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中国人》2007,(9):7-7
美国神经系统科学最新研究结果表明:人的大脑一直到老年都会生长发育:0岁至3岁是早期教育“窗口期”的观点并不成立。科学家因此建议父母多花时间陪孩子说话、唱歌和玩耍,而不是让他们玩“教育型”玩具或领他们去上特长班。[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科学生活》2011,(3):27-31
一个是来自河南的17岁男子,另一个是来自江苏的17岁男子,他们均遭同性男子的“强奸”,最后结局却各不相同:对于河南的男子,“施暴者”因犯强奸罪被判刑;江苏的男子面对伤害,竟然难讨公道。  相似文献   

3.
乐翻天     
《科学与文化》2011,(7):32-33
数到3 10岁的哥哥和5岁的弟弟走在回家的路上。弟弟说:“哥哥,我累了。”哥哥说.“咱俩数到3,我就背你走,行不行?”弟弟高兴地答应了。哥哥大声说:“预备——齐步走!1、2、1——1、2、1——1、2、1……”他们就这样一路走回家了。  相似文献   

4.
前段时间有两则与双胞胎相关的新闻,引发人们浓厚的兴趣:一则是美国一对一岁半的双胞胎咿呀交流的视频,他们用只有他们自己能听懂的单音节兴奋交谈,几天内就在网络引发230万次的点击:另一则也是发生在美国,92岁的双胞胎兄弟竟在同一天因同样的疾病,溘然长逝,被他们的朋友称之为“诗一般的结局”。  相似文献   

5.
郭振 《今日科苑》2004,(9):24-25
笔者有幸参加了对百岁老人的调研活动。自2001年3月,历时三年,对当时健在的近200名百岁老人进行了逐人人户调查,发现72%的百岁老人身心健康或基本健康。令人惊奇的是他们中许多人从来不生病,不吃药、不打针,用他们的话来说:“医院门朝哪开都不知道”。109岁的孤老邹淑英,临终前两三天不吃不喝,安详地“走了”,可谓“无疾而终”。  相似文献   

6.
美国的约翰·芬恩、日本的田中耕一和瑞士的库尔特·维特里希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原因是他们推动了对生命发展进程的了解。诺贝尔化学奖奖金委员会主席本特·诺登说:“他们的成果为未来探索癌症的治疗方法铺平了道路。”瑞典皇家科学院解释说,他们发明的方法可以帮助科学家绘制出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图,从而“看清”蛋白质,并且了解它们是如何在细胞中发挥作用的。该院称这项成果为“革命性的突破”。获奖的消息令三位得主感到欣喜和惊讶。芬恩在这个奖项揭晓后说:“我感到万分惊异。”85岁的芬恩是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教授。他说…  相似文献   

7.
我的初恋     
当宿舍那一群家伙阴阳怪气又略带嘲讽地问我:“都大二了.怎么还不找个女朋友?”我心平气和得让他们目瞪口呆:“这不是没人要嘛,但——其实.我现在就在热恋中了.”他们更诧异了:“怎么兄弟们都不知道呢?”我意味深长:“文字就是我的初恋.我正与她谈着恋爱。”切,他们嘘声一片.一脸鄙夷。我只得不识时务地自我安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相似文献   

8.
老谷 《今日科苑》2004,(9):32-32
我今年已经86岁,可是我耳不聋、眼不花,而且每天坚持参加锻炼,经常整理撰写一些小文章。许多老年朋友问我,有什么保健的诀窍?吃什么“长生不老”东西了?我坦诚的告诉他们:  相似文献   

9.
忙着陪家人     
海岸 《知识窗》2008,(6):6-6
每每有朋友问我:“最近晚上在忙些什么?”我都会告诉他们说:“忙着陪家人。”  相似文献   

10.
胡赳赳 《知识窗》2010,(1):36-37
网络上关于“90后”的“门”事件层出不穷,许多更是制成视频供人下载,简直让成人世界瞠目结舌。可是进入2010年,最大的“90后”也才过完他们的20岁生日不久,大部分还没完成学业,心智还未成型的他们真的是问题一代吗?  相似文献   

11.
抗击“非典”,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抗击“非典”,是一次科技与病魔的较量;抗击“非典”,也是发明创新者展示才智的机会。在抗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特殊战斗中,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正用他们的生命和热血,以他们的奉献和敬业,以他们的英勇和智慧,谱写着一曲高扬我们民族精神的浩然之歌: 66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日夜战斗在救治“非典”病人第一线,总结出救治“非典”病人的有效疗法,而自己却累倒在岗位上;老军医姜素椿,74岁高龄依然奋不顾身救治“非典”病人,被感染后又毅然在自己身上试验新疗法;内蒙古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汪力勤…  相似文献   

12.
《科学大众》2009,(4):26-27
剧情 16岁的孤儿安迪和弟弟布鲁斯终于找到了一户愿意收养他们的人家,可“不得饲养宠物”这条新家规却让姐弟俩犯难,因为与他们相依为命的还有一只狗——“星期五”,所以安迪不得不运用她的小智慧来给“星期五”寻找一个个新家。  相似文献   

13.
白龙鱼服 《知识窗》2013,(11):44-44
在过去的十年里.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卡罗·德威克和她的团队以十几所纽约公立学校的学生为对象.来研究表扬对学生的影响。他们选取了400名五年级的学生.将他们分为两组.让他们完成一个“把图画得最清楚”的实验。这个实验非常简单,每个学生都能做好。当学生完成测试,研究者会告诉他们分数.然后用一句话表扬他们。一组表扬他们的智商,跟学生说:“你一定很聪明。”另一组则说:“你一定做得很努力。”  相似文献   

14.
乐翻天     
《科学与文化》2011,(3):32-33
闻香识文人 妻子在厨房做饭,丈大存客厅里说:“好香啊,你又做萝卜丝炒牛肉了”妻子说:“你的鼻子好灵哦。”丈夫说:“那当然了,他们都说我能闻香识女人啊。”  相似文献   

15.
佚名 《知识窗》2010,(3):51-51
1.经常混淆的概念是:“祖国”和“新中国”、2009年是新中国建立60周年.在相关纪念活动和媒体报道中,“祖国60岁生日”频频出现,正确的说法应是“新中国60岁生日”,“新中国”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相似文献   

16.
我跟很多青少年聊过天,他们最怕听到父母把他们当成“耽误父母人生的代罪羔羊”。有些父母常会心直口快地说:“都是因为你们,不然我早就……”好像小孩杀了他的人生与时闰,孩子们真是“担当不起”啊。  相似文献   

17.
中国几乎所有的高层官员都有工科教育背景。用英特尔公司前任首席执行官贝瑞特的话说:“他们懂行”,他们明白科技发展与生产制造、大学教育及基础设施“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李津军 《知识窗》2006,(5):48-49
年仅31岁就离开人世的“歌曲之王”舒伯特,其作品充满着忧郁的辛酸气息;35岁辞世的“音乐神童”莫扎特,其钢琴曲蕴含着一丝淡淡的哀愁;猝然早逝的音乐天才还有34岁的贝里尼、37岁的比才、40岁的韦伯、42岁的穆索尔斯基、43岁的沃尔夫……他们都如出一辙地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这是偶然巧合?还是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开心剧场     
《发明与创新》2011,(4):64-64
为什么不笑 老师:“大家都在笑,为什么唯独你不笑?” 学生:“我不敢笑。” 老师:“为什么呢?” 学生:“您常说‘笑一笑,十年少’,我今年刚满10岁,再一笑不就没了。”  相似文献   

20.
开心剧场     
《发明与创新》2011,(6):64-64
热带肥人 老师:“无论任何物体一热就膨胀。” 学生:“那么,老师,住在热带的人是不是都很胖啊,因为他们时时都在膨胀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