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苏轼主气     
学者们从"气"的角度谈论过苏轼本人及其艺术思想,但是对气与苏轼融合成一种特有文化现象的原因却总是闪烁其辞,隔靴搔痒,不能让人很是信服。苏轼与气的复杂融合状态,实际上由以下四个方面构成:气对艺术生命的概括,尚气的文化背景,苏轼主气的襟抱性情以及气与苏轼美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历来提起苏轼的超然文化,通常认为指的是苏轼的那种游于物外、不问世事的道家出世思想.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真正的超然思想应该是儒家入世思想与道家出世思想的有机结合,而这对苏轼本人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2000年,在法国召开了一个有72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参与的评选世界千年伟人的大会,大会评出了12个世界千年伟人,苏轼榜上有名。法国《世界报》是这样评论的:"把苏轼置于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大背景下审视。生活在中国北宋时期的苏轼力图将佛家的出世、道家的养生和儒家的入世调和起来,从儒道释三者的会通合流中寻求精神自由,诗文书画仅仅是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这是进入21世纪的西方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评价。苏轼是真正的传统文化的践行者,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滋养  相似文献   

4.
黄州时期是苏轼文化艺术创作思想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其个人思想观超越传统的形成时期,在这个时期,苏轼以诗文和书画创作为表征,在超然旷达中进行了思想观的探索,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全文首先分析了苏轼黄州初期的境遇,随后从两个方面说明了黄州时期苏轼的文化创作特点,以及思想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艾小芳 《海外英语》2011,(6):228-230,238
英国哈代与中国苏轼以同样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两人的悼亡诗各有千秋。哈代的悼亡诗着重的是思,或幻想、或反思;苏轼的悼亡词着重的是一种感伤的思念,对日常生活的追忆。比较哈代的几首"爱玛组诗"与苏轼的《江城子》,可以认识到造成两人悼亡诗差异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6.
苏轼提出的空静境界理论是佛教禅宗思想在其文论思想中投影;他所提倡的"随物赋形"说以及其人生观和审美观,妙悟说都深受禅宗思想影响。总之,苏轼文论思想与佛教禅宗思想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7.
苏轼事佛而不盲从,学佛依然醒觉。对于佛禅,他以知其意、求心安为指归。他受大乘空宗中观派思维方法影响,深得佛教空、静思想三昧,并借以构筑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虽历尽劫波,却最终实现了自我精神救赎。  相似文献   

8.
密州东坡文化源起于苏轼知密州,是苏轼与诸多北宋文人共同创造了密州东坡文化。由于苏轼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及后人的不断传承,密州东坡文化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由一个历史人物的个人行迹变成了一种集体记忆。在历经九百余载的发展过程中,密州东坡文化的传播途径和象征符号曾发生了诸多变化,而文化的本体则相对固定。密州东坡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其核心是超然思想。  相似文献   

9.
魏晋玄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想,自晋以后,一直以弱化的潜流形式存在于历代士人的精神结构之中,苏轼身上更有着强烈的"玄"的味道。其画论的主体精神,像"诗画一律""常形""常理"观以及"空故纳万物"等思想,都与玄学思想有相通之处。而追根溯源,苏轼画论形成的原因与其"性好老庄"、超然旷达的人格修养分不开,又与北宋文化背景下苏轼自身独特的经历分不开。  相似文献   

10.
崇尚自由是陶渊明和苏轼的共同特点之一,从文学方面来说,陶诗和苏词颇有相似之处。然而,苏轼的绘画思想中表达出的对自由的理解和追求方式,与陶渊明有着明显的不同。词发展到宋朝成为一种可以抒发豪情壮志的文体,绘画则是文人心理情绪的浮现,更能体现出作者最真实的心理感受。苏轼绘画思想中的自由倾向更接近他的真实想法,本文从苏轼的绘画思想入手,从四个方面讨论苏轼与陶渊明对自由的不同诠释和追求,进而在对比中分析陶渊明和苏轼对自由不同的追求方式,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由思想的蕴含。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