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学生生活经验表现为三种基本存在形态: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生活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和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生活体验。学生生活经验这三种基本不同形态,分别参与到文本认知、文本评价、文本审美之中,实现了学生对文本意义的主动构建过程。  相似文献   

2.
鲁迅与施蛰存在人生观,文学观等方面有诸多不同,但是他们的翻译观却非常相似。他们都追求译文的“信”与“达”,主张保存翻译作品的异国情调;在内容上倾向弱小民族国家、被损害民族的文学作品;从而使中国文学在创作方法和思维方式方面都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3.
《永平诗存》具有补充清诗史和河北地方文学史空白的意义。它保存了一批优秀的诗人,其中张霪、马恂、常守方、高继珩、毕梅、高顺贞的诗作都足以代表北方诗人的创作成就。其时代特征和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那些纪事咏史、宦途飘零、对个体存在进行反思的诗歌主题中,是那个时代普通“士”阶层精神世界的典型呈现。角山、盘山、碣石山、大海等重要山水名胜,夷齐庙、射虎石、山海关等重要人文景观的大量书写,使其在地域诗歌总集中有了特殊的艺术质素。  相似文献   

4.
<正>语文教学应该把文本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方法,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师生活动结合起来,通过"碰撞",使学生对文体产生新的感悟,由此生成主体智慧。1.从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情境,激活体验期待。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应该与生活融为一体,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真实的生活情境体验的过程,是置身  相似文献   

5.
禹妮 《湖北教育》2005,(4):16-17
学生生活经验、背景的差别,个性心理的不同,思维特点的各异,决定了学生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在师生、生生交流中所获得的体验感悟都是独特的,课堂上许多生成性资源也是个性化的。所以,我们要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让他们自己的知识和文本表达的意义碰撞,生成多元的阅读结论,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激发学生们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6.
文本意义的生成是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当代诠释学将文本意艾的生成看成是一个读者与作者、读者与文本等诸多要素"视域融合"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文本意义生成的过程,也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把握这一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无疑对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提升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本意义的解读是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准确、有效的文本意义探究是开展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但在目前的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对文本意义的探究还存在浅表化、单一化、随意化等问题.从文本意义探究的三种视角,即读者视角、学科视角和学生视角出发并结合具体的课例,阐述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文本意义探究的基本策略和路径,以期为优...  相似文献   

8.
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申,其意义会遭遇教学目标、学生认知水平和课堂生成的互动信息等因素的消损。为了完成语文课程本质意义的回归,通过深度解读文本闪烁的生活智慧,包蕴的生存之道,闪耀的生命光辉这三个视角,重建文本意义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9.
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其意义会遭遇教学目标、学生认知水平和课堂生成的互动信息等因素的消损.为了完成语文课程本质意义的回归,通过深度解读文本闪烁的生活智慧,包蕴的生存之道,闪耀的生命光辉这三个视角,重建文本意义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0.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贴近文本,透过字里行间,与文本对话,并人情入境地体味文本,调动已有的知识,唤起生活经验,激起探索欲望,进而多元解读文本,分析文本的内涵意蕴.通过这样的文本细读,学生阅读趋于个性化,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通过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11.
境界一:引导发现,吾将上下而求索教材是一种载体,它既承载着一定自然的、人文的、科学的常识,也承载着作者的情感、意志,还承载着特定的民族文化心理。因此,在解读教材、解读文本时,既要让学生读懂文本语言文字的特定语境意义,还要能透过语言文字本身读懂所承载的内容。也就是说,既要理解词语、句子在文本中的含义,又要理解文本本身的内容、作者的情感以及文章的表达方式。运用探究式阅读方式去解读文本,首先要让学生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要用探索的眼光和怀疑的精神从文本中读出问题、发现问题。“学而无疑,非学也。”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  相似文献   

12.
张蕾 《江苏教育》2023,(46):62-64
围绕教材单元主题,开展全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多文本阅读,有助于学生精准探究和全面把握主题意义。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多文本阅读可以突破教材的局限性,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和思维品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多文本阅读的读本和阅读任务,确立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全面、准确地提炼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13.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和主体,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在进入文本世界时会置入自身的生活经验,并运用各自的生活体验与文本及其他阅读者对话,使得他们在解读文本意义的同时获得自我生命意义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所在。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缺失仍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待提高。从吃透文本、鼓励提问题、把握学生特点、穿插故事等四个方面着手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  相似文献   

15.
对文本意义的提取、理解、阐释,是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意义分析的方法,认识文本意义的多样性,区分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指导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视角分析文本意义,鼓励学生做文本意义的再创造者,从而能准确把握文本的精神之光。  相似文献   

16.
针对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去阅读"现象,牧式阅读依循整体教育观的阅读规律,跳出课堂,按"前置经验阅读一课堂牧式阅读一日常生活阅读"的阅读发展流程,于儿童的阅读成长路径中设计教学,通过"反刍""类比""合伙""微感与报告",培育儿童自主学习的能力,将课堂阅读推向生活阅读。  相似文献   

17.
正语文课程提出"注重个性化阅读教学要以调用学生经验为起点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的阅读教学理念,强调关注学生的经验世界,反对教学与学生经验的疏离,倡导教师教学时要切入并丰富学生的经验。然而,在实际阅读教学中,学生的经验常常被忽视、异化或者替代,直接导致了阅读与自身发展有意识对接的无法实现。杜威认为,发展是儿童在先天本能与冲动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不断  相似文献   

18.
所谓“阅读初感”,是指读者初次接触文本的时候,产生的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相对而言,它不那么深刻,甚至有时候是不怎么准确的。“阅读初感”并不是一个早已有之的概念,它是在现代阅读理论的背景下出现的一个概念。在传统的以“作家为中心”的阅读理论的背景下,阅读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寻求“作者的意图”,因此,读者的“阅读初感”是毫无价值的。  相似文献   

19.
钱守旺 《四川教育》2007,(11):28-28
"比的意义"一课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同时,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精心安排了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本套教材既讲同类量的比,又讲不同类量的比。  相似文献   

20.
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开始。有效地进行文本解读,教师应把自己当成读者来解读文本;应依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来解读文本;应根据文本体式运用符合的阅读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