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2005年4月30日的《现代教育报》上刊发了吴锡龙老师的《校长上课理所当然》一文,从校长的自身专业成长、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以及促进办学目标达成三个方面阐释了校长必须上课的理由,我认真学习了之后,联想到现实中情况,也发表一下自己的想法,同时也与吴锡龙老师商榷一下。首先,校长上课并没有提升自己的专业成长。吴锡龙老师说到,校长出身于教师,是老师的老师。一些中小学校长原本都是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由于多年不进课堂,丢了旧功不说,新功又练不上,在教师面前底气不足。确实这应该成为校长上课的理由,但校长真正进入课堂了,又有什么提高的…  相似文献   

3.
随手翻阅《语文教学之友》,看到2003年11期上张广祥老师的一篇文章——《“主题”五题》。文章针对语文教学中过分强调“主题”、拔高“主题”带来的种种弊端,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对语文教学中由于偏狭的“主题”追求导致的阅读主体性的丧失提出了中肯的批评。特别是对《黔之驴》《冬天之美》等文章主题的认识,从文本出发,既深刻又合理,  相似文献   

4.
笔者曾在《“举手”小议》(见《宁夏教育》2003年第1-2期合刊)中,就学生发言“举手好、还是不举手好”的问题做过初步的探讨。近日读了刘瑞清老师《有了答案你就喊》(见《宁夏教育》2004年第3期)一文后,我认为该文中提倡的不举手就抢答的做法值得商榷。在该文中,作者认为“先举手、后发言”的教学要求与课程改革理念相矛盾,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发散性品质的培养,因而让学生们只要想好答案不用举手就抢答,以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张扬个性。“不举手就抢答”的形式是否就有利无弊呢?让我们从A教师类似的教学片段说起。教学片段实录在教学“…  相似文献   

5.
郭家海老师在本刊第五期上撰文说“真理是朴素的”,我们赞同之余还想补充一句:“朴素”的并不都是真理。我们相信郭老师的真诚。他以“朴素”的思考,用“朴素”的语言对“‘非指示性’教学模式课例”作了酣畅的批评。但其中的一些逻辑、观点未免太“朴素”了,我们不敢苟同,觉得有澄清的必要。首先是逻辑。郭老师认为“‘非指示性’教学模式问题之一是彻底否定历史,属‘一把火烧光类’”,接着摆出了“孔子《侍坐章》中体现的教学观念比今天还自由”的证据。郭老师因为看到了我们对“‘非指示性’教学模式”目的的阐述: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6.
吴辛君 《宁夏教育》2004,(7):116-117
笔者曾在《“举手”小议》(见《宁夏教育)2003年第1-2期合刊)中,就学生发言“举手好、还是不举手好”的问题做过初步的探讨。近日读了刘瑞清老师《有了答案你就喊》(见《宁夏教育)2004年第3期)一文后,我认为该文中提倡的不举手就抢答的做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7.
《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2009年第6期刊载了夏云陶老师《如何确认“反复”手法一从一道高考模拟题谈起》一文(以下简称夏文),文中认为某地高考模拟题中“俄乌‘斗气’致欧‘断气’,三方何时‘和气”’一句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对此论断,笔者有不同看法,现提出来请夏老师和各位方家指教。  相似文献   

8.
读完《班主任之友》第10期中周玲老师的《谁扔的纸团》后,笔者心中满是对周老师的敬佩之情。周老师用她的宽容和独特的育人艺术让学生主动认识到错误,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周老师在文章的结尾引用了赞可夫的一句话:“在你叫喊之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老师。”多么警醒的话  相似文献   

9.
2001年以来,科学课随着课改大潮逐渐在全国铺开,许多实验区的老师率先成为科学课的执教者。在各种讨论和交流中,常听到一些实验区的老师发出执教科学课的感慨。略加归拢,不外乎以下几点:1.学生主体地位更加明显了;2.教师教学理念转变了;3.教学时间开放了;4.教学空间开放了;5.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更合理、多元化了;6.对科学课更加充满热情与期待。最近读了《科学课》2004年第1期孙金华老师的《我教科学课》一文,笔者想借孙老师的文章谈一点自己的感受。一、自然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很明显孙老师说得不错:“科学课的学习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  相似文献   

10.
“发现法”,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的教学方法,老师们已探索、尝试了多年。它的特点在于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去研究问题,探索事物的规律,进而依据规律发现和解决新问题。教师在其中的主导作用,在于对学生准确、适当地点拨,使学生的探索更有效地指向实质,而不是设计好一个个死套套让学生去钻,钻通了便达到了目的。然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却往往走不出这个误区。试举例说明。奈曼旗实验小学苏桂梅老师的《急于“收网”阻碍探索》(见《内蒙古教育》2002.5)一文,评析了一个“能被3整除的…  相似文献   

11.
在以上教学片段中,陈大伟老师让学生再读课文,提出不明白的问题来。当一学生提出“为什么刘备不让童子叫醒诸葛亮呢?假如诸葛亮一直在那里睡的话刘备会不会失去耐心,就走了呢”这一问题时,教师以“诸葛亮睡着了吗”进行了替代。笔者认为,教师的这一问是不该问的。  相似文献   

12.
看了《人民教育》1998年第6期上于漪老师撰写的《“标准化试题”把语文教学引入了“死胡同”》一文,我也觉得对“标准化试题”有话要说。今趁《人民教育》对语文教育展开讨论的机会,将某些想法写出来,以就教于于漪老师,就教于专家和同行们。从于老师的文章看,似...  相似文献   

13.
14.
<正>看了《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年第7期(上旬)汪传玖老师《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吗?》一文,对2014年高考安徽文综政治第10题关于"喜旱莲子草(革命草)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的答案是否体现普遍联系的观点,提出了质疑。本文就"普遍联系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以及"喜旱莲子草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的答案是否存在科学性的问题,与汪老师商榷。首先,喜旱莲子草与我国生态环境的关系符合联系的基本特征。喜旱莲子草的引入和蔓延,造成本土植物种类及以这些植物为食的鱼类迅速减少、水体严重污染、蚊虫大量滋生等诸多问题,这表明喜旱莲子草的引入对  相似文献   

15.
<正>胡明明老师在《关于"实践的含义"的思考》[《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旬),2016年第12期,以下简称"胡文"]一文中指出:"实践概念的定义与实践类型的划分之间是存在矛盾的。"并从两个方面对所谓矛盾之处进行了揭示。一是"实践强调的是改造客观世界,而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是认识世界而非直接改造世界"。二  相似文献   

16.
拜读了贵刊2008年第8期中王老师的一篇文章——《"重"字怎么读》,对于文中"花重锦官城"的"重"(zhòng)应该读"chóng"的观点,想与王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17.
教师教学用书中,对《曹刿论战》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一直是这样翻译的:(曹刿)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登上车前的横木瞭望齐军。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第四册《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作者用“半旧”一词描写了贾政王夫人的内室陈设——“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钟鸣鼎食的荣府使用了“半旧”的什...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语文教学》上看到了胡老师的《是"比喻"还是"对比"》这篇文章,我有不同看法。"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诗,我认为是比喻而非对比。比喻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正如  相似文献   

20.
陈世荣老师在《中小学管理》2001年第9期上发表了《小学教师不宜搞教科研》。陈世荣老师认为,“对于既有的先进科研成果还没有简便地‘拿来’为我所用,为什么一定要亲自‘赤膊上阵’去‘科研’一番呢?”对此,我有以下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