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试从《爱之药》中玛丽的亲身经历,从女性宗教身份构建、女性主体身份的苏醒和女性主体身份的构建来揭示印第安女性如何在本土文化和传统迷失的背景下成功的构建女性主体身份,实现自我身份定位和女性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2.
万琼花博士的《近代女子教育思潮与女性主体身份建构以周南女校(1905-1938)为中心的考察》是一部整合思想史、社会史与妇女史的近代女子教育史,也可以看作一部具有开拓性的近代妇女思想史。该书置近代女子教育思潮与女性主体建构于民族主义与女权主义两大语境中,论述了近代女子教育思潮的兴起变化,认为国家政党、男性精英、知识女性等都是掀起近代女子教育思潮的主要力量,近代知识女性正是在各种力量的矛盾运动中建构自身的主体身份的。  相似文献   

3.
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身份认同感的增强,女性主义批评日渐浮出菲勒斯文化表层.同一性与差异性既是身份认同的核心问题,也是女性主义批评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处理同一性与差异性问题上,女性主义批评内部引发了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争论,女性身份在这一争论中凸显其重要性,但又陷入理论与现实的双重困境.尽管女性身份遭遇重重危机,但作为女性主义批评的基石,仍是女性主义批评必须坚守的立场.  相似文献   

4.
文学创作与作者的主体意识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在多民族国家的文学活动中,作者的族群身份对主体意识的建构和表达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宠儿》中三位女性形象展现了黑人女性主体意识历经三代逐步确立的完整过程:从沉睡到觉醒,从自发到自觉,最终主动去建立自我主体身份。莫里森在创作中描述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其目的是去唤醒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的政治主体意识,使其在社会政治上确立应有的地位,走向社会中心。  相似文献   

6.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是所有知名意大利导演中最不被国人理解的一位,一度被误认为是"色情影片大师"。事实上,帕索里尼不仅是一位电影导演,还是一位真正的知识分子,有着复杂的社会政治身份和多元化的作者身份。面对社会的迫害,世人的误解,他不得不为自己建构一个异端的主体身份来说出真话。只有真正理解了帕索里尼的异端身份,才能真正理解他的思想,读懂他的作品,也就会明白为什么卡尔维诺会叹息他的死亡仿佛是一个爱国主义者被他的国家所背叛。  相似文献   

7.
黑人女性长期遭受双重压迫——种族歧视和性别压迫。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聚焦黑人历史和黑人女性,成功地书写了黑人女性在白人为主导和男权统治的社会环境中积极建构种族身份,寻找自我的艰难历程。莫里森的创作不仅促进了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发展,也推动了美国文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开辟根据地组织抗战,受压迫最深的农村妇女既是亟待被解放的对象,又是潜在的抗战主体力量。如何实现农村妇女的身份转型,建构起她们的社会主体身份,继而激发伟大的女性力量,是共产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经历启蒙、赋权、困境及调整之后,共产党探索出了劳动生产与改造家庭相结合的农村妇女解放路径。至此,在抗战语境下,农村妇女寻到了合适的载体与空间,不断构建自己作为历史实践的主体身份,为抗战胜利和妇女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占有》是英国学院派作家A.S.拜厄特呈现给后现代主义的一部巨著。小说准确细致地书写了身处三个不同时期的先锋女性人物的生活体验与内心情志,以及她们通过各自独特的方式与父权制思想展开大胆对抗并积极构建女性主体身份的行动。不同时代人物的人生际遇有类同元素,也有超越成分,互为观照;她们对父权思想的反抗、撤离到最终走向后现代的两性融合,恰如其分地阐述了女性主义批评的历史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0.
颠覆与重塑——汤亭亭小说人物文化身份的探寻与建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国主流文化中存在的华人刻板形象严重阻碍了华人自身的发展。因此,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当代美国华裔文学把抗衡主流话语中对"华人形象"的规约性描述作为其写作的重要宗旨。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成名作《女勇士》以"华裔"为背景,以"女性"为主题,重塑了融合男女性格优势的女勇士形象。  相似文献   

11.
文化和性别的双重歧视使得加拿大华裔女性的身份建构更为艰难.<残月楼>通过再现华裔真实生活.对质疑文化霸权和性别压迫、建立中加混杂文化、倡导女性独立、完成华裔女性的身份建构,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西苏、伊利格瑞、克里斯蒂娃为代表的法国女性主义者通过对女性特质策略性地运用,分别以身体之名、差异之名、母亲之名从不同的角度肯定了女性写作的必要性,对性别差异进行了一系列的诗性探讨,使原本被遮蔽的性别差异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从无视、否定性别差异到重视、肯定性别差异,法国女性主义批评所完成的这一转变凸显了女性主义批评鲜明的政治性与身份意识,为女性主义批评的深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翻译思想经历了3次嬗变:晚清时期他坚持归化翻译,用意译法;在五四时期转为直译;在20世纪30年代他主要以硬译法来开展翻译活动。通过引入文化研究中自我/他者概念分析其翻译思想嬗变历程,可以发现一个译者的逐渐自我他者化。而其自我他者化是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权力话语做出的身份选择的结果,其变化的翻译观是为其文化身份建构服务的。  相似文献   

14.
在多元文化大背景下,文章以华裔美国畅销作家谭恩美为研究对象,综观近30年学界对谭氏本身及其作品有关文化身份这一主题的研究进行梳理,主要从谭恩美成长的特殊性和对其作品的文化身份研究成果两方面考察。结合当代文化思潮,辨析研究成果的利弊与不足之处,提出从中国民间故事与民间信仰角度,研究谭恩美中国题材的作品尚有很大空间。  相似文献   

15.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通常被定义为由在美国出生或后移居美国、有华裔血统的女性作家用英语所写的文学作品。其创作通常反映了中美两国文化相互碰撞、吸收和交融的历史,折射出漂泊在异国他乡的华人移民及其后代围绕着文化认同、民族身份的得与失所表现出来的矛盾与冲突。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民权运动以及女权运动的影响下,美国华裔女性作家的创作热情得到了空前释放,此后涌现了诸如汤亭亭、谭恩美、任碧莲和邝丽莎等等为世人耳熟能详的作家。本文主要选取在2009年-2014年期间近20余篇中英文著作与研究文献,对美国华裔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简史、作品风格、作品侧重点及作家文化身份问题进行综述,预测其未来发展走向,最后指明所选取研究文献的局限与不足之处,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希望有关学者能够以贯穿中西的视角加深对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唐特亮 《海外英语》2013,(1):199-200
该文将叙事形式与性别意识形态相结合,从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角度将《天黑前的夏天》中叙事视角进行性别化阐述,分析其如何建构女性主体。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大力发展经济和加快城市化进程以来,农民工成为一个群体不断进入媒体和公众的视野.与城市化同期发展起来的城市电视台在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建构农民工的身份,泉州电视台在其有关农民工的新闻报道中,从“盲流—农民工—外来劳动者—新泉州人”反映了农民工身份的文化迁徙轨迹以及文化的扩权过程.  相似文献   

18.
《女勇士》将母亲的“讲古”与叙述者的想象巧妙结合在一起,以对话性叙事结构表现一个华裔少女寻求自我身份的过程。而叙述者主体身份的建构是在与现实和历史人物的对话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抗拒的抉择中和中美文化的融合中完成的。这部作品开启了华裔文学与美国主流文学、文化的对话。  相似文献   

19.
福柯的"作者死亡"观受到了布朗肖和巴尔特的影响,他在<作者是什么>一文中阐释了对于写作主体的见解,这种服务于考古学和谱系学的"作者死亡"观,植根于福柯哲学领域对于主体的认识以及在写作中进行自我身份建构的试图.  相似文献   

20.
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研究评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身份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与类别、角色等概念相联系,揭示的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本文梳理了身份—认同(identity)概念的发展脉络。对目前关于身份—认同研究的重要理论——社会认同理论的研究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