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刘大櫆的“神气”说由“神气”、“音节”、“字句”以及它们之间相互的关系构成,对于其中“神气”有很多的解释。究其原因,是因为“神气”本身是从古自今广泛使用的文论、画论、书论中的核心概念,所以后人的阐释多少受到“神气”在其它理论体系中的涵义的影响。本文从刘大搬的理论本身入手,从刘大櫆理论之中去阐释“神气”的内涵,以求将刘大櫆眼中的“神气”涵义以阐释的角度分析出来。  相似文献   

2.
刘大櫆的“神气”说由“神气”、“音节”、“字句”以及它们之间相互的关系构成,对于其中“神气”有很多的解释。究其原因,是因为“神气”本身是从古自今广泛使用的文论、画论、书论中的核心概念,所以后人的阐释多少受到“神气”在其它理论体系中的涵义的影响。本文从刘大搬的理论本身人手,从刘大樾理论之中去阐释“神气”的内涵,以求将刘大櫆眼中的“神气”涵义以阐释的角度分析出来。  相似文献   

3.
刘大櫆的“神气”说由“神气”、“音节”、“字句”以及它们之间相互的关系构成,对于其中的“神气”有很多的解释。前人对刘大椐“神气”的研究,按照研究角度分为三类:从创作主体角度,从文章客体角度和主客体舍一的角度。而我们还是倡导从刘大櫆理论之中去阐释“神气”的内涵,以求达到将刘大櫆眼中的“神气”涵义的阐释的角度分析出来。  相似文献   

4.
姚鼐在《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中引程晋芳、周永年语云:“维盛清治迈前古千百,独士能为古文者未广。昔有方侍郎,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他巧妙地借程、周这一戏语,赞颂刘大櫆,同时有意识地树起桐城派的大旗。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文名卓著,其间又确有传法关系,故姚鼐如此将大旗一树,许多士人便汇集旗下,有意识地学习方、刘、姚的古  相似文献   

5.
刘大櫆的“神气”“音节”“字句”说,继方苞之后开辟了从纯粹形式上谈论散文写作的天地,但是我们对于“字句”和“音节”的研究还很少。通过从“字句”本身理论的分析和“音节”理论内涵的分析,找出“字句”生成“音节”的内在机制,从而以现代人的视域阐释刘大櫆的“字句者,音节之矩”。  相似文献   

6.
晚年刘大櫆为生活所迫,跋涉徽州。在徽州期间与徽州文人孙维龙、程瑶田、方矩、汪梧凤、吴定、金榜、郑牧、汪肇龙等交游,相互探讨写诗、作文,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或师徒情谊。文章通过刘大櫆在徽州的经历,进一步阐释刘大櫆的古文观,从而阐明刘大櫆古文观在徽州地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方苞对刘大櫆的影响最大,无论是在仕途道路还是学术道路.其中方苞的"义法"说对刘大櫆的"神气、音节、字句"说影响最大,从某种程度上说刘大櫆的"神气"说就是在对方苞"义法"说中"法"的深度阐释,也是刘大櫆从形式上研究"行文"的理论机制的起点.  相似文献   

8.
清代刘大櫆的《论文偶记》是近几百年散文理论宝库中一篇重要的论著。在这篇论著中,刘大櫆提出“以势壮美”,提出了“神气、音节、字句”等一套散文写作理论,把文学艺术反映生活,使生活中的自然美转化为艺术美的途径落到实处,并从文章学的气势、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桐城文论。  相似文献   

9.
"雅洁"是桐城古文家对散文语言的整体要求,它肇始于方苞,发展于刘大櫆。刘大櫆在其理论著作《论文偶记》中提出文章"十二贵",就散文语言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较为具体的作文准则,并且在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中,很自觉地体现了"文贵简"、"文贵高"、"文贵华"、"文贵远"等文论观点。该文拟把刘大櫆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探寻散文语言的"雅洁"特征。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散文史上,“桐城派”几乎无人不晓,“桐城三祖”——方苞、刘大櫆、姚鼐,尽人皆知。“三祖”中,刘大櫆才肆气雄、诗文并盛,且上承归、方,下启姚鼐,渍渐“阳湖”,故而清代的古文家很推许他,说“昔有方侍郎(苞),今有刘先生”,并因之而“天下文章,其出桐城”(周永年、程书昌语)。 刘大櫆身为“桐城派”的开派宗师,名垂当时,生徒学子麇集门下,“守其微言绪论以道学,肖其波澜意度以为文及诗者,不可胜纪”(方东树《刘悌堂诗集序》)。但他却始终无法摆脱命运之神对他的播弄:科场连连不登,贡生以终;或许这又是命运之神对他的恩宠:时乖命蹇遭遇坎坷,才造就了一个旷世之才而使他在文学上独享千古之荣。  相似文献   

11.
方苞的“义法”说与刘大櫆的“神气”说不是继承和补充的关系,而是存在着对文章本质认识的根本对立,是古代文论中“文”与“道”关系论争的延续和具体化,“义法”说的实质是文章工具论,“神气”说则是文章审美论。  相似文献   

12.
刘大櫆的"神气说"主要由"神气"、 "音节"、"字句"构成,三者的关系是从"粗"到"细"的关系,刘大櫆讲究从具体的写作"操作性"提升到一种审美性.在谈到三者关系时,他也是按照古代文论感悟式的语言论述三者的关系,本文试着寻找出刘大櫆在论述"神气"和"音节"的关系时,未能明确谈到的理论过渡桥梁--"势".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文化史志界多认为王宽吾、全祖望曾任敬敷书院山长,其实有误,皆因民国《怀宁县志》“其山长由巡抚聘定如刘大櫆王宽吾祖望姚鼐皆卓然经师之选也”一句标点不当所致,这句话从道光《怀宁县志》删削而来,从中可知曾任山长的是刘大櫆、王西园宽、吾渔璜祖望、姚鼐等。王宽熟习先秦诸子、六朝史籍与杜诗,诗歌善于用典,推尊杜甫,大约于1785—1790年之间掌教敬敷书院;吾祖望自幼业儒,尊董仲舒,了解古代中医五行与道教金丹理论,诗作多拟古,于1791—1798年间任敬敷书院山长。从刘大櫆至黄钺,书院五任山长均以文学艺术胜,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选聘敬敷书院山长并非纯粹的经学标准。  相似文献   

14.
7.桐城派:清中叶的散文流派,提倡“义理、考据、词章”并重,语言简洁平淡。因成员是安徽桐城人而得名,代表人物有方苞、姚鼐和刘大櫆,代表作有《狱中杂记》(方苞)和《登泰山记》(姚鼐)。  相似文献   

15.
姚范是桐城派形成期的重要人物。他不仅是桐城派立派者姚鼐的伯父与业师,还与方苞、刘大櫆颇有关联。他洞察前辈方苞为学之不足,讥议其"义法"说之陋弊;与挚友刘大櫆志同道合,情深意切,亲近其"神气、音节、字句"说;精心栽培胞侄姚鼐,倾力传授其学术、辞章。而他自身对唐宋诗家的称誉以及创作实践中兼融唐宋,也奠定了桐城诗派的家法内涵。姚范是桐城派形成期的重要肇基者之一,在此派谱系中至少可与刘大櫆相比肩。  相似文献   

16.
刘大櫆是清代桐城派三祖之一,他散文的成就,在于继承了方苞“义法”说,提出并实践了“神气”“音节”的理论,对后代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即结合他的作品和创作过程阐释这种理论的特点及它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7.
<正> 桐城派是清代最正宗的散文流派。姚鼐为“三祖”之一,因他与方苞、刘大櫆同为安徽桐城人。“乾隆之末,桐城姚姬传先生鼐,善为古文辞,慕效其乡先辈方望溪传郎之所为,而受法于刘君大櫆及其世父编修君范,三子既通儒硕望,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曾国藩《欧阳生文集序》)。但是姚鼐晚出,故被视为“三祖”中之集大成者。正如王先谦所言:“自桐城方望溪氏以古文专家之学主张后进,海峰承  相似文献   

18.
写晋祠的作品,中学语文课本上有《晋祠》、《难老泉》。两篇文章题材略有不同,体裁更是有别,但都各尽其妙。这里向同学们介绍请代刘大櫆的游记散文《游晋祠记》。刘大櫆(1698—1779),和方苞、姚鼐,戴名世同是清末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创始人。他为文以才气著称,强调神气、音节、字句的统一,重视散文的艺术表现。《游晋祠记》是他的著名游记之一。文章第一段,先点明地理位置,周叔虞祠在“太原之西南八里许”。然后以祠为支点,用“西”、“东”、“南”几个方位词统领,简洁地交代了晋祠的概况。接下来,详细地描  相似文献   

19.
刘大櫆说:“不得其神而徒得其法,则死法而已。要在自家于读时微会之。”(《论文偶记》)“神”即主旨,读书时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不能只关注形式和方法。我们可从“课题…‘关键词”“重点句”等人手,教会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提高概括能力。  相似文献   

20.
<正>清代古文家刘大櫆说:“文必虚字备而后神态出。”当代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说:“实词是古诗文的骨骼,虚词是古诗文的血脉。”可见,虚词是古诗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修饰语言、划分结构、表情达意等方面不可或缺。古诗文的鲜活与有致离不开虚词,品读古诗文也不可简单忽略虚词。在教学评一致的背景和理念下,文言虚词的考题是如何演变的?其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对中学的文言文教学又有怎样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