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英语中,“reporter”这个词,可以是指“记者”,也可以意谓“报告员”。两种不同的社会角色,以同一个词为语言裁体,或许就因为这两者的确有某些共同之处吧。在上海的某一次招待会上,一位美国朋友打趣地对杨美蓉说:“你们夫妇俩现在是starreporter了”!杨美蓉会心地笑了,她知道这是一语双关。那意思是:他们夫妇俩在那里(美国)曾是“明星记者”,而在这里(上海)又成了“明星报告员”……  相似文献   

2.
冬日傍晚,华东医院病房里显得格外静寂。床头柜上的花瓶里,一支腊梅静静地绽放着暗香,夕阳把白色的床单染成了飘浮的浅红色。一位身材高大满头白发的老人正俯身向着躺在病床上的瘦弱的老太太,并在她耳边轻轻地说:“我们再一起唱支歌,好吗?”老太太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继而无力地摇了摇头,失神的两眼却定定地望着自己的老伴。老人会意地说:“那么,我来唱吧。”  相似文献   

3.
记者,记者,就是要把所见所闻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记录下来,发表出去。“记”当然是起码的技能。记嘛,似乎会写字,把事情随手记下来就是了,没有什么大讲究头。可是,同一些老记者交谈,怎么记,其实还是大有学问的,这里面既包含着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也包含着对所要报道事实认真严肃的态度,以及刻苦勤奋的精神,而这一切,并不仅仅是认识几个字和能快速记下来,就能容纳得了的。有这样一件事。那还是在七十年代初期,湖南省军区部队里出现了一个学毛著和学文化的先进战士,名叫龙老化。他是苗族人,不但不会写汉字,连普通话…  相似文献   

4.
以文出名的人常有被人认错的尴尬,吴锦才也未能幸免。 1993年的一天,办公室来了一个女学生,进门说找吴锦才。吴锦才说:“我就是。”女孩愣了一下,不好意思地说:“我和同学们很喜欢你的书,写得特别有深度,所以,我……以为…作者是个…老者。”屋里的人都笑了。对吴锦才来说,这已是司空见惯了。还是刚来新华社的那几年,或许是望文生义,以为有此名者定是读私  相似文献   

5.
最近读了《青年记者》 2012年1月上刊登的《关于稿酬标准的调查》,颇有感触.我是个已届耄耋之年的农村土记者,这里想说几句关于“稿酬”和“记德”的浅识. 关于稿酬问题,自古至今,均有之.因为劳动分为两类,一类是体力劳动,一类是脑力劳动.后者并不比前者轻松舒适,论贡献也有过之而无不及.作者撰写一篇有分量的稿子,不知要付出多少心血和汗水.  相似文献   

6.
初见姜敏,正是春天。短短的头发在她时而缓和,时而激烈的言语中飘动,那张“忧思型”的瘦小脸庞也渐渐红泛起来。听人说,身高1.65米的她体重才45公斤多一点,可平均每年采写的科技稿件竟达100多篇。轰动全国的《“星期日工程师”之死引起的风波》;令人叫绝的《三个神奇的“中国人”》;贴近生活的《科学技术与你、我、他》……这一篇篇为“第一生产力”摇旗  相似文献   

7.
8.
“贾雪峰被捕了!”一个消息在边陲伊犁传开了,人们奔走相告。“贾雪峰这条地头蛇,无恶不作,这种人不抓,党风难扭,民愤难平!”“如果不是‘周包公’,这条毒蛇准会滑脱啦!”嫉恶如仇人们说到的这位“包公”,就是伊犁日报记者周志卓。一个记者,为什么被人尊称为“包公”呢?他与贾雪峰被捕有何关系? 那是1983年秋,周志卓在特克斯草原采  相似文献   

9.
“贾雪峰被捕了!”一个消息在边陲伊犁传开了,人们奔走相告。“贾雪峰这条地头蛇,无恶不作,这种人不抓,党风难扭,民愤难平!”“如果不是‘周包公’,这条毒蛇准会滑脱啦!”  相似文献   

10.
今年初,一位省级党委宣传部门的负责同志,对记者不记的现象提出了批评。他说:记者本来就是记录新闻的,如果记者不记,还当什么记者?这位负责同志指出,有的记者采访,一来就要现成的书面材料。特别是开会,发言者还未讲话,记者拿着讲稿已走了,不听也不记。结果发言...  相似文献   

11.
两眼被封闭起来,躺倒在病床上后,他才懊悔当初不该没听医生的忠告,以致眼下面临着失明的危险! 病房里静悄悄的。叶世涛遵照医生嘱咐,仰卧在病床上,头部不让转动,连翻身也不行。这时正值盛夏,病房里气温达摄氏35度,闷热又烦燥,日日夜夜躺在床上动弹不得,该有多难受!然而,叶世涛忧虑的倒不是眼前的煎熬。他想到,万一失明怎么办?天下哪有盲人当新闻记者的?写了30多年稿子并没有写完,还有许多东西要写呢! 常年伏案写作,用眼过度,造成右眼的视网膜剥  相似文献   

12.
13.
有道是:“四十七八,干了白搭。”他今年已经四十有九,虽说还是个普通记者,但仍在埋头苦干。报社规定,每人每月编发、采写稿件15篇,可他近3年来平均每月见报稿件都在40篇左右。在这背后留下了多少双脚印,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啊!他,就是被人们赞誉为“二十四小时记者”的《开封日报》记者汤传钧。 1981年初冬,《开封日报》为了加强卫生战线的报道,把从事多年医师工作的汤传钧调到报社,让他负责这方面的采访。他干新闻工作虽然是初来乍到,但是他怀着认真宣传好党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篇记述共产党员、山西电视台记者张根昌模范事迹的长篇通讯,原稿10000多字,我们本想把它压缩得再短一些,却再也压缩不动了。原因是张根昌同志的事迹太生动,太感人了! 张根昌同志的事迹,中央电视台、新闻出版报等新闻媒体已有过报道,并引起强烈反响。全国记协已经作出决定授予张根昌同志“无私奉献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并且号召全国新闻工作者向他学习。可以说,张根昌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名记者,他的“名”不是争来的,而是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和敬业精神换来的,是千千万万新闻受众由衷地赋予的。不是有许多同志希望成才、希望成为名记者吗?读过这篇通讯以后,让我们思考一下:做一个称职的新闻工作者,应该从哪里起步?在什么地方下劲呢?  相似文献   

15.
一个风光明媚的星期天下午,我们来到了北京外国语学院顾问柯鲁克和伊莎白夫妇家里。房间里堆放着许多书报杂志,两架手提打字机敞开着放在桌上。盥洗室的门上贴着“随手关灯”的纸条。三十多年了,这对夫妇孜孜兀兀,诲人不倦,为培养我国外语人才而辛勤地劳动。他们的学生遍及全国各地,活跃在外交、新闻、财贸和教育等各条战线上。凡接触过他们的人,对他们在教育方面的贡献无不交口赞扬。但是他们还有另一方面的贡献,却是较少有人知道的。原来他们不但是卓越的教师,而且还是刻苦和认真的记者和作家呢。多年来,他们不但写短文而且写作了三部介绍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篇著作:《一个中国村落的革命》、《十里店》和《阳邑人民公社》。  相似文献   

16.
张诚 《视听纵横》2005,(4):120-120
记要记,这本来是天经地义不需要议论的事情。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有相当一部份摄像记,在采访中并不认真记笔记,甚至根本不记采访笔记。他们有这样的理由:“我有摄像机呀,这不是比笔记本更加先进的记录工具?”意思是:摄像机可以取代笔记本了。  相似文献   

17.
微笑与文章“有人说你活得比别人累。你觉得呢?”“是吗?”詹国枢左眉微微扬了扬,略带川味儿地反问了这么一句,脸上泛着一种他所特有的微笑,几分憨厚,几分机敏,几分意味深长。他时常会这样微笑,连笑起来都好像是在做文童。他整个儿就是个文章迷。一说起做文章的事来,半点儿也不“内向”了,如同酒仙说起好酒般津津有味:“写作之乐,哎,那简直是一种享受!特别是当你把自己的思想准确地表达出来的时候,真觉得又欣慰又痛快……这种创造劳动,比春种秋收来得快得多,简直就是现种现收。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劳动!”  相似文献   

18.
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杜江批评一些记者不“记”的现象。杜江说,记者本来就是记录新闻事实的。有的记者搞采访一来就要现成的简报或材料,特别是有时开会发言者还没有讲话,记者拿了讲稿就走,不听也不记,结果发言者对讲稿有修改甚至根本没按讲稿讲,这样往往就造成新闻事实的不准确。杜江还  相似文献   

19.
微笑与文章“有人说你活得比别人累。你觉得呢?”“是吗?”詹国枢左眉微微扬了扬,略带川味儿地反问了这么一句,脸上泛着一种他所特有的微笑,几分憨厚,几分机敏,几分意味深长。他时常会这样微笑,连笑起来都好像是在做文  相似文献   

20.
汪群 《新闻实践》2008,(5):50-50
作为同行,我是很为近来重庆市出现的一群"田坎记者"、"巷子记者"感动和骄傲的。这群记者,以"为真善美锦上添花,更要为百姓的困难雪中送炭"为座右铭,不用扬鞭自奋蹄,根植大地吐芳华,写出了一篇篇感人肺腑的新闻作品,讴歌了一大批来自基层的小人物,受到了各方面的赞扬。这些记者用行动守望人间真情和社会道义,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记录者和构建者,他们诠释着新闻工作者无尚荣光的职责,抒写着人生壮丽的赞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