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金:陈老师,您好! 您的事迹在<青年记者>刊出后,很多读者来电说您"很牛",是个"值得学习的好记者"."七一"前夕,您获得"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页"荣誉称号,大众报业集团党委作出了<关于开展向陈中华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相似文献   

2.
经营     
《青年记者》2009,(22):3-3
中宣部、中国记协号召向大众日报记者陈中华学习 11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下发《关于在全国新闻界开展向陈中华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号召全国新闻界认真学习大众日报高级记者陈中华的先进事迹,忠诚于党的新闻事业,以实际行动落实新闻工作“三贴近”原则.做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3.
6月28日上午,一位衣着朴素,头发花白,年约60岁的女同志,提了一支网兜,踯躅着走进湖北随县商业局办公室。工作人员见了忙说:“老妈妈,您来办什么事呀?请这儿坐!”老同志拿出证件,那位工作人员一看,楞住了,原来是人民日报记者刘衡同志前来采访。他心想,以前遇到报社记者来采访,总要有领导陪着,这位记者可真有点出奇啊!就是这样,刘衡同志开始了在随县的采访。她一不住县招待所,二不要小车接送,三不要招待吃喝,四不要宣传部的同志作陪。县委宣传部的同志过意不去地说:“您年纪这么大,到随县人生地不熟,我  相似文献   

4.
一直以来都想写点东西,可总是感觉自己文字欠佳,没有勇气提笔,然而心中涌动的太多感动按捺不住,汇成一句话:谢谢您《军事记者》!自参加新闻函授与您邂逅以来,到今天的相知相悦,每次与您约会都使我欣喜若狂。每次《军事记者》拿到手,我便会细细地品味咀嚼着“业务探讨”、“佳作欣赏”、“新闻讲台”、“通讯员园地”等专栏,对一些“经典”的东西及时地记下来,看了一遍又一遍,唯恐漏下一个字、一个符号。您浓缩新闻写作的精华,彰显新闻人的智慧,这也许就是您深入人心的原因吧。一直以来,您如良师为我输送知识,似益友教我深思生活领悟军旅;您…  相似文献   

5.
记者张沪     
《一个“场外记者”》在去年第十期《新闻战线》刊出后,象石子掉进池水击动片片涟漪,在新闻界引起了回响。有的同志为记者采访受到限制鸣不平,还有不少同志对张沪的“韧性采访精神”表示赞扬。我怀着同样的心情,去北京晚报了解这位“场外记者”的好经验。问到编辑部里的同志,都向我称赞张沪。只有张沪自己,一再说明,她三十年前参加了新闻工作,现在才开始学步,只能算个“老学徒”。  相似文献   

6.
本刊这期“报苑星座”栏目中发表《平民记者胡亚华》的长篇通讯,向广大读者展示了中共党员、36岁的湖南《衡阳晚报》记者胡亚华平凡而又伟大的先进事迹。胡亚华同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光大了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塑造了新时期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我们号召,全国地市报新闻从业人员在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中,好好学一学胡亚华同志的先进事迹。学习他爱岗敬业、乐于吃苦的奉献精神;学习他深入采访、扎实细致的严谨作风;学习他心系、勤解民忧的平民情怀;学习他防微社渐、清正廉洁的浩然正气。为全面振兴,做大做强我国地市报业,更好地服务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相似文献   

7.
编辑同志:看了贵刊2001年第10期《新闻幕后》刊登的《工人日报》记者陈昌云同志的文章《勇气·良心·智慧——杜培武冤案追踪》后,我受到极大震动,为陈昌云同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敢上山打虎”的勇气所折服,从内心深处对陈昌云同志产生了无比的敬意,觉得像陈昌云这样的记者是真正“铁肩担道义”,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关于杜培武冤案,笔者也曾予以关注。我至今还留存着从《中国青年报》上剪下的报道——《昆明破获大案纠正错案无辜警察“死里逃生”》。  相似文献   

8.
在基层,虽然难以遇到“大记者”、“名记者”光顾,但是,省、市、县级新闻单位的记者,每年我却要接待不下十来个.可以肯定地说,我所接待的记者中,有的思想敏锐,有的务实求真,有的勤奋刻苦,有的公正廉明.他们都不愧为党的新闻工作者、人民群众的“代言人”这一神圣的称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尤其是原《湖北日报》摄影部主任光羊老师,更是叫我难以忘记的一名好记者.1994年9月中旬的一天,镇党政办公室通知我,说是湖北日报一名记者来镇里采访,要我代表镇里陪同他“全程采访”.待我赶到镇里时,办公室的同志告知,记者已下榻在镇政府客室里.镇政府客室异常简陋,室中两床一桌,既无卫生间,也没有一台电视机,床是硬板床,桌是办公桌.我说:“怎么能把省报的记者安排到客室里住呢?”办公室的同志说,这记者坚持不住宾馆哩!办公室的同志把我领到客室,刚介绍完,光羊老师就一把拉住我的手,十分热情地说:“曾馆长,我打扰你了,实在对不起!我叫光羊,姓李,你就叫我李同志吧!”李记者一脸慈祥的笑容,头发花白,微胖的身体显得十分稳健.在办公室的同志离开客室  相似文献   

9.
记者的使命     
纪希晨 《新闻界》2001,(4):23-23,25
本文是纪希晨《史无前例的年代》一书的序,标题是编者加的。纪希晨同志是我国著名的老一辈记者,为写本书他花费了十年的心血。作为人民日报记者,纪希晨同志在“文革”期间有机会目击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粉碎“四人帮”后,他采访了包括叶剑英、谭震林、徐向前、聂荣臻、华国锋等在内的许多当事人,又因参加审判“两案”采访,接触了大量的文件档案。纪希晨同志以一个党和人民的记者的使命感,真实地记录下那段“史无前例”的岁月。纪希晨同志说得好:“遗忘历史的民族必然丧失前途”。这段历史的教训十分深刻,我们要牢牢记取。我们选登这篇序言的目的也在此。  相似文献   

10.
五月十九日,《中国商业报》记者于力因制止无照商贩强买强卖,被不法分子打伤。新闻界对此十分气愤。许多同志联系以往记者工作无端受到阻挠、刁难的现象,强烈呼吁:“记者的劳动应该得到理解和尊重”。本刊记者特走访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扬子才,请他对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响应江泽民同志的号召:“学习,学习,再学习;深入,深入,再深入”,出众口赞誉的人品、作品,争当跨世纪的名记者,这是11月23日在无锡市结束的江苏省青年记者经验交流会上,代表们向全省青年记者提出的倡议。省委宣传部、省和无锡市新闻工作者协会负责人到会讲话。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青年记者交流了《二十年前,采访已经开始》、《学着捕捉公众的观点》、《大手笔需要大胸襟》、《抗洪救灾报道之回顾》等论文24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记协和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联合举办的范长江新闻奖,是表彰我国优秀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3年评一次,每次评选获奖者10名左右,提名奖30名左右。现已评选过两届了,先后共评选出获奖者20名,提名奖60名。 为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中国记者》、《新闻战线》和《中华新闻信息报》等报刊上,先后刊载了这些同志的得奖体会文章。学习他们的经验体会,对克服目前部分新闻工作者中存在的在事业和工作上无所追求,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对重新认识记者这个职业、这个岗位,对记者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对多出精品,多出人才,无疑会有益的。为此,笔者从这些同志发表的文章中,摘其“精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在《谢觉哉与新闻工作》一书里,讲了这么一件事:1957年夏,北京晚报记者丁浪去参加一个文艺界的座谈会。她坐在夏衍同志旁边,看到一位高高瘦瘦的同志正在发言。她不认识,便细声问夏衍。夏衍告诉她是“藏克家同志”。后来,她只顾埋头记录,过了一会儿,又是一个高高瘦瘦的同志发言,她觉得好面熟,但想不起名字,只好又问夏衍同志:“他是谁?”夏衍同志笑了笑说:“藏克家同志嘛!”这使她感到很不好意思。但夏衍却亲切地问她:“你新到报社  相似文献   

14.
各位读者朋友:《记者观察》杂志长期以来得到了您的真诚关爱和宝贵支持,本刊全体同仁向您表达诚挚的谢意并祝新春快乐!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中央、国务院5月13日隆重召开大会,热烈欢迎我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工作人员,对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工作人员和驻南新闻工作者进行表彰。朱镕基总理在大会上郑重宣布:根据《革命烈士褒扬条例》的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已批准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朱颖同志为革命烈士。中宣部、中国记协5月16日召开学习邵云环等三位烈士英雄事迹大会,中国记协主席邵华泽在会上宣读了《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关于授予邵云环、许杏虎、朱颖三位同志“人民的好记者”荣誉称号的决定》,并号召全国新闻工作者向他们学习。邵云…  相似文献   

16.
陈升钧同志在去年第10期《新闻战线》撰写的《莫当“穷”记者》一文,分析了记者致“穷”的三条原因。那么,记者怎样才能由“穷”变“富”?我想谈谈三点感受。其一,想当“富”记者,脑子要勤。我们有些记者总是爱向报社领导要题目,自己不肯动脑筋。这种爱国省事,爱吃现成饭的状况不改变,记者是“富”不起来的。一个聪明的富有的记者,应该熟  相似文献   

17.
绍军 《传媒》2003,(1):49-50
《xx日报》记者站招聘站长 2002年11月27日,郑州日报记者前往南阳市卧龙区法院采访。采访之余,该法院的工作人员易先生欣喜地告诉记者:“以后我们可能就是同行了!《xx日报》正在招站长,我昨天去应聘了。” 接着,易先生讲起了详细情况。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上海市委党刊编辑部全体记者从五月下旬以来,认真地学习新华社上海分社记者叶世涛同志的采写经验。党刊编辑部领导干部也参加了这次学习。他们学习的办法是:首先逐段议论叶世涛同志写的《吃透两头是记者工作的基础》一文之后,结合自己的体会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叶世涛同志的经验有哪几个主要环节,再和自己的工作一一对比;然后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总结出几条比较适合党刊记者工作的“操作规程”。  相似文献   

19.
中央电视台六届人大五次会议报道组采用“实况录像剪辑”形式先后播出了《姚依林、李鹏、田纪云答中外记者问》、《赵紫阳总理会见港澳代表和委员》、《彭真会见港澳记者》等7个专题新闻。时间最长的一次是1小时26分钟,最短的35分钟。中央领导同志指出:广播电视关于这次会议的报道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不仅体现了对外开放政策,而且也是领导和群众的对话。几位大学生评价说:看了中央电视台关于记者招待会的报道,感到我们同中央领导同志的距离缩短了。记者提出的问题,也是  相似文献   

20.
令世人震惊的山西繁峙矿难事故中,11名记者在报道过程中收受贿赂、隐瞒真相,而《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刘畅冒着生命危险揭露了事实的真相,同时为案件突破提供了宝贵线索,体现了一名记者高尚的职业操守。2003年10月,刘畅因山西繁峙矿难系列报道获得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2004年9月获得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在安徽卫视《记者档案》通过中华新闻报、搜狐网进行的评选活动中被评选为“我心中的好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