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江西上饶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文章在分析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利用变化的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以江西省上饶县为例,分析了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多样化和集中化趋势,并着重通过构建土地类型之间的转移矩阵和农地利用变化强度驱动因素的指标体系,研究了江西省上饶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下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①由于农产品价格变化所导致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近年来上饶县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存在明显的阶段一致性特征;③不同产值经济结构的差异性,使得农户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存在差异,从而使得区域内部土地利用变化的程度也不一致;④上饶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总体上具有农业型特点.由于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单位土地面积的收益差距明显增大,导致农业内部耕地、园地、林地和水域之间的相互转换;同时,由于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使得农用地尤其是耕地(水田)面积不断减少,农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化.据此,作者提出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以县级北流市土地利用利用为基础,探讨土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对策措施,期望对当前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和实践有所裨益。研究方法: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支撑,以北流市土地利用利用为研究对象,研究北流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结果:根据可持续利用理论和思路主要从耕地保护、建设用地统筹安排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三个方面着手,研究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具体思路和措施。研究结论:(1)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通俗定义;(2)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思路;(3)北流市全面推进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旅游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崔峰  欧名豪 《资源科学》2010,32(10):1963-1971
利用江苏省1996年-2008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分别从土地利用数量、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程度三方面分析了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10年来,江苏省耕地、牧草地明显减少,交通用地与居民点及工矿用地迅速增加;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与均衡度总体呈增长态势,用地结构不断趋于均质化;土地利用程度不断增强,用地效率明显提高。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选取旅游总收入作为LUCC变化的旅游驱动因子,借助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江苏省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旅游驱动力模型,结果表明,江苏省旅游经济发展对其土地利用变化具有显著影响。建议制定有关土地利用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旅游驱动力因子,以更好促进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土地资源利用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论述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涵义,分析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以及我国当前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着耕地资源紧缺、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闲置现象严重、土地资源荒漠化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论述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涵义,分析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以及我国当前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着耕地资源紧缺、土地利用结构不舍理、土地闲置现象严重、土地资源荒漠化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滨海盐碱地利用变化与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土地利用变化与优化配置的综合研究是土地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我国滨海盐碱地是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研究其利用变化与优化对于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本文制定了滨海盐碱地盐化程度分级分类标准,提出了依据区域盐碱程度和耕层土壤全盐含量进行土地利用优化的对策和"台田-浅池"优化利用模式.黄骅1986年-2006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剧烈,耕地增加14.31%,建设用地增长93.95%,未利用地减少23.07%.2006年,黄骅非盐碱耕地、轻度、中度、重度以上盐碱耕地分别占耕地面积的54.67%、27.01%、12.55%和5.77%.盐碱地开垦是黄骅耕地增长的主要方式.黄骅实施"台田-浅池"模式后,耕地面积降为28.7%.沼泽湿地和盐碱草地增加,可收到生态安全与生产高效的效果.研究成果可为滨海盐碱地资源的持续利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土地是各种陆地生态系统的载体,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维持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根据旅顺1:7区土地利用结构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特点。将旅顺口区土地利用类型非为耕地、园地、滩涂等七类;将旅顺口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为食物及原材料生产、气候调节及废物处理等九类,为旅顺口区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耕地变化多年以来是我国土地利用方面研究和关注的热点领域.本文选取广西荔浦县为研究区域,结合该县社会经济方面的情况,分析得出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灾害损毁、土地开发、土地整理与复垦方面会直接影响耕地的变化,而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及国家政策才是导致耕地变化的最根本驱动因素,通过对该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及建议.  相似文献   

9.
福建晋江市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韦素琼  陈健飞 《资源科学》2004,26(4):111-118
"晋江模式"是我国典型的农村城市化模式之一.该文基于TM遥感图像解译的1985年和2000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借助ArcGIS 8.2软件和统计分析技术,提取晋江市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并结合采用1990年、1995年~2001年土地利用变更资料和相应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分析了以乡镇企业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主要动力的"自生"式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总量结构变化显著,土地利用方式呈现多元化态势,非农建设用地扩展迅速并呈大分散小集聚的空间均衡布局,建设用地及农用地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培育中心城市、加强城镇体系规划,促使工业向园区集中,加快土地流转以提高耕地经营规模等,应是该模式下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积极措施.  相似文献   

10.
耕地质量评价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付国珍  摆万奇 《资源科学》2015,37(2):226-236
当前我国耕地面临粮食保障与耕地严重撂荒、耕地保护与普遍"占优补劣"、农产品安全与土壤环境污染等诸多现实矛盾,针对新问题的耕地质量评价工作亟待开展。本文在梳理现有耕地质量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耕地质量的内涵及概念;总结了针对农业生产能力、耕地潜力、土地适宜性、土壤及环境质量、可持续利用、分等定级等的耕地质量评价方法;综述了已有研究在国家、区域、地块三个尺度的进展;提出了耕地质量评价重点转移、结合农户视角的综合评价、时空变化监测网络构建以及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的标准化评价四个发展方向,以期为耕地质量评价理论提升及实践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城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衡量城市土地利用是否可持续,需要对城市土地利用系统进行定量的科学评价。从影响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用地面积,用地效益,用地结构和用地管理等方面构建了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其计算方法进行研究。最后以杭州为例,对杭州市及所辖六区的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进行了评价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耕地减少和耕地质量下降。通过对农户耕地利用收况和有关土地管理法律执行情况的分析,总结出我国耕地存在的问题,得出通过进一步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提高农户保护耕地的积极性,来实现耕地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3.
近50年四川省耕地变化分析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6  
耕地面积变化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对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影响.利用四川省及省域范围内的21个市、地、州1952年~2000年的耕地变化数据和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全面分析了影响耕地变化的经济、社会等主要因素,对四川省近50年的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研究.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经济发展、农业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是引起四川省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经济发展引起耕地利用总量的变化、造成耕地需求结构的变化,导致大量非农用地对耕地占用的增加,造成耕地面积的减少.农业科技进步,可改良耕地,提高粮食单产,缓解经济社会发展对耕地的占用和需求.人口增加,人均耕地减少,粮食供给压力增大,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又要占用大量耕地.在此基础上,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据此预测四川省未来耕地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2010年、2020年、2030年四川省耕地数量分别为419.101×104hm2、396.849×104hm2、374.816×104hm2,并提出了四川省耕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变化与优化配置的综合研究是土地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我国滨海盐碱地是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研究其利用变化与优化对于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本文制定了滨海盐碱地盐化程度分级分类标准,提出了依据区域盐碱程度和耕层土壤全盐含量进行土地利用优化的对策和"台田-浅池"优化利用模式。黄骅1986年-2006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剧烈,耕地增加14.31%,建设用地增长93.95﹪,未利用地减少23.07%。2006年,黄骅非盐碱耕地、轻度、中度、重度以上盐碱耕地分别占耕地面积的54.67%、27.01%、12.55%和5.77%。盐碱地开垦是黄骅耕地增长的主要方式。黄骅实施"台田-浅池"模式后,耕地面积降为28.7%,沼泽湿地和盐碱草地增加,可收到生态安全与生产高效的效果。研究成果可为滨海盐碱地资源的持续利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吴健生  冯喆  黄力  高阳  彭建  黄秀兰 《资源科学》2011,33(9):1699-1707
土地持续利用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与重要基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是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土地利用规划在推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现有土地利用数据的基础上,充分整合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全面考虑各土地利用类型的供需平衡关系,合理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情景,特别是建立一个开放性的研究框架,是土地利用研究和规划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阳泉市郊区为例,提出简化的CLUE-S模型研究框架,探讨研究区不同发展路径下的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以期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决策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地利用规划中,耕地优先原则、生态保护原则、效益提高原则依次为发展路径的先后选择顺序。较"生态涵养"及"超速掠夺"路径,"均衡发展"路径安排耕地18131.57hm2,安排建设用地14069.40hm2,可以满足阳泉市郊区在未来15年内粮食自给率上升27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幅达到13%的用地需求,为最适宜发展情景。  相似文献   

16.
东北地区耕地产能空间分异规律及产能提升主导因子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妍  吴克宁  程先军  刘霈珈 《资源科学》2011,33(11):2030-2040
耕地产能能够揭示耕地生产能力及生产潜力的数量和空间布局,对于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东北地区三个层次产能核算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8个二级区耕地产能的空间格局及其分异规律,并在农用地分等因素与耕地利用潜力的相关性分析基础上,对理论产能、可实现产能与分等因素进行回归分析,探讨各二级区内耕地产能提升的主导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以西部平原和松嫩平原地区最大,理论利用潜力、可实现利用潜力基本表现为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逐渐减少,理论利用强度、可实现利用强度表现为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逐渐减少。土壤障碍层深度、有机质含量、盐渍化程度、坡度等因子是影响东北地区产能提升的主导因子。研究可为区域耕地产能提升提供参考,为耕地资源数量质量并重管理、开展土地整理规划、耕地保护和动态监测、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等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陆良县耕地等级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洪峰  韩蕾  许月卿  李艳华  赵菲菲 《资源科学》2014,36(10):2075-2083
为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实现耕地质量数量质量的并重管理,促进耕地质量的有效保护,需对耕地质量进行及时的监测与评价。本文系统研究了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和耕地监测样点数据的耕地等级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方法体系,并以云南省陆良县为例,进行了县域耕地等级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陆良县耕地等级有所提升,其中自然质量等由原分等10等提升为9等,利用等与经济等均由原分等9等提升为7等;2陆良县耕地等级结构变化显著,自然质量等由原分等9~11等提升为8~10等,利用等由原分等6~11等提升为4~9等,经济等由原分等6~11等提升为3~9等,高等级耕地所占比重有所上升;3陆良耕地等级变化主要受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影响。耕地等级各评价指标均有所改善,耕地本底条件有所提升;占毁调退的耕地等级以中等为主、土地开发复垦部分的耕地等级以中高等为主、保持不变部分的耕地等级有从低等向高等转化的趋势,土地利用水平、土地经济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本研究为推进耕地等级动态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途径和方法,可为陆良县耕地质量提升及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嘉鱼县土地利用结构与效益变化的耦合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孔雪松  刘艳芳  谭传凤 《资源科学》2009,31(7):1095-1101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是实现土地利用效益增长的核心内容之一,研究两者之间的时空变化关系对于解决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借助信息论原理,分析1997年~2007年湖北省嘉鱼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与均衡度动态演变特征;运用层次分析法原理构建简明化的指标体系,探讨其研究期间土地利用效益的变化特点;同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比较研究土地利用结构与效益变化的定量关系。研究表明:①1997年~2007年嘉鱼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与均衡度呈上升趋势,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在此基础上出现较快增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与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变化之间呈现出较明显的相关性,关联度为0.7679;②不同土地类型的结构变化与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变化之间分为强、较强、中等3种关联性,强关联的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园地,关联度均在0.8以上,较强关联的是林地、未利用地与耕地,关联度都高于0.7,中等关联的是交通用地与水域,关联度分别为0.6714与0.6672;③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是土地利用效益有效发挥的前提,土地利用效益变化是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变化的即时效应与累积效应的共同结果。  相似文献   

19.
唐常春  陈烈  魏成 《资源科学》2006,28(5):43-49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和热点问题之一,其中大都市边缘区域耕地变化研究意义尤为重大。本研究利用广州市花都区近30年来的普查、更新调查和逐年统计数据,结合卫星影像资料和实地调研,在深入分析耕地数量变化时空特征基础上,重点对耕地变化影响因子进行灰色关联分析,揭示出:工业化及产业结构调整、人口增长及城市化分别构成全区耕地减少的第一、二驱动因子,经济对外开放对耕地数量变化的影响力不断加强,土地政策、土地规划、经济政策和行政区划等制度因子亦对耕地数量周期性变化产生重要影响。研究认为综合运用耕地保护管制和经济调节手段、建立土地资源节约型产业结构体系、加强建设用地规划与整理整治、促进集约用地和内涵式发展等是大都市边缘区域耕地变化调控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20.
借助传统的生态足迹方法,以"国家公顷"为计量单位,运用"中国平均生态生产力"对单产因子和产量因子进行调整,引用"中国平均均衡因子",提出"中国标准"的生态足迹新方法,构建了区域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系统预测GM(1,1)模型分别建立了云南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和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的预测模型,残差检验与误差检验结果满足模型精度要求,以此对云南省耕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状态进行预测。结果表明:①1998年-2009年,云南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和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均呈波动上升态势,耕地资源利用总体上呈现弱不可持续状态;②在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自然灾害和土地利用方式等不出现明显"突变"的前提下,2010年-2015年,云南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和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将呈稳步增长趋势,区域耕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程度将进一步增强,但这种增强只是从弱不可持续状态向弱可持续状态逐渐逼近,并没有达到中等可持续状态或强可持续状态。保住耕地面积"红线"和对山区耕地资源进行整理、技术改造是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实现云南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良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