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长期以来,关于明代内阁在政治中枢中的地位问题人们争论得很多。有不少人认为内阁就是宰相,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内阁自始至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宰相地位。通过内阁与西汉的宰相进行比较,我们发现明代的内阁在政治中枢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但它却不是宰相,它与宰相在政治权力上有很多的不同之处,远远不能与宰相相提并论。它仅仅是非制度化、非法律化的议政咨询机构,不具有决策权及行政执行权。阁臣也仅仅是秘书和顾问,是皇帝身边的代言侍臣。  相似文献   

2.
自朱元璋废中书省、罢宰相,到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并逐渐发展成为明代替代宰相制的政治机构.虽然实际上内阁制度与宰相制度有很大不同,但内阁大学士毕竟拥有宰相的相当一部分权力,因此,人们习惯上把内阁阁臣目之为宰相,把“入阁”与“拜相”看作是同义语.内阁地位既如此重要,阁臣的选任就成为明代一项重要的政治行为.  相似文献   

3.
大学士是明代的核心官职。学界对大学士的排名规则以及首辅的确定缺乏深入研究。文章认为明代大学士拥有宰相的核心特征,具有宰相之实。大学士的排名遵从四个规则:排位首看加官;加官同,看殿阁;官职同,看任职先后;同时任命,看列名先后。根据这些规则,总结出了仁宗以后历任首辅名单。明代大学士排名之严格,是前代以及随后的清朝所没有的。明朝的内阁与首辅制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明清“大学士”为什么称“中堂”大学士本为官名。明太祖废丞相,以大学士当顾问,至明中叶遂即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起草沼令,批签奏章,官员虽较低,实握宰相之权。因其办公处在内阁,中书居东西两房,大学士居中,故有“中堂”之称。因当时大学士权力较重,所以明代称...  相似文献   

5.
在新课标的历史教材中,出现了两处关于"内阁"的基本概念。一处是我国明朝时期的"内阁的创立",另一处是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同样都是内阁,二者是否相同呢?一、二者的形成我国明朝时期的内阁是因明初废除了宰相制度而开始的。明朝建立初期,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于是进行了政体改革。1376年,明太祖废除了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  相似文献   

6.
明代经筵制度作为明代文官政治重要衍生物之一,同明代内阁制度、言官制度、诤谏、票拟、封驳等诸多制度与现象一起,构成了明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明代经筵制度的爬梳及对其演变规律的总结概括.进而探索明代经筵制度同帝王、内阁、宦官势力错综复杂的关系,是我们把握明代政治生活特征及其规律的切入点之一,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7.
明代内阁成员之选,关乎社稷。官员拣选入阁的潜显规则相互作用,在明代政治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皇帝个人好恶,宦官染指内阁人选,现任内阁成员以各种利害关系左右新人入阁等一系列潜规则,构成官员入阁的真正深层原因。潜规则下所选任的内阁官员,或欺上瞒下,或甘为宦官奴役,或结为朋党,酿成党争,最终加速了明王朝的衰亡。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古代的翰林院制度始创于唐朝,传至明代,发生了很大变化。明初的翰林院融合了以往学士院、翰林院等制度的内容,在政治上占有重要地位。永乐以后,翰林院的特殊地位则为内阁所取代,演变成为内阁阁员的储养之所,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明代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从制度的角度研究明代的翰林院与内阁,将有助于我们对明代政治状况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正>统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关于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有这样一些描述:“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亲理政务,秦汉以来绵延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终结。废宰相后,皇帝选拔一些文官到宫廷的殿阁值守,是为‘内阁’。内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中外历史纲要(上)》也有这样的叙述:“明太祖为加强皇权,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并且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废除宰相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  相似文献   

10.
票拟是明代内阁的基本职责,也是阁权的主要行使方式。孙承泽说:“内阁之职,同于古相,而所不同者,主票拟而不身出与事。”欲研究内阁,不能不研究票拟。近年来,有关明内阁的文章已属不少,且言必及票拟,却鲜有专文讨论者。本文欲就票拟制度的有关问题加以论列,希望对深入研究明内阁及明代的君主专制制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必修课程历史(Ⅰ)内容标准: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宰相制度的废除: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的设立:内阁制的创立和发展。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及影响。了解在近代化浪潮中清政府进行政治改革的目的、内容和实质。过程与方法: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到这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态的新变化。通过对明清皇权与以往各朝代皇权不同特…  相似文献   

12.
明朝废除宰相制度以后,原本应该是一切权力集中于皇帝,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及文书机构,宦官服侍皇帝及嫔妃的生活起居。然而实际上内阁与宦官利用其特殊条件,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处于了辅政地位,两方势力的发展与抗衡对于明朝政治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明代内阁的政治功能及其转化田澍明代内阁是明代极权政治的产物和标识。它产生于极权政治,却又被极权政治所阉割,使其功能衰竭,事功不显;它服务于极权政治,却又被极权政治所不容,使其无所事事,形同虚设。研究这一奇特的历史现象,有助于认识明代内阁乃至明代封建专...  相似文献   

14.
由明代首创的庶吉士制度,既是优秀青年官员的选拔制度,也是朝廷中高级文官的储育制度,承担着扩大统治基础、优化治理结构、提升管理效能等重大职责,被时人视为“通天之途”的官场捷径。针对入阁庶吉士竞争性选拔、针对性培训、最优化发展的路径探究,再辅以对该群体年龄、地域、身份等因素的量化分析比对,有助于进一步考察庶吉士制度与内阁政治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庶吉士制度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和提供的相关启示、经验。  相似文献   

15.
翰林院发展到明代,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机构,史称"翰林之盛则前代所绝无也".洪武到永乐年间,翰林院制度产生了一系列变化,翰林院的政治地位和作用不断下降和削弱.这些变化与明朝初年皇权的强化和内阁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体现了统治集团统治策略的改变,是明初政局的"晴雨表".  相似文献   

16.
满清入关以后,在中枢机构设置上沿袭了明代的内阁制度,但"沿明制"并非清代阁制度渊源的全部。清代内阁有其自身内部机构的制度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努尔哈赤时期的文馆,由文馆而内三院,再由内三院发展为内阁。或者说,清代内阁是后金政权自身机构的发展与明制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设立内阁,君主权力大为加强,清朝承袭下来。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的一大变革,也是明清史学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可设计如下问题:问题设计1:明朝为何要废除丞相,设置内阁?第一,宰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借胡惟庸案废除丞相制度。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明代皇帝对于朝政制度态度的变化和由此引发的内阁制度的改变的阐述,分析了明代中后期以内侍为代表的监权和以文官为代表的阁权之间明争暗斗、此消彼长、反复循环的过程,以及产生这一现象的深刻原因,揭示了其背后蕴含的明代社会发展的政治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19.
西汉的内朝制度不仅是西汉政治的一大特色,而且对后世许多朝代的政治制度也有过深远的影响。政治制度实际上就是一种政治权力的分配秩序,西汉内朝政治的实质就是分割以宰相为首的政府官僚集团的权力,藉以巩固和加强皇权,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冲突的结果。它具体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皇帝制度和宰相制度之间的关系,进而从一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西汉的内朝制度不仅是西汉政治的一大特色,而且对后世许多朝代的政治制度也有过深远的影响。政治制度实际上就是一种政治权力的分配秩序,西汉内朝政治的实质就是分割以宰相为首的政府官僚集团的权力,藉以巩固和加强皇权,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冲突的结果。它具体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皇帝制度和宰相制度之间的关系,进而从一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