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谈“铺垫”     
铺垫是指在一个人物出场前或者一个事件发生前,预先布置局势,安排一些情节场景作为征兆,制造气氛。铺垫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有三点:一、铺垫能构成伏笔和照应,使作品针线细密,情节发展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例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结尾,当路瓦栽夫人告诉佛来思节夫人,为了还她的项链自己付出了十年艰辛,佛来思节夫人告诉她,那件项链是赝品。这确出乎读者意料,但仔细想来,并不突兀。这之前有几处铺垫:路瓦栽夫人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慷慨应允,珠宝店老板说他只买过装珠宝的盒子,以及归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连盒子也没打开看看的漫…  相似文献   

2.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是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为之写续也是传统的写作训练项目。《项链》主人公玛蒂尔德为赴舞会,从好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处借来挂项链,舞会后却不慎丢失,为了赔偿这挂价值上万法郎的项链,路瓦载夫妇倾尽家资,债台高筑,以美貌为骄傲资本的玛蒂尔德悲苦劳作十载,青春娇颜褪尽。当她还清了债务,偶遇佛来思节夫人时,却得到这样一句回答:“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故事至此戛然而止。有一篇经过精心批改的习作,相当成功。续作如下:佛来思节夫人感动了,抓住她的手,说:“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  相似文献   

3.
《项链》结尾,玛蒂尔德见到了老同学珍妮(佛来思节夫人),了解到那串项链原来是假货,至多值五百法郎。不可否认,作者对她为了一夜风流,葬送了自己及其丈夫的  相似文献   

4.
《项链》这篇短篇小说精品,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解读,读者都会有新的发现。徐胜斌老师的《〈项链〉的人性美》从现实的某一社会现象来审视这篇小说,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此文以小说中玛蒂尔德、路瓦栽、佛来思节夫人的言行为论据,证明诚实守信、勤劳俭朴、  相似文献   

5.
杨大忠 《现代语文》2011,(2):121-122
《项链》是十九世纪中叶法国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经典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结尾尤其精妙:当佛来思节夫人得知玛蒂尔德花巨款买了一挂真钻石项链赔偿自己时,书中说:“佛来思节夫人感动极了,抓住她的双手,说:‘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  相似文献   

6.
<正>【引言】伏笔照应,指的是文章前段为后段埋下线索。伏笔不同于悬念,它的主要作用是对作品情节的发展作事先的铺垫,使后来发生的事不至于让读者感到突然或难以理解,避免"前文没交代,后文冒出来"的现象。比如阅读莫泊桑的《项链》,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作品在描写玛蒂尔德向佛来思节夫人借项链、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都有一种满不在乎的态度。这里就蕴藏着一个暗示——那项链并不是什么值  相似文献   

7.
《项链》写路瓦栽夫人一味追求虚荣,因没有华美的首饰而羞于参加夜会,便向女朋友借来一挂钻石项链,然而乐极生悲,却丢失了项链。为了还清赔偿项链欠下的债券,她过了十年的艰苦生活。谁知末了钻石的主人佛来思节夫人告诉她:“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  相似文献   

8.
“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500法郎……”听到这话的一刹那,玛蒂尔德惊呆了!她至少呆滞了一分钟。当她从佛来思节夫人激动的眼神中得到确认后。她抱着头呜咽起来,命运是如此残酷地捉弄了她,一串项链使她付出了青春……佛来恩节夫人误以为她  相似文献   

9.
《项链》是法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是批判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一直以来,一提到《项链》中的女主人公——马蒂尔德,人们就会想到她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不少人都对她持批评的态度,不否认这种理解,但这种评价不够全面。虽然马蒂尔德追求享乐,但她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作者在评判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对她的同情,并且展现出了她不同的特质。  相似文献   

10.
在教育部长邀请的夜会上,路瓦栽夫人感到分外荣耀的那挂精美的钻石项链,原来是假的。《项链》这种别出心裁的结尾,使人回味无穷。为了参加夜会,路瓦栽夫人想要有一身豪华的打扮。为此,她先是愁,愁的是她的小职员丈夫无法满足她的要求;后是喜,喜的是从佛来思节夫人  相似文献   

11.
薛锁英 《语文天地》2014,(29):58-59
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其结尾不仅脱俗,而且耐人寻味。别出心裁的结尾更能令读者掩卷长思,久久沉醉其中。一、常见的小说结尾类型1.欲哭无泪的小说结尾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法国小说家莫泊桑,其小说《项链》的结尾是这样的:佛来思节夫人听闻玛蒂尔德用十年的时间偿还项链的遭遇,十分惊愕,她告诉玛蒂尔德,她原先借给她的那一挂项链是假的,顶多值五百法郎。玛蒂尔德借来朋友的一挂项链出席了那一  相似文献   

12.
重读《项链》,最让我感动的,是诚信。有人说是玛蒂尔德的虚荣心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但我却说是玛蒂尔德、佛来思节夫人及路瓦栽先生的诚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诚信感动着小说中的人物,也感动着许许多多的读者。  相似文献   

13.
赵秀民 《甘肃教育》2011,(13):60-60
《项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的是教育部小职员路瓦栽的妻子玛蒂尔德爱慕虚荣,追求高贵乃至奢华的生活,但她的家庭背景和她的家境只能让她生活在对上流社会生活的梦幻中。丈夫为了让妻子开心,想方设法弄到了教育部长夫妇家庭晚会的请柬。为了出席这个舞会,玛蒂尔德花大价钱做了一套礼服,并向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借了钻石项链。  相似文献   

14.
《项链》中的人物对话,集中表现为玛蒂尔德与路瓦栽先生的夫妻对话及玛蒂尔德与佛来思节夫人的朋友对话。其中有几处对话颇耐人寻味,笔者试对其作一浅析,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5.
路瓦栽夫人一夜风流,而得到的却是十年辛酸——项链丢失了。别的读者认为这是路瓦栽夫人一生的不幸,但我认为这不应该值得可惜而应该庆幸。项链的丢失,使路瓦栽夫人从虚无幻想回到现实生活中,使她生活得有意义、充实了。她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这不能不说是她的“新生”。[标新立异,令人耳目一新。] 丢失项链,路瓦栽夫妇东借西凑,终于用三万六千法郎这笔巨大的款子买回钻石项链,还给了佛来思节夫人。债台高筑、倾家荡产之后,路瓦栽夫人“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辞退了女仆,迁移了住所,租赁了一个小阁楼住下。假如她没有丢失项链,假如  相似文献   

16.
莫泊桑是十九世纪法国的著名小说家,曾被同时代人誉为“短篇小说之王”。他的短篇小说,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但刻划得最为鲜明深刻的是一系列小市民形象。《项链》是脍灸人口的名篇,女主角路瓦栽夫人是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她只因为“没有陪嫁的资产”,没有“体面人”“认识”她,嫁给了一个小职员。但她却很不甘心贫困,一心向往豪华的社交生活。为了出席一次教育部长邀请的舞会,她不惜花去丈夫的全部积蓄买了一件衣服,又从朋友佛来思节夫人那儿借来了首饰——一串项链。结果,她在晚会上“比所有的女宾都漂亮、高雅、迷人”。她光采照人,出尽了风头,欢乐之余发现丢掉了  相似文献   

17.
小时候初读《项链》,觉得它写得很好,马蒂尔德红颜薄命,实在可怜,让人不由得为之一洒同情之泪,可是听了老师的讲解(当然是参考书上的看法)和看了书上的评析,马蒂尔德在我心中的形象一下子从美丽的云端跌进污浊的泥潭,原来她竟是一个资产阶级形象的体现者,我险些上当,对她的爱惜同情一下子变成了憎恶,她真是罪有应得。在那时,当学生的谁还敢怀疑老师的话?谁还敢不信书上的“真理”?长大后再读《项链》,总觉得对马蒂尔德的批判有失公允,马蒂尔德连遭打击却受此责难,实在有些冤枉,渐渐地别人塞给我的偏见发生了转变。依笔者之见,莫泊桑的初衷根…  相似文献   

18.
《项链》一文在佛来思节夫人说出项链是假的之后,就戛然而止。对于路瓦栽夫人听后的反应以及真项链是否被归还再未提及。这种艺术上的空白正是作者的匠心之所在,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从而,使作品产生一种意犹未尽、回味悠长的阅读效果。而我们的教学,正可利用这种空白,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对作品的结局进行续写。  相似文献   

19.
莫泊桑的《项链》那一笔出人意料而令人叫绝韵精彩结尾无异于在广大读者的面前打上了一个巨大的“!”,同时也可以说是打上了一个不小的“?”。对于后者,可能极少会有人注意到——佛来思节夫人会不会将那笔多给的三万五千五百法郎退还给玛蒂尔德?如果退还了,那我们又将如何看待玛蒂尔德所经历的这样一件事情呢?  相似文献   

20.
寻找     
玛蒂尔德和她丈夫回到家,脱下披在肩膀上的衣服,站在镜子前边,为的是趁这副荣耀的打扮还在身上,再仔细地端详一下自己的美貌。她把自己从头看到脚,再从脚看到头。反反复复看了个遍,仿佛自己是个真正的贵妇人,时时失声大笑。她摸着颈上的项链,一个人在镜子前翩翩起舞,心里高兴到了极点。就这样,她一个人在镜子前疯狂了一夜。第二天,直到路瓦栽催促该还项链了,她才恋恋不合地把它还给了佛来思节夫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