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7 毫秒
1.
庄斌 《绥化学院学报》2006,26(5):103-105
一、清末的民众运动清末的这种民众运动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了抵制列强侵略要求而兴起的群众运动,另一类是为收回已丧失利权或维护本国利权而兴起的运动。无论是哪一类运动,都与外务部所办事务直接相关,并迫使外务部做出回应。前一类运动是直接反对列强的侵略要求,除了表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介绍清末湖北绅士在近代文化教育体制兴起的同时,适应时代的发展,创办各类新式学堂,推动了湖北近代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3.
我国近代职业教育制度的萌芽和发展经历了清末和民国两个时期。清末由于受到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出现了实业教育的萌芽,并不断发展壮大;民国时期是在清末实业教育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按照学制的发展变化可以分为:实业教育改革阶段(1912~1921年);职业教育兴起阶段(1922~1926年);职业教育发展阶段(1927~1949年)。  相似文献   

4.
清末民初出版发行机构的繁荣促成了书业目录的产生,书业目录在编纂形式、书目类型、内容结构、图书分类等方面都体现了清末民初出版业紧跟市场变化、关注读者需求的特点。由此,清末民初书业目录为研究近代社会和近代文化提供了新视角和新史料。  相似文献   

5.
近代警政的创建,作为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既适应了中国社会内部变革的要求,又符合了西方先进政治文明的导向。芜湖作为一个在安徽创办巡警最早的通商口岸城市,其近代警政的创建和发展,正是适应了城市开埠后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迁。对此加以研究,有助于我们丰富和深化对清末警政的认识。作为清末安徽权威的政治百科全书,《皖政辑要》详实地记录芜湖警政建设的历史进程,为我们对此的研究提供了绝佳的史料。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的外语教育产生于教会学校,特别是中学,到清末民初已成为其主要特征之一,本考察了民国时期教会中学英语科教学不断发展的基本史实及其师资,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状况,试图探讨出教会中学英语教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对教会中学自身的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清末绅士在近代文化教育体制兴起的同时.适应时代的发展.以各种方式进入新式教育领域,如进入新式学堂接受进一步教育,创办新式学堂和各种报刊.有每件的绅士甚至还跨出国门.留学海外.寻求新知。清末绅士的这一系列活动呈现出他们向近代知识分子转化的过程.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和近代社会的变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19世纪,西方国家在不断竞争和妥协的实践中冲破了教皇外交的束缚,确立了以条约外交为代表的近代外交体系。伴随着中外接触的渐趋频繁,清代传统的藩属体制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逐渐瓦解,中国开始了从传统外交向近代外交的艰难转型。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到南北洋通商大臣,从使领制度到外务部,在制度变迁的同时国人对近代外交的制度、规则和理念持续而理性地思考着。  相似文献   

9.
苏州商团是近代中国商人的独特军事武装力量,其枪弹从无到有并不断扩充,一方面得益于清末民初地方官府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是商团自身积极努力和商人踊跃捐助的结果。作为一种准军事组织,其机构与  相似文献   

10.
在清末新政中,外务部的设立首开新政之先河,它取代总理衙门成为清末主管外交的行政机构,进一步满足了帝国主义掌控中国、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的需要;但更重要的是它架起了一座中国传统外交向现代外交过渡的桥梁.本文拟从清末新政中外交部设立的背景、组织结构、设立后产生的影响以及留给世人的启示四个方面试对之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11.
清末新政时期国人自办的近代女子师范教育孕育而生,作为新生事物的清末民初女师教育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和规模.同时,它打破了传统的"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等级思想,促进了近代中国女性的觉醒,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对现代女子教育及女子师范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清末新闻法规的产生及具体内容 ,探讨了清末新闻法规与近代报案、近代报业的关系问题 ,认为清末新闻法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近代中国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辛丑条约》最后一条:“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前。”对此学生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要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这有何实质性的变化吗?这个问题涉及我国近代外交机构的演变,下面作一简单介绍。 一、鸦片战争前的外交机构 清朝立国之初,中央负责外交事务的机构是礼部和理藩院。礼部负责管理对外礼仪贡举以及学校科举等内部事务;理藩院为清朝首创,主管蒙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的地区事务,也参与对俄国的外交工作。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科学教育是适应鸦片战争后御侮图强的政治需要和传统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的经济需要而产生的。科学教育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重要内容 ,科学教育的产生有力促进了近代社会的变革。清末政治经济是制约近代科学教育发展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15.
清末,为维护封建统治,广西地方当局遵照清廷的命令,创办了近代警政.广西的警政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近代警政毕竟是资本主义城市文明的产物.中国的封建社会环境难以适应它的成长,广西近代警政在发展过程中受到重重阻碍.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清末新闻法规的产生及具体内容,探讨了清末新闻法规与近代报案、近代报业的关系问题,认为清末新闻法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近代中国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清末政治体制改革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是我国政治制度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历史时期。清末的官制改革是政治制度变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尽管清末的官制改革参照甚至照搬了日本和西方国家的模式,但它毕竟是一场政治体制的近代化运动,它的许多改革成果都被近现代吸收乃至继承和发展。因此,清末的官制改革是自有其积极作用和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1909年9月,清廷考选出第一批庚子赔款留美学生47人。此次考选活动以外务部为主管部门,且在1908年底便已开始筹划。后国内政局变化,学部不断地积极介入选派活动,清廷更作出外务部、学部"共管"的决定。此后部门间分歧,对整个派遣活动产生影响。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部门主事者的教育理念引发争端,导致庚款留美细则的难产。最终,外务部与学部不得不以"均分"的方式解决矛盾。考生按年龄分两格录取的机制也由此而来。游美学务处的成立则标志着留学事务制度化进程的开始。  相似文献   

19.
清末书院改制与学堂兴起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院改制及学堂的兴起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社会变革是书院改制,学堂兴起的根本动因;清末书院自身积弊太深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其改制的内在依据。书院改制的两次高潮是19世纪末的戊戌书院改制和20世纪初的新政书院改制。书院改制对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颇多借鉴。  相似文献   

20.
近代报刊出现后,在某些方面具有近代报刊特点的清末京报仍按自身原有模式发展、兴盛,并没有在新思潮的熏陶下走上近代报刊之路。本文拟在梳理京报发展概况的基础上,从京报本身特点、清廷的舆论控制和京报入的素养及办报目的三个方面探讨京报没有走上近代报刊之路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