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毛泽东《讲语》的读者观与西方接受美学比较:背景比较,理论比较.背景比较,《讲话》的读者观继承了中国古代文论的优秀传统,接受美学则是对西方文论传统中缺少的东西的一种补充.在现实方面,《讲话》的读者观完全适应了现实的要求,为文艺工作者指明了为群众服务和如何为群众服务的方向,使之后的文艺进入了一个丰收时期.接受美学,也是西方文艺现实的要求,但无力解决实质是现代作家与社会隔离的矛盾,理论比较,接受美学选择和建立的基础,表现了倡导者的识见,但范围比较狭窄.理论本身缺乏辩证的逻辑力量.《讲话》的读者观建立的基础比接受美学深广,闪熠着辩证的光彩.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西方文论史上,接受美学占有重要的位置。如果说三十年代以前的西方文化是以表现主义、心理分析派为代表的作者研究,四、五十年代前后的西方文论是以新批评、结构主义为代表的作品研究,那么最近二、三十年的读者研究无疑是以接受美学为代表的。全面评述接受美学的优长劣短,非本文之目的。这里,我们仅是借用接受美学的若干理论观点作参照,对中国古代诗论家王夫之的诗歌鉴赏理论作些思考和研究,或可对开拓王夫之研究的新途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阐释与接受是从西方引进的或重文本或重读者的现代阐释学和读者接受理论.但回观中国人自己的文论成果,我们会发现,这些舶来的洋理论其实早就被我们的古人不同程度地言说过了.这说明中西方文论具有相通性,论者应从容面对和借鉴西方的文学理论,不必"言必称希腊".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传通活动。传统的翻译因受传统美学文论的影响,注重原作与译作的等同,忽略了读者的积极参与。接受美学是以读者为研完中心,通过考察文学接受和产生效果的过程来揭示文学的本质和特征的美学理论。将它运用到翻译中,不仅可以弥补传统翻译的不足,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翻译质量,完成美的接受与传递。  相似文献   

5.
西方现象学文论作为20世纪文学理论的重要流派,对文学理论、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波兰哲学家、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伽登将现象学的研究方法运用于美学研究,成为现象学美学的重要代表。本文拟从英伽登的现象学文论在中国的接受情况入手,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每十年为一个阶段浅谈其接受过程中产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产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接受美学,是作为对当代西方作者中心论批评和文本中心论批评的反判而出现的。充分重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文学史就是文学的读者接受史、效果史,并进而将接受美学发展为文本--读者相互交流与对话的新理论。把“意义未定与空白”作为作品好坏与否的一个标准,强调读者及其阅读,实现了西方文论第二次大转向。  相似文献   

7.
本文回顾了接受美学在中国的译介、传播与研究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各阶段的不同特征,并从接受美学的单向引进到双向交流的互证互补的较为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总结归纳了接受美学“在中国”开始走向“中国化”的前提、特征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娅 接受美学是60年代末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学理论学科,又称接受理论。接受美学把读者与作品的关系作为研究的主体,探讨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反应和接受,以及阅读过程对创作过程的积极干预,并研究对作品产生不同理解的社会的、历史的、个人的原因。接受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9.
我们知道,接受美学作为尧斯和伊塞尔首创的一种新兴的文学理论,它突破了欧洲传统的以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模式,把读者及其审美活动引进文学研究,注重揭示读者在接受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以及能动的、创造性的机制,表现出鲜明的主体性倾向。接受美学的主体性倾向首先表现在其成因上。一种理论形成的原因,表明了它所要担负的任务和追求的目标,往往体现出一定的倾向。众所周知,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对19世纪  相似文献   

10.
“品味”的审美心理过程及特征邓新华关键词古代文论;品味;审美心理;过程;特征西方现代接受美学在研究读者艺术接受活动时,曾概括出多种接受模式,如水平接受、垂直接受、个体接受、群体接受等等。中国古典美学对接受方式的探讨尽管还没有达到象西方接受美学那样严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