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粤西地处中国南部边陲,远离中原,由于特殊地理位置的原因,当地目前保留"春分"祭祖习俗。在春日祭祖的时间安排中,有别于其他地区春分到清明期间祭祖的模式,粤西一些地区客家民众民俗显示出较为严格的春分当日祭祖的传统延续,这种习俗现象在其他一些客家地区也有零星分布与流传。本文在对粤西春分祭祖习俗进行田野调查及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认为此俗乃是古代春分高禖崇拜文化在当代的遗存,粤西地区春分祭祖习俗是中国传统祭祖文化的一部分,探析"春分"祭祖习俗具有"礼失而求诸野"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集安因其温暖宜人的气候,素有"小江南"之称。集安又因其悠久醇厚的人参文化,被冠以"野山参之乡"的美誉。采参习俗在这一区域经过口口相传,已经延续千年之久,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文化体系。但随着世事变换,采参习俗现状如何却少有记述。本文在实地考察和历史研究的基础上,对集安采参习俗现状进行系统性整理,以期将集安采参文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3.
邓羽 《兰台世界》2015,(2):63-64
习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历史的见证,既是历史文化,也是档案文化。通过分析"行通济"习俗的起源及现代化转型,阐述了"行通济"的文化内涵及其档案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正>关于婚嫁习俗,我国古代有"六礼"之说,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实际上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婚姻形态多种多样,贯穿于婚姻过程中的礼仪习俗也是花样迭出,繁琐而复杂。吉安传统的婚嫁习俗主要有请媒说亲、定亲、行聘、通期、出嫁、迎亲、合卺、闹房、回门、满月等仪式和程序。  相似文献   

5.
历代以来,贵州省清水江流域地处西南边陲,交通闭塞,世居在这里的苗族、侗族人在漫长的发展过程形中成了独特的婚姻习俗:如"姑舅表婚""扁担婚""入赘婚"等形式以及女子婚后有"不落夫家"等习俗。随着清中央王朝势力的进入,大量汉族人口的入迁以及儒学教育的兴起,清水江流域苗族侗族的婚姻习俗在与中原文化发生碰撞过程中逐渐演变而趋向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6.
过去的土家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直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清代中晚期,曾在长乐县(今五峰)任职的文人墨客们,对土家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向往无比,用大量诗篇对土家人的农事习俗进行了生动的描述.这是我们了解土家习俗最原始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这里生活着侗族、苗族等,其中侗族人数达到100多万,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侗族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习俗。黔东南侗族的婚恋习俗一般是按"初会玩山打基础,架桥结伴建感情,托媒礼聘论婚嫁,择日婚嫁讨八字,新娘上路打新伞,参加婚礼讨布鞋,六年考验才归家"来进行的。  相似文献   

8.
本论文将运用人类学的比较研究方法对高句丽葬礼习俗进行探讨。特别是以文献中出现的高句丽习俗知识为基础,再用高句丽壁画图像加以补充,以此来增进人们对高句丽葬礼习俗的理解。本论文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稀有的高句丽历史记录去发现其固有文化要素,进而通过对葬礼习俗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春节的习俗     
《云南档案》2012,(1):58-58
<正>1.腊月二十三祭灶: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2.腊月二十四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  相似文献   

10.
粤东北兴宁与连平忠信盛行的元宵"吊灯"习俗,以各姓氏在宗祠内举行隆重仪式悬挂竹制纸质的五彩花灯为核心。客家花灯的制作以家庭手工作坊为主,具有特定的季节性和家族内师徒传承的特征。客家宗祠内举行的"吊灯"仪式,以追求热闹和展示宗族实力为目标,间接带动了客家花灯的竞争性消费,促使这项民间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活态传承。地方政府顺应旅游市场开拓的需要,积极推动客家花灯与"吊灯"习俗的申遗工作并获得成功。民营企业抓住客家"吊灯"习俗的地方文化特色,打造主题文化产业园区,推动了客家花灯产品的创意开发。粤东北客家花灯制作工艺的活态传承与自媒体时代"吊灯"习俗的广泛传播,正在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一种新机制。  相似文献   

11.
张帆 《文化遗产》2017,(3):88-98
继福建泉州、莆田、福州、霞浦等地系列摩尼教资料发现后,新近在福建省屏南县又发现民间摩尼教科书和三尊被称为"摩尼光佛灵相尊公"的神像,当地还生成独特的活态摩尼光佛信仰习俗,周边区域也存在相近的信仰禁忌与习俗,这是摩尼教进入民间社会,在地的衍化与变迁.  相似文献   

12.
清代档案中保存了大量的宫廷医疗档案,有"脉案"(皇室成员的诊病记录)、"用药底簿"、"配方档"、"传药档"等。这些珍贵的档案不仅是中医研究的瑰宝,也是了解清代宫廷文化的翔实资料。医案中"人参底簿"的相关记载,反映了清宫生活习俗的一个侧面。一、清宫大量食参的习俗清代宫廷内广泛使用人参来进补,主要有两种方式:噙化和入药。  相似文献   

13.
奚族的文化习俗独具特色,主要反映在奚族的姓氏、衣食住行、婚丧习俗等方面。奚族的姓氏以萧姓为主。奚人有衣皮革,食畜肉,住毡帐,乘车马的生活习惯。奚族保持游牧民族的传统习俗。随着与中原交往的增多,受农耕文化影响,奚族的衣食住行和婚丧习俗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下层女性间一直存在着结拜行为,这在娼妓间体现得尤为明显。通过分析明清以来江南地区的娼妓结拜习俗可以发现,娼妓间结拜而成的"手帕姊妹"是一种女性自发的互助行为,它有助于女性间"姐妹情谊"的形成。而娼妓间特有的习俗——"盒子会"则可以看成是娼妓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自我"展演"。娼妓是拥有能动性的"主体",而非"他者"话语里被欣赏或被玩弄的"商品"。从娼妓主体的视角来解读其结拜习俗,有助于打破娼妓研究中"高雅"与"卑贱"的二元对立视角,也有助于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古代娼妓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从萨满教的角度,探讨其对东北的婚葬习俗、敬老习俗和节日习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马美琴 《兰台世界》2012,(27):81-82
清代潍坊的习俗和礼仪非常繁盛,地域特色极其鲜明,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着意从清明节等部分传统节日和"朝天锅"等几种地方美食入手,对清代潍坊的特色民俗和传统美食进行考证,并探究其深刻的礼仪内涵。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从萨满教的角度,探讨其对东北的婚葬习俗、敬老习俗和节日习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针对维吾尔传统婚姻习俗对新疆发展的影响,剖析了维吾尔传统婚姻习俗的特征,对维吾尔传统婚姻习俗的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新疆地区的婚姻习俗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促进了当地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西安为例,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城市文化的"软实力"与城市形象创新是互为影响、互为制约的密切关系.城市形象创新,期待着城市习俗文化的创新与超越.  相似文献   

20.
哈尼族是没有传统文字的民族,通过神话传说的叙事与仪式的双重构建来显示其独特的民族特质。哈尼族"磕竹筒"仪式出现在哈尼族白宏人的丧葬活动中,解析其"磕竹筒"习俗,探讨哈尼族民族文化认同内涵,反思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