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凯旋》最新版本“君临天下”中最让人期待的更新估计就是攻城战的开放了,作为一名网游编辑,我费劲艰辛终于在茫茫网游海洋中寻觅到一位曾参加过“君临天下”攻城战的玩家“花儿”。在威逼利诱之下,他终于向我们各位玩家奉上了这篇“攻城战亲身体验”,让我们先睹为快。  相似文献   

2.
一个普通的导游,一个平凡的女性,在生与死的紧要关头,她勇敢地寻求救援,并喊出“我是导游,先救游客!”把生的希望先让给别人。这就是文花枝,她那喊出的一声犹如生命绝唱,她的英雄行为演绎了一首英雄赞歌。《湘潭日报》正是将这一容易稍纵即逝的典型事例紧紧抓住,成就了一篇篇不可多得的新闻。[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概念模糊造成的差错 因概念模糊而造成的数字差错是比较常见的。一篇报道这样写道:“‘我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来找我的亲生妈妈了!为了这个机会,我已经等了几十年。也争取了几十年,现在终于得到了她的同意和理解。’顾正林口中的‘她’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养母。一个养育了他50年的老妇人。”养育一个正常人需要50年吗?显然“一个养育了他50年的老妇人”这一句的表达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4.
每次打开抽屉,看到里面那厚厚的剪贴本、金灿灿的三等军功章和一个个鲜红的荣誉证书,首先映入脑海的就是我的无声老师———《新闻爱好者》。两年的新闻路上,是她一直在背后默默地帮助我、支持我,伴我一步步走向成功。2000年的冬天,我写的一篇演讲稿《家和万事兴》被团新闻干事看中,于是便把我从连队“挖”到了团政治处报道组,任专职报道员。从此,我便与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我底子薄,方法掌握不够,前几个月“夜车”开了很多,工夫也下了不少,可寄出去的稿件却都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看着别人的稿件一篇篇都变成了…  相似文献   

5.
一个人的爱好就像是影子,只要他在阳光下露面,影子就会像猴子的尾巴,在身后欢快地摇曳。譬如,一个人,端着记者的饭碗却做着文学的梦,他的新闻作品就会不时地摇曳文学的“尾巴”。有时干脆就是用文学的笔法来处理新闻题材。这时,记者与作家的界限就变得模糊了。我就是这样一个人。记得我写第一篇报告文学,是在1987年。那时候,我刚从一所山区师范学校来到省城,借调在一家杂志社。终于能从事自己最向往的工作,所以干劲就很大;加上刚到一个新单位,又是借调,有危机感,就特别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于是,深秋的一天,我与…  相似文献   

6.
已经好久没有看到的新闻竞争场面,终于在报道孟丽昭的过程中不但有幸目睹,而且直接参与了其中。我得到了孟丽昭英雄事迹的线索,原先是准备“养一养”的。但在新闻媒介林立的上海,你不报,别人就先报了。我不得不加倍努力地投入竞争,把已采访好的材料逐个抛出来,连轴转地在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劳动报、中国建设报、中国市容报、工人日报等报纸上发了24篇消息和通讯,并向新华社发了电讯稿和为杂志写了篇2万余字的报告文学。  相似文献   

7.
宦娜 《新闻世界》2006,(9):F0003-F0003
在我还是高中时,曾一不“小心”在新安晚报上登了篇写爸爸的习,两年后的今天,父亲又需要别人给写篇评论,竟又想到了我。  相似文献   

8.
初搞报道时,往往凭道听途说写稿,不深入采访就草草成篇。因事情没感动自己,文章就是写出来,也不会感动别人。结果稿于发出去不少,就是不见报。产一次我写了一篇小故事,自以为是“大作”,保准一碰就响。可让老新闻干事一看,说太子巴了。我不信这个邪,就投向报社。编辑回信说:文字基础还可以,但没真情,不能发。又一次,我耳闻目睹了~件事,感到很有意思,便写了一篇稿,老干事看了说,真实但不见真情,不可能采用。结果真的石沉大海。那么,怎样才算有真情呢?我在思索寻觅。一天,下连采访,得知战士姚宏亮因见义勇为而受伤住院…  相似文献   

9.
更改座右铭     
以前,我有个座右铭:“庄稼不收年年种,稿子不见天天写。”我灯下索肠,笔耕纸上,苦干了一年多,稿件一篇篇飞向编辑部,结果一篇也没有被采用。1988年初,守备区一位宣传干事告诉我,初学报道,别放“机关炮”,着急上稿,盲目地写;应扎扎实实打基础,潜下心研究报纸,研究别人的写作技巧,写一篇要有一篇的体会和收获。  相似文献   

10.
李强 《军事记者》2005,(10):62-62
在我厚厚的剪报本的扉页,贴着一篇被“枪毙”的稿子,稿子上是政委覃汉科用红笔写下的批语——“新闻,用事实说话”。就是这篇被“枪毙”的稿子和那句批语时刻提醒着我,才会有我后来的稿件变成铅字见诸报端,没有一篇虚假新闻。是那篇被“枪毙”的稿子鞭策我走上了我挚爱的新闻路,并将一直走下去。  相似文献   

11.
在一篇“先改变自己”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改变别人是事倍功半.改变自己是事半功倍.一味地要求他人倒不如反躬自问。你用心珍惜,他人自然会有所感受。当我们不再将眼睛盯着别人,回到自己的心灵世界,将尘埃打扫干净,就会发现自己,愉快了,别人也会跟着愉快。”  相似文献   

12.
有人在新闻报道中创一奇迹:不见被访问者而竟写出了“专访”。诀窍是:把别人采写见报的报道照抄一遍,署上自己的名字,就成为“我写的”专访。不花费很多时间,不用跑腿,也勿需动脑子。“妙哉”,“妙哉”! 登载在本年7月7日《河南日报》二版上的《黄河问题大意不得——访地质水文专家王涌泉》,就是这样的“作品”,张文郁就是这样的“作者”。可惜,文中涉及的单位和个人均不买账,严肃地提出了意见。王涌泉同志郑重声明:“我不认识张文郁,张根本没采访过我”。一查资料明白了,原来张的文章是1985年12月30日《世界经济导报》一篇访问记的翻版。那篇题名《明年起黄河的治理大意不得》的文章,是该报记者阮江宁采访后写作的。  相似文献   

13.
说来惭愧,我发表的第一篇作品并不是我苦思冥想写出的文章,而是别人替我“代挂”的名。然而,却是这“挂名”的第一篇使我义无反顾地踏上“爬格子”这条道路。刚当报道员那阵子,对一切事都感到新鲜,往往是一天投出四五篇稿件。只图数量而不求质量,到头来投出的稿件都是“泥牛入海”。后来,我吸取了这方面的教训,彻底弄清通讯、消息、报告文学与一般文章或文学作品的概念,写出的文章也不急于发了。  相似文献   

14.
列兵小王当报道员三个多月了,“萝卜条”、“豆腐块”均未见报,他很沮丧。终于有一天他对我说:“组长,我不想干了,想下连队,我真笨。”说完,他狠狠地捶头,痛苦地流下了眼泪。看到他失落的样子,我说:“你不笨,你视野很开阔,文笔很好,只要满腔热忱地热爱新闻报道工作,我相信你一定会上稿。”小王果真很努力,他每天坚持送一篇稿子给我。说实话,他写作水平一般,内容很空洞。即使如此,每次我都坚持认认真真地读完,并鼓励他说:“有进步,写得不错,如果编辑需要这方面的稿子,肯定能发表。如果句子再通顺、精练、内容再充实一…  相似文献   

15.
另一种欠薪     
具有“中国特色”的“拖欠民工工资”现象尚未得到根治,又在另一层面“隆重上演”,且闹得不轻,这就是传媒业常见的拖欠作者稿酬问题。一些作者仗义执言,为民工追讨工资“鼓与呼”,而自己的稿费却被拖欠,成了需要别人关心的“弱势群体”。我每年要在全国各大媒体发表时评百余篇,  相似文献   

16.
如何写活、写深、写好新闻通讯,一位资深记者在多年的写作和讲课中,总结了两句话:“把自己写进去,把别人写出来”。把自己“写进去”,就是要求作者深入到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抓取第一手材料。只有自己先感动,先进入角色,融入其中,才能够把别人生动地展示出来。这两句话,对通讯写作及其它文体的写作都有指导和借鉴作用。把自己写进去,把别人写出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经过长期的磨炼和艰苦努力才行。特别是把“我”写进去后,文章中还似乎看不到“我”(作者),那就更不容易了。因此,有人说,“一个记者如果把‘我’写得很…  相似文献   

17.
我在军事部后勤组实习近两个月以来,感受最深的就是:新闻稿件是我们每个人的“名片”。从这张“名片”上,可以体现出作者的写作水平和风格。而只有不断丰富这张“名片”的内涵,才能使别人愿意接受这张“名片”。一、老师帮我做“名片”新闻以时效新、内容新、写作形式新而取胜。但在编辑部实习期间,时效性不强的稿件经常见到。比如有篇通讯,说的是一位计生工作者在计生战线上默默奉献,被人们称为巴蜀大地上“不知疲倦的战士”。聂中林编辑让我把稿子改成一篇消息。稿子编好后,聂编辑对我讲,导语没有合适的由头,因为主人公被评为全…  相似文献   

18.
感谢父亲     
每当翻开自己的剪报本,看到剪贴在首页的《上官镇农民体育活动好活跃》这篇消息稿时,我不免会想起我的父亲,正是父亲的引导,自己才走上了新闻报道这条路,而自己也没想到这篇处女作竟然“首发命中”。2001年初冬的一个周末,我第一次为“爬格子”而“开夜车”,写了又改,改了又写。终于比猫画虎写出了自己平生的第一首息引也为又一篇消息。然而,我的“大作”并未得到父亲的夸奖。只说了一句“再好好揣摩,好好修改一下”。当我再次把稿子拿给父亲时,他告诉我,新闻讲究精悍,要多修改,不怕修改,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稿子。最后…  相似文献   

19.
回顾近年来的“爬格子”经历,我深深体会到,欲使一篇稿件得到编辑的认可,从而较为顺利地同广大读者见面,必须超越自我,走出习惯性思维这“怪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许多搞新闻的同志都有一个体会,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熟悉了通讯、消息等体裁的写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写起稿子来,往往比不会写稿的初学者还难。难在哪里?难就难在习惯性思维的干扰。即别人怎么想我就怎么想,别人怎么说我就怎么说,别人怎么写我就  相似文献   

20.
鲁迅说,“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因此,“我辈评论事情,总须先评论了自己,不要冒充,才能像一篇说话,对得起自己和别人。”我以为,这话不仅概括了鲁迅评人论世的经验,而且也道出了报刊评论作者所应有的文德和修养。所谓“先评论了自己”,自然不是说自己有缺点者就不能评论别人,也不是说要在每篇评论中先都检讨一番自己。而是说,遇事先看看自己做得怎样,然后再想想如何去评论、要求别人。将心比心,表里如一,可以避免求全责备,苛责于人。倘若“冒充”完人,装出一副唯我正确或一贯正确的架势,只知训人,不知省己,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