继着台岛和大陆3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余绪,更直接导源于20世纪欧美、特别是法国现代主义诗潮的引进和新的开发,为台湾诗坛接受法国现代诗潮的第二波。这一时期先后出现的“现代派”、“蓝星”和“创世纪”三大诗社,成为分途并进、引领本时期台湾现代诗潮走向的“三驾马车”,它们所驶过的路程,不仅清晰地标示着台湾现代诗的勃兴、发展的历程,而且也清晰地划出了本时期中西(中法)文学交融碰撞的历史标向。  相似文献   

17.
轰轰烈烈的朦胧诗在一片“pass”声中轰然倒地,第三代诗人诗人们打着纷乱的旗号在中国诗坛各立山头,招兵买马,不妨把赵翼的名诗句改一下,形容中国诗坛的这种戏剧性的变化:“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年”(这种改动也不妨说是本所涉及的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表现吧)。第三代诗人的表演最高潮是1986年的“中国诗坛1986年现代诗群体大展”,“在这四五年间,令人眼花缭乱的诗歌社团、流派、实验纷纷登场,其‘喧哗与骚动’的声势,是新诗史上罕见的景观。”在众多第三代诗歌团体之中,以韩东为核心的“他们”是颇有成就的诗派。“他们”诗派是以韩东1985年在南京创刊的诗歌刊物《他们》为主要阵地集结的松散的诗歌团体,主要成员有韩东、于坚、翟永明、丁当、小海、小君、吕德安等,陈东东、王寅、陆忆敏等也在此刊物发表诗作。  相似文献   

18.
“创世纪”与“葡萄园”诗歌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台湾“创世纪”和“葡萄园”两大现代诗社的得失比较,试图阐述台湾现代诗各流派、各团体应当存同求异、取长补短,为创建“民族化的现代化的大众化的中华新诗”而携手奋进,把中华现代诗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9.
郑愁予(1933-),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南,生于山东,1949年随父去台湾。1954年发表《错误》一诗,一举成名,成为台湾“现代诗”运动中一颗新星,后移居美国。著有诗集《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燕人行》《寂寞的人坐着看花》《雪的可能》《郑愁予诗集》等。其诗多以山川风物、人生漂泊、故国梦土为主题,风格优美、潇洒,既受到西方现代诗的影响,又有一种动人的古典美和韵律感。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因为他诗中的这种风格和特质,他被有的批评家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相似文献   

20.
独特的童真美感——论"桂林文化城"儿童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期间,随着"抗战桂林文化城"的形成,桂林的诗歌创作和各项诗歌活动也蓬勃发展起来,并呈现出越来越活跃的状貌。而儿童诗歌以其独特的童真美感在整个桂林文化城诗坛上绽放出奇光异彩。当时出现了一大批创作儿童诗歌的诗人,他们以各自独特的视角来关注抗战时期的儿童,描写儿童生活、思想,反映抗战的愿望,写出了大量的诗歌,为桂林文化城诗坛增光添彩,丰富了桂林文化城诗坛,推进了中国新诗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