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分析体育的属性特征。指出体育属性的特殊性体现在它以满足人的自然属性需求为基本目标,通过对生物人的改造达到对其社会属性的塑造之目的。其中,自然属性体现在生物改造、运动技能和心理意志三个维度;社会属性则表现在军事合作、多元教育、文化娱乐、社会交流、政治外交、产业经济等多维方面。  相似文献   

2.
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近代工业文明,时至今日,人类社会在享受着工业文明带来的繁荣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自然界以自身铁的必然性,向人类社会施行了严厉的报复——导致全球性的生态失衡和人类社会生存环境恶化。要化解人类对待自然界的粗暴行为所遇到的生态危机,避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所需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出现物质交换断裂的后果,就要通过改变人类的行为方式,唤醒人类内心深层的自我意识,还自然之魅,实现天人合一的人类社会生态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3.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交谊舞的体育属性进行思考,揭示其与体育的内在联系.研究认为:交谊舞同体育运动一样,它们“运动”的本身,起初没有目的,只存在于人类行为的表象之中;单从“运动”的显性特征来看,体育运动与交谊舞都具有健康、阳光、文明的同样性质,只是在文化意识上让人感觉到交谊舞较为随意,而体育运动则更为规范;交谊舞在健身与社交活动方面,具有引导男女大学生在异性互动的校园生活中树立正确人生观的体育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4.
生态体育的内涵与特点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从生态学和环境学的视角阐述生态体育的内涵、揭示生态体育的特点,提出生态体育的环境体系构建,为研究体育与自然、与社会、与人自身的相互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广州市自发性社区体育进行了研究,并应用excell2003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调查研究表明,自发性体育团体的出现及具体活动的组织,具有一种类似自然界生态发展的形成过程和规律。就体育团体而言,在参与者内在体育活动需求和外部条件两者相对变化的情况下,有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的研究,可以将其规律归纳为社区体育的自然生态发展观,并用这一新的视角研究今后社区体育的发展,促进社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对"生态体育城市"进行了引入与探讨,认为生态体育城市是生态体育、生态城市和体育城市三个上位概念的聚合.生态体育城市的建设契合了当前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的基本国策,有利于促进体育生态本源的回归,对城市的发展和市民幸福感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建立了融"生态体育资源"、"资源单位"、"体育治理"、"结果评价"、"制度建设"、"用户享用"于一体的基本分析模型.并指出主体的生态体育意识薄弱、体育内部生态的发展失衡、城市生态体育资源的不足等是制约生态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提出了自然资源驱动、城市交通驱动、传统文化驱动、体育科技驱动的生态体育建设模式.并提出了"公众生态体育意识的培养"、"生态体育资源的整体规划"、"体育生态城市建设的制度建立与完善"、"畅通市民体育需求通道,搭建市民参与机制"等生态体育城市建设推进路径.  相似文献   

7.
1 从体育的属性与功能看健康体育教育之运动参与体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 ,其自身的演化与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体育还有其突出的民族个性特征与人类同性特征。文化产生于人类社会 ,并服务于人类社会。体育文化在诸多文化外延中 ,有其自身的特质 ,即体育文化是以特有的运动技术形态与运动方式组合而成的 ,这一点与其他的文化形态差异较大。因此 ,在体育的发展演变中 ,新兴运动项目的诞生即标志着新的运动方式的出现 ,而不同运动项目 ,所使用的技术各异 ,由此演绎出极其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从本质上看 ,技术…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生态危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现状出发,论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对社会和谐的促进作用。明确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其目的就在于调节人的行为,改变危害环境的盲目、短视的人类活动,以求缓解生态危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消除由于生态环境问题所带来的种种社会不公平,最终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9.
运用生态学和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论述了体育生态平衡的含义;在揭示体育生态系统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失衡、系统内部失衡、区域体育发展失衡、体育效率失衡与体育功能失衡等现象的基础上,分析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对体育生态系统回归平衡的路径提出了政策性建议:树立体育生态观,加强体育文化的传播,强化体育人文观;突出学校体育的核心地位,夯实体育生态系统的生存基础;调整体育系统的结构,促进体育的多元化发展;积极构建良好的体育科技运作机制,提高体育生态发展的效率;构建良好的监督管理机制,确保体育生态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陈楠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24(1):143-144,146
本文结合使用社会学基本理论和环境社会学建构主义理论,建立了社会与自然关系的分析模型,并通过对电影《阿凡达》中的两种对立的环境价值观及社会与自然关系模型的对比分析,提出了一些构建社会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启发性观点。  相似文献   

11.
网络具有自身的本质属性、功能属性和社会属性。网络的本质属性表现为物质性与知识性的交融、现实性与虚拟性的结合、扩展性与联系性的统一。网络的功能属性包括网状中介性、交互传导性和广泛承载性。网络的社会属性表现为全球性与民族性的结合、系统性与小众化的结合、社会化与个性化的互渗。  相似文献   

12.
体育法本身就是存在的,并不是因为体育法典的产生而产生。体育法本质属性的解读是体育法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体育的社会性奠定了体育法的社会性基础。我们从社会法的调整对象和社会法的本位观、利益观和公平观来对社会法的特征进行定位,然后运用黑格尔法哲学的市民社会理论来论证体育法的社会法属性:体育法的本位观是保障体育权利;体育法的利益观是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体育法的价值观是实现公平。  相似文献   

13.
体育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其自身的社人职能与政治职能需要不断调整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变化。因此,社会与体育、政治与体具有密切的关系。而现代体育运动的政治意义与社会影响愈加深刻,这为当今发展中的中国进一步提出了改变现有体育机制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4.
体育在现代社会工作中的功能定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论述现代社会工作与体育的联系,对体育在社会工作中的功能定位进行分析,认为体育是现代社会工作的必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我国体育介入社会工作领域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论生态类型与传统体育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生态类型对各民族体育文化形成的作用不可低估.中国内陆农耕型文明的特质,决定了中国传统体育生态类型的主要特征.这在诸如武术、龙舟、龙灯、风筝、秋千等传统体育项目中,都有着典型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运用问卷调查、数理分析等方法,将毕业学生的体育行为反馈、回溯到体育课程改革中,进行对比分析。并对体育课改提出了提高学生体育自学能力、增加理论课时数、丰富课程内容、加强体育文化渗透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体育与生态环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体育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通过现代工业发展给生态环境及体育带来的影响;体育场馆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持续发展等三方面探讨二者关系。  相似文献   

18.
实现体育强国梦,学校体育教育必须和身心健康教育、与个人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必须和社会体 育接轨融合。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终生发展;增强学生对延伸和拓展科学 锻炼的实际功能的再认识,把科学体育锻炼作为相互融合的载体;建立一种以高校为中心辐射到家庭、社 区的综合立体保障机制即学区体育模式,有效促进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相互融合,共同发展,达到资源 共享、职责明确,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力。  相似文献   

19.
奥林匹克运动已成为举世瞩目的体育现象,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罕见的杰作,是现代明的重要标志,其影响力远远起出了体育的范畴。通过试析奥林匹克运动对人类社会的制度化、物质化、精神化等所产生的积极作用,阐明奥林匹克运动对体育运动乃至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