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简介斯威夫特(1667—1745),英国著名讽刺小说家和政论家。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贫苦家庭。作品批判了宗教和学术领域中的腐败现象,揭露社会黑暗面,讽刺尖锐辛辣。代表作《格列佛游记》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讽刺小说之一。斯威夫特早在1735年写好墓志铭:"如今,狂想再也不能折磨他的心,去吧,过路人,如有可能,请你学习他的榜样,为保卫人类的自由而奋斗!"  相似文献   

2.
大卫·休谟不仅是启蒙思想家,也是一位历史学家。他撰述《英国史》的思想背景包括大陆理性主义、本土经验主义和古典学教育背景。在史学本体论方面,休谟从人性论出发,认为历史的功用在于揭示人性中恒常的普遍原则,但在具体撰述中又有所突破;作为启蒙思想家,休谟对理性精神推崇备至,但经验主义又使他对理性抱有怀疑的态度;在政治思想方面,休谟认为混合政体是最优秀的政体,兼有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双重倾向;在具体撰述方法上,休谟虽强调史料批判的作用,但也大量运用想象思维塑造历史人物的心理状态,表现出文史不分的特点。休谟史学蕴含的怀疑和批判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3.
南朝梁慧皎所撰《高僧传》是我国宗教传记文学的典范作品,是六朝众僧传中仅存的垂则后世的完整僧史.他的作品取得不凡成就,实有赖于他广博精深的学术修养.这在他的作品,尤其是论赞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三个突出表现:一是对佛教史有独到精湛的识见;二是对宗教有比较客观的态度和理性的认识;三是对有关佛教的许多问题有深识灼见.  相似文献   

4.
黄倩儿 《文教资料》2009,(31):28-29
王尔德一生迷恋天主教.自幼深受宗教思想熏陶和感染,但他所追崇的唯关理念却驱使他去排斥宗教,这种对于宗教欲罢而不能的态度导致他毕生陷于宗教迷茫与彷徨中。本文试从他的剧作品《莎乐美》中挖掘其内心世界的宗教彷徨,并从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及他个人的思想历程两个方面探求其根源。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比较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和江奈生·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的理想社会,探讨两部作品"理想国"的文艺价值和政治理论价值,提出从辩证视角重审"理想国"在文学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资本主义的工业社会稳步发展,最初的启蒙理性演变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并随后确立了"工具理性"的主导地位,致使"价值理性"的空间不断被压缩,本文以美国当代文学大师科马克·麦卡锡的《路》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溢于文本之间的工具理性批判思想和挽救资本主义社会的宗教救赎方案。  相似文献   

7.
《祝福》表明鲁迅已经意识到了启蒙主义的局限性。启蒙主义者的"我"无法回答祥林嫂人死后有无灵魂的问题,这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理性的局限性,二是理性在中国缺乏民众基础。"我"所遭遇的尴尬,是社会思潮转向的结果,也是鲁迅这一时期思想变化的艺术反映,即他开始对讲叙者"我"和讲叙者"我"视野中的对象进行双重的批判。这种批判带有知识分子自我反思的性质,开启了鲁迅新的创作方向。  相似文献   

8.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著名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也是一位思想十分复杂的作家。一方面,他受清教思想影响,认同"原罪"说;另一方面,他又赞扬人性,反对清教主义对人性的摧残。霍桑矛盾的宗教思想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在其代表作《红字》中,海丝特和小珠儿的服饰就折射了霍桑矛盾的宗教思想。  相似文献   

9.
以往的研究一般以为,《大学问》也就是《大学或问》,是阳明关于《大学》精义的阐释,其意义在于它乃阳明《大学》观的晚年定论。本文认为《大学问》论述的是成就大人之至高,是最大的学问。阳明关于"大人之学"的具体论述处处贯彻着阳明哲学的基本原则、基本取向与价值理,堪称阳明哲学纲领,可从三个方面来论证此观点:《大学问》对程朱,尤其朱熹的批驳,反映了阳明中年后一贯的态度与立场;《大学问》对"良知"的界定与阐述与他以前的有关阐述,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高度吻合;《大学问》对"致良知"的阐述可谓阳明"致良知"说的概要。  相似文献   

10.
《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描写主人公鲁滨逊出海并一人在荒岛上生活的小说。鲁滨逊是他时代的代表,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18世纪英国的景象。18世纪的英国推崇理性的启蒙主义,这在宗教方面也有体现。  相似文献   

11.
尽管施莱尔马赫深受康德批判哲学的影响,但是他在《辩证法》中试图利用在两极之间寻求同一和平衡的辩证法来克服互相对立的传统学说,并提出了与德国观念论迥异的认识论和主体学说。他运用语言图型来解决知识何以可能的问题,反对普遍理性和绝对主体,并提出了对话理性和有限主体。这种主体的本质不是认知或意志,而是能规范它们的情感主体和宗教存在者。  相似文献   

12.
随着知识的现实作用越来越突出,当代高等教育已经无法回避价值问题而回到纯粹客观研究的"象牙塔"状态中。布鲁贝克看到了这一事实,在他回应美国高等教育合法性危机问题的时候,他一方面肯定传统高等教育追求客观真理的理性传统,另一方面也强调高等教育对使得自由求知得以可能的社会具有义务。在其《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他以实用主义哲学为依据,确信在民主主义社会生活模式下真理和价值结合的可能性,由此提出高等教育应以民主主义原则处理高等教育事务,并在理性与民主平衡下不断敞开对"高深知识"及其价值后果的探求,使高等教育在能继承其客观性传统的同时,亦能理性承担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3.
1913年的《天坛宪草》因限制了袁世凯的权力,在他的干涉下,终成一张废纸。它的立宪技术有很大进步,也有诸多不足,特别是政体的立宪技术方面有许多不妥之处。分析该宪草中政体立宪技术之不足,不在于指责其不当,而在于如何完善当代中国的政制架构,建设宪政中国。  相似文献   

14.
《啊!拓荒者》是薇拉·凯瑟最有特色的一部代表作.凯瑟的宗教观影响了她对小说中人物的看法和命运安排;她对《圣经》中的某些诫律和典故的套用,丰富和充实了作品的内容;她对"叙述暴力"的适度运用,使作品产生了撼人心魄的效果.凯瑟捍卫传统的道德观,鄙视违反宗教教义的不忠与苟合.与此同时,她又对某些宗教教叉产生了怀疑,并希望对其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5.
由于托尔金本身的宗教身份,《圣经》和基督教文化对其小说《精灵宝钻》《哈比人》有明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中土世界"的起源与犹太教的关系、小说文本叙事结构与《圣经》中U型叙事模式的关系、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善恶主题的表现几个方面,表达了托尔金的宗教立场和思想,是《圣经》和基督教文化在20世纪奇幻文学上的一大传承。  相似文献   

16.
《滨州学院学报》2018,(5):10-14
同是作为被收入《武经七书》的武学经典,《三略》与《孙子兵法》在兵学思想方面多有相通之处,如都强调用兵要知彼知己、因敌制胜、速战速决,都重视将帅的作用,强调君主要给予将帅独立指挥、临机决断之权等等。但是,两部著作也存在不少相异之处,《三略》结合时代特点从战争观、将帅思想等方面对《孙子兵法》的思想进行了深化和发展,如《三略》倡导"义战",而《孙子兵法》则没有区分战争性质;《三略》较之《孙子兵法》更加重视民众在治国、战争中的重要性;《三略》提出了"夺其威废其权"等处理君将关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以初中语文阅读提问教学的原则和重要性作为出发点,并从关注学情状态,做到"科学问"和提高提问逻辑性两方面,分别分析了《孔乙己》和《社戏》的问题创设,以期为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和质量提供一些参考和意见。  相似文献   

18.
《紫箫记》与《紫钗记》系汤显祖早年作品,两部剧作的创作经历标志其政治思想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即:从政治批判力度看,由借史隐喻转变到直书批判;从问题的解决方式看,由以暴易暴代替了宗教求索;从理想政治的角度考虑,由正面颂圣走向了对"时主"的讽谕。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讨论宋玉《对楚王问》中的关于楚歌唱和的问题.通过对其音乐的研究,文章认为:其演唱形式是一人领唱,众人相和;其歌曲性质属于先秦楚国民歌;从《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曲调由低而高,唱者与和者先在嗓音音高方面进行了比较,而"引商刻羽"的转调行腔描写,则是两者演唱技巧的比较.通过对其内容的分析,文章认为:宋玉的楚歌唱和描写的喻义在于,说明自己既有极高的天赋,又有深厚的后天修为,而所谓的"遗行",就是自己的"瑰意琦行"的人生追求,不能被士民众庶所理解,所接受.  相似文献   

20.
刘德海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琵琶曲演奏家、作曲家和教育家,他创作的《宗教篇》主要包含了《滴水观音》、《喜庆罗汉》、《晚霞情趣》、《白马驼经》四部作品,是其系列作品中较为成熟的一部,体现了刘德海先生对真善美的精神追求和兼收并蓄的创新理念。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宗教篇》的创作特点,让更多的琵琶曲演奏者能够对刘德海先生的作品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并能够在演奏实践中运用《宗教篇》的演奏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