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苏童的最新长篇小说《黄雀记》一经连载,便引起了巨大关注。小说以保润、仙女和柳生三个主人公之间的情感纠葛为主线,以香椿树街为缩影,描绘了一幅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民情风景画,精准地展示出那个年代混乱的社会现象以及人们的惶惑心理。《黄雀记》因作者采取的独特的叙事策略让文本展示出寓言般的深刻意蕴,呈现出浓厚的诗意色彩,给读者带来了巨大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2.
中国学界近年来开始关注文学的治疗功能,对文本的文学治疗功能探讨成为文学研究的新的切入点。以文学治疗的相关理论,分析苏童的新作《黄雀记》的叙事特色:叙事主体是精神病患者;叙事内容是创伤性体验;叙事效果是文学治疗。  相似文献   

3.
与苏童的早期作品相比,《黄雀记》在延续香椿树街成长主题的同时,叙事艺术上也出现了多处重要的变化。苏童淡化了之前小说一味"残酷"的主旨,将小说写作的重心转向与冷酷紧紧纠结在一起的温情与宽容。在小说时间的选择上,苏童把小说的时间背景从上世纪80年代延续到20世纪末,这是苏童试图准确表现当下现实生活的尝试。由于苏童对当下性的刻意追求,造成小说叙事时间的人为拉长,小说人物性格的刻画显得平面和单薄。从某种意义上讲,作为苏童小说个性标签的文学景观"香椿树街"已经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4.
《黄雀记》属于苏童"香椿树街系列",其中的人物无一不是正在经历失"魂"落"魄"的苦痛,没有终结。保润是一个执着于"捆绑"、沉迷于过去、又在现实突围中失败的病态小人物,深受人的"劣根性"、时代以及环境的影响,这些与他残存的人性常态形成鲜明悖论,进而揭示出人们在当下生存中的困境和宿命感。  相似文献   

5.
从某种意义上说,《黄雀记》是一部经历过艰难探索后的蜕变性的作品,苏童在人物形象塑造、结构、风格等方面都试图突破围"苏童式"的风格,但是作品的背景又回归到了大家熟悉的"香椿树街"。本文试图以苏童在《黄雀记》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与以往小说中形成的典型形象进行比较,探索苏童的《黄雀记》是转型后的回归还是真正的蜕变。  相似文献   

6.
《黄雀记》中,保润、柳生和仙女是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的文化产物。保润成为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的"弃儿",而柳生和仙女却成为此语境下的"宠儿"。但他们最终都受到消费主义文化语境的质询,成为时代的"废弃物"。在他们形象的背后,可以看到小说叙事落入消费意识形态的陷阱,消解了伦理和道德对人的约束。  相似文献   

7.
苏童《黄雀记》回归“香椿树街”叙事,从三个不同的少年视角展现时代变革下的社会图景.其突出成就首先在于写实手法充分暴露社会失范下的人性冷漠;其次赋予女性更加主动的话语权,尽管她们最终不得不走向悲剧;再次象征、隐喻等表现主义的技巧折射命运的荒诞无解;最后书写自由与规约主题下人性的异化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张力和冲突.不同伦理选择背后折射出深层的道德危机,揭示转型视域下的精神困厄,进而拷问精神领域的现代化问题,具有深刻的伦理学意蕴.  相似文献   

8.
《黄雀记》作为苏童最新的长篇力作,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高度体现了他的宿命论思想.通过对种种偶然与巧合事件的描述和对意象的多重隐喻诉说人物悲剧命运的不可避免性.不良的家庭环境和危险的三角关系是导致人物宿命悲剧的重要因素.悲剧的宿命意识笼罩整部作品,体现了作者对人文的关怀.  相似文献   

9.
被称为是“重述神话”的苏童长篇小说《碧奴》具有如下的叙事艺术特点:明暗线交叉的叙事结构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以“眼泪”为代表的隐喻性叙事意象揭示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深层联系;小说以比喻的修辞手法和色彩的搭配组合,在塑造丰满人物形象的同时也给读者营造出诗意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0.
苏童小说《碧奴》的叙事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童小说《碧奴》的叙事保留着传统浪漫主义的古典气质和风韵,具有中国传统大写意的美学韵味。本文从小说呈现出的细腻的诗意叙事和丰富的意象营造两个方面分析阐述《碧奴》的叙事特点。  相似文献   

11.
苏童小说中体现出强烈的江南地理意蕴。作品中对于江南的描写极为细腻,尤其是在那些空灵优美的江南意象、令人回味的江南景象与江南旧事、温婉可人的江南女性的描写中,表现出对古典江南的耽迷。同时,透过对香椿树街及河流的书写,作品中也表现了南方生活中混乱、肮脏、颓败、庸俗无聊的一面,爱恨交织中更多的是对于江南难以释怀的深情。尤其是在对于河流的描写中,令人看到,随着现代社会工业文明的发展,江南的古典之美逐渐走向衰落,作者对此深感叹惋。  相似文献   

12.
苏童作品被翻译成英、法等多种语种而在海外广泛传播,他积极参加各种对外文学交流活动,促进了国外读者对自己作品的了解。国外评论界对苏童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研究者也将其作为研究的课题。苏童在海外被接受主要是因为他具有出色的讲故事能力和独特的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13.
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雷蒙德.卡佛以他"极简"的风格对中国作家苏童的创作从内容到形式上都产生了很大影响。首先它重塑了苏童的文学价值观,使苏童更加关注平民、小人物的生活,其次它还影响了苏童小说创作的主题,苏童因而塑造了一系列缺少交流的孤独的人;另外这种影响还体现在苏童的语言风格,苏童又不同于卡佛,他将"极简"的线条变得丰腴妙曼,简洁明了的同时又极富质感。最后,卡佛和苏童在创作态度上极具相似性,两者都对"短篇"这一文体极其挚爱。卡佛拥有雕刻家干练精准的气质,而苏童更是秉承着自己画家式的天才的想象力,接受前者对于他"唤醒"式的启迪与影响,同时实现了超越与突围。  相似文献   

14.
苏童的小说塑造了众多的底层人物形象,文章通过对其小说中的底层人物命运的分析,揭示苏童小说中底层人物在生存困境中孤独与抗争的姿态,进而探究苏童小说中人物形象类型化的原因。苏童小说中的人物类型化形成了苏童小说的独特氛围,孤独、虚无是苏童小说的底色。  相似文献   

15.
苏童在小说创作中常常喜欢打破词语搭配的惯例,超越日常语言的规范。其小说词语的反常搭配有:句子成分多重并列;主谓反常搭配;动宾反常搭配;定中反常搭配;定状位移的反常搭配;通感式的反常搭配;相互矛盾的反常搭配等,这些手法的运用展示了苏童语言实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童年意绪是一种主要起源于苏童的童年体验,又被苏童投射于小说创作,并在小说中逐步稳定和发散开来的精神介质。他的创作从未停止关于童年的"修辞想象",是基于童年的"超验想象",将自己的童年体验移植到小说中,使小说形成氛围浓厚的童年意绪。而这一切,均是基于苏童的童年经历与童年意绪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集宁师专学报》2021,(1):21-26
苏童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创作的新历史小说中,几乎所有的人物身上都具有共有的精神创伤:仇恨、暴虐、冷漠、茫然。这类精神创伤不仅困扰着小说中的人物,更通过生殖的遗传与后天的血缘认知错乱不断扩散。苏童采用了家族志式的书写和回忆的视角,将这类精神创伤进行了完整的呈现。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和苏童虽然不是同一时代的作家,但是他们在描写女性形象方面堪称文学界的两朵奇葩。两人皆不约而同的用犀利的笔锋揭示了被社会扭曲的女性,着重描写了她们性格的丑陋。但是由于张爱玲和苏童性别的差异,两个人在描写女性形象也各有其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9.
苏童小说中的童年意绪作为一种意绪之流,本身就处于一种绵延不断的活动状态中,它的表征也随着情绪体验的改变而改变,可划分为代表性的三类:残酷、冷漠、温情。这三种情绪表征以截然不同的姿态在苏童小说中频繁呈现,共同构筑了一幅鲜活明亮又意味丰富的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