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生命概念存在科学主义、生物还原论和本质主义等缺陷,生命应是具有广泛性、层级性的家族类似概念.河流的文化生命是它的自然生命的升华,是"在人与河流相互交往、理解、诠释的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河流对于流域地区文化和历史的内在性和本质性的塑造和影响".河流的文化生命诞生于审美,是人类精神自由的表现;它是一个具有实在性的知识概念,它的认识方式是文化理性;它对建立河流伦理学的意义在于把道德共同体扩展到整个自然界,肯定自然的价值和权利,丰富补充"实践"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谈谈“河流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提出“河流健康”理念已有十多年,并开展了许多恢复河流健康的实践。由于河流健康反映的是人类对河流功能发挥的认可程度,因此,健康河流原则上应同时拥有理想的社会功能和自然功能。然而,在经济社会高度发展情况下,期望河流各方面功能均达到理想状态几乎不可能,因此河流健康的量化指标只能是一个妥协的目标,它既要考虑维持河流自然功能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河流伦理是一种前瞻性的、面向生态文明的伦理.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河流伦理来调节经济活动."河流伦理"对于我们人类是一种责任伦理,即在实现社会经济活动目标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对河流健康所担负的责任和义务.建构河流伦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社会与河流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河流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人类的生活与生产都或多或少受到周围河流的影响。在地理学科中,河流是地理比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历年高考中,都会出现与河流有关的试题,其中很大一部分涉及到河流流向的判读。河流的流向是由地势的高低决定的,河流总是从高处流往低处;但关于河流流向的考查一般不给出地势特点,需要从图表中的显性信息提取出隐含信息,从其他方面确定河流流向。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河流流向的判定方法方面做了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5.
月神是古代两河流域自然神灵中的重要成员,月神崇拜是古代两河流域宗教历史中持久显著的文化现象;月神的神性、家谱、神庙、节日、祭礼、象征、神话和赞美诗等构成月神崇拜的完整系统,生动反映了两河流域古代自然崇拜发展充分和成熟的文化特征。古代两河流域月神崇拜的历史考察对揭示人类早期宗教自然崇拜的发展过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西方文化所传播的"人类中心论"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并且长期以来得到了人们高度的认同与重视,成为教育的重要哲学基础.这种理论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片面强调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改造和征服,强调人类的主人地位.  相似文献   

7.
基于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建立包括河流自然结构、生态系统、社会服务等3个方面12个指标的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指标评价体系.以梅江河主干流为例,通过应用评价方法和数学模型,对梅江河多个河段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梅江河总体健康指数为0.611,处于"基本健康"等级状态,但其社会服务指数较低,为0.521,主要由于河道水质和通航情况不良.  相似文献   

8.
正如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一样,生态平衡、生态和谐已是一个取得全球化共识的当代人类主题.它所针对的主要是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强调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和两者的统一性,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和谐"教育理念正是这一概念在教育上的移植,它强调的仍然是平衡、有机、统一、亲和、融洽,笔者将这一理念借用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去,主张追求"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9.
1河流生命概念的建立与河流治理的终极目标 1.1河流孕育了人类文明 人类从游牧阶段走向定居从事农业生产,继而创造农耕文明,完全依赖于河流。尼罗河特有的自然条件,满足了古埃及人生存和生产的基本需求,极大地促进了古埃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古埃及文明在尼罗河年复一年的泛滥中诞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上游的冰雪融水和降雨,滋润着下游地区的干旱地带,孕育了早期的苏美尔农耕文明和古巴比伦王国的繁荣。印度河流域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水文条件,催生了南亚次大陆青铜时代文明。黄河以其生命之水哺育了中华民族的成长,以及农业和其他一切经济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河流是地理环境中重要的要素,既是人类发展中必须依托的自然资源载体,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中国古代人们深刻认识到河流对生存发展的重要件.并在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过程中推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加深了对水害的认识,开创了水利文明史、利用史,通过灌溉、治黄等实践,尽力协调人与河流这一人地关系,促进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