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管子·权修》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可见,作为培养人为主旨的教育理应是一种"慢"的艺术。"慢教育"意在强调教育是一种慢活、细活,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1]叶圣陶曾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相似文献   

2.
古人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教育是承前启后、塑造未来、孕育希望的崇高事业,教师肩负着传播文明、开发智慧、塑造灵魂的神圣使命。如何让长年坚守在一线的广大农村教师更加安心地无私奉献、甘为人梯?如何让他们的未来有所依傍?本刊本期刊发的长篇通讯《倾斜的力量——湖南省全面落实农村教师津补贴工作纪实》,无疑为我们做出了响亮回答。  相似文献   

3.
我国《管子·权修篇》在2000多年前提出了朴素的教育经济观。"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我苟种之,如神用之,举事如神,唯王之门。"《管子·权修篇》摘录管子的这一论点,从治国安邦这一重大利益着眼,不仅充分揭示了教育培育人才的重大政治意义,而且肯定了教育树人的巨大经济作用。它将教育树人的价值与种谷、树木做比较,形象而深刻地指出:教育树人,不像种谷、树木那样只是有一年、十年短期效益的小计,而是具有"一树百获",能够长期获得…  相似文献   

4.
杨志渭 《今日教育》2013,(12):17-18
“百年树人”,源自《管子·权修》篇: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生之计,莫如树人。其含义是为百年树人,树百年发展之人。“树人”文化从历史深处走来,面向未来,是着力于学生成长之根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管仲说过:"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教师是树人的人。教师是儿童成长成材的启蒙老师,因此,教师职业需要你拥有一颗火热诚挚的心,永远有一双公正诚实的眼睛,永远操着心口如一的语言,永远想着给学生新鲜圣洁的思想。尤其是在品形教育中,更是要热爱他们,关心他们,了解他们,尊重他的人格,爱护他的自尊心,要公正平等地对待他,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注重用爱去呼唤他们,用心去沟通他,让学生从小就亲身体验到他身边处处充满着爱,处处充满着友善,从小就根植感恩之心。  相似文献   

6.
《吉林教育》2008,(12):42-45
《颜氏家训·勉学》里写道:"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相似文献   

7.
<正>"立德树人"的思想古已有之,且在古代教育思想中占有半壁江山。"立德"出自《左传》"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也不朽"。"树人"语出《管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是强国之基,是为人之本,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根。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在  相似文献   

8.
管仲说过: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教师是儿童成长的启蒙老师,是树人的人,需要拥有一颗火热诚挚的心,一双公正诚实的眼睛,永远操着心口如一的语言,永远想着给学生新鲜圣洁的思想。尤其是在品形教育中,更是要热爱他们、关心他们、了解他们,尊重人格、爱护自尊心,公正平等地对待他们,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用爱去呼唤,用心去沟通,让学生从小就亲身体验到身边处处充满着爱,处处充满着友善,从小就根植感恩之心。  相似文献   

9.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喻指培养人才很不容易。一树百获《管子·权修》: “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  相似文献   

10.
郑闽秋 《中国教师》2014,(14):48-49
<正>《管子·修权》中有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这句话充分说明思想品德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漫长过程。思想品德教育,即以认识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思想道德规范,形成他们对事物的是非、好坏、美丑、善恶的辨别和评价能力,并具体实践于生活之中,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小学思想品德课既是典型的育人课程,又是对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现行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主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  相似文献   

11.
古语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教师便是树人的人。他作为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我们对于国家的贡献,哪里还有比教导青年和教育  相似文献   

12.
据《管子》记载,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管仲的意思是说,希望一年就能有所收获的,那就种粮食;打算十年以后取得更大收获的,那就种树;如果愿意作更长远的打算,要  相似文献   

13.
<正>现代生活节奏很快,"慢"似乎是大家不愿意提及的话题。在课堂上,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也成了课堂教学追求的一个目标。似乎不这样做就体现不了课改的新理念,体现不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结果是在课堂上老师很忙,学生很累,课堂看起来很饱满,结果是老师学生身心俱疲,收效甚微。《管子·权修第三》:"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它告诉我们,教  相似文献   

14.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培养人才是巩固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幼儿阶段是人生的开始,注重幼儿养成教育与幼儿道德教育,幼儿期是儿童是非观念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必须认识到自身职业的重要性,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的宗旨,用心努力完善综合文化素养,形成独特的教学特色,精心呵护每一位幼儿,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相似文献   

15.
《管子》因系托名管仲之作,又非一时一人之笔,给研究者带来了诸多不便。因而目前学术界对于《管子》思想的开掘状况尚不十分理想,对其教育思想,涉及者就甚为罕见。拙作题为“一瞥”,期在引起“抛砖”之效。《管子》对于教育问题的论述,相对于政治经济、军事、哲学诸问题而言,比较简略,而且除了一篇《弟子职》之外,其余都甚为零散。虽然如此,但仍不乏深刻、精辟之处。《仅修》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又说;“凡牧民者,使上无邪行,女无淫事。上无邪行,教也法无淫事,训也。教训成…  相似文献   

16.
何谓名师?     
古人说过: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教师从事的,就是这样一个关系每个人终身的事业。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每一次的点滴进步,都离不开老师像母亲一样的付出和辛劳。而名师之于我们,更是有着非同一般的含义。他们的生活态度、学习态度、做人态度,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正如文中所言:何日我也能成为名师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相似文献   

17.
《战国策·魏策》里面记载着惠子这样一段话:“今夫扬,横树之则生,倒树之则生,折而树之又生。然使十人树杨,一人拔之,则无生杨矣。故以十人之众,树易生之物,然而不胜一人者,何也?树之难而去之易也。”这段话的大意,是以杨柳比喻人才,教导我们既要培植人才,又要爱护人才。这是“四人帮”以及他们“阴魂未散”的余党所绝对不会同意的,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是不要人才,摧残人才!然而人才毕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财富;培养人才,善于使用人才,无疑地是导致国家富强之路。因此,一个真正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拥有一支庞大的人才队伍。靠谁来培养这支队伍呢?回答可能是一致的:靠广大的教师! 《管子·权修》中有句名言:“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意思是说培养人材既是立国的长久之计,也是很不容易办成的事。在“振兴中华”的号召下,教育战线上的“园丁”们正在辛辛苦苦地为了“百年树人”而“风餐露宿”;在党的关怀下,在“十年动乱”之后,我国重又形成了一支极为可观的教师队伍。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弥补质量上的缺陷和数量上的不足。读一读下面这篇文章,应该可以看到不少可以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8.
重庆市树人小学创建于民族危难时刻。1938年,日寇铁蹄疯狂践踏我大好河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为救亡图存、兴我中华,爱国人士杨若愚先生云集有识之士,取《管子》的终生之计,莫如树人之义,创办了树人小学。  相似文献   

19.
《管子·权修》云:终生之计,莫如树人。百年树人,着力于根。人生就像一棵树,有根方可成栋梁。这个根便是教育,而养成教育正是这个根系中最发达也最重要的部分。有道是先做人再做  相似文献   

20.
古人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树谷,树木,有所谓农艺,园艺,是劳动,也是艺术。树人是更辛勤的劳动,更精湛的艺术。近年来,我国初中数学教学经历了教育观念的逐步转变,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教研意识不断深化的阶段。然而笔者在调查、了解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