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技术进步是影响碳排放的关键因素,分析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影响为了解碳排放变化规律、制定减排政策提供了依据。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了中国的技术进步情况,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了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发现,本期和上期技术进步负向影响碳排放,且本期影响要小于上期影响,即技术进步可以减少碳排放,但存在一定的时滞;人口和人均GDP与碳排放呈正相关关系,人均GDP和人口每增加1%,碳排放会分别增加0.284%和0.346%;同时,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影响在地区间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和西部地区本期及上期技术进步减少了碳排放,中部地区本期和上期技术进步增加了碳排放。因此,为了实现减排目标,中国应重视技术进步的减排作用,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同时要加强碳排放的监测和监管并注重增长的质量,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审批和转移。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21个省市2000~2011年的面板数据出发对生产性服务业FDI的技术进步效应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性研究。结果显示,从全国范围来看生产性服务业FDI的技术进步效应与中国经济增长存在着正向促进效应,但该效应目前不是特别明显;而个体固定效应检验结果显示了中国各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地区经济的进步效应存在着差异性,表现为东部地区总体上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效应,且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效应总体上最小。就此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提高生产性服务业FDI在服务业内部所占比重,缩小生产性服务业FDI区域差异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分析并测算我国能源短期回弹效应与长期回弹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能源无法直接与国际市场接轨,在较低的能源价格与能源生产效率的情况下,采取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达到减少我国能源消耗量的目的,在政策上是可行的,但该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落入“囚徒困境”,从而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同时却难以降低社会能源消耗量.就宏观而言,降低能源回弹效应,减少我国能源消耗的根本途径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直接的节能措施、政府对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进行技术补贴也可以缓解囚徒困境,降低地区能源消费量.  相似文献   

5.
该文通过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得到了技术进步与资本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发现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度所占比重仍然较低,因此我国仍然有必要鼓励技术创新,在加强资本投入利用率的同时,注重引进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6.
城市碳排放量测算方法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2008年初,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中国大陆以上海和保定两市为试点联合推出"低碳城市"以后,"低碳城市"迅速引起大家关注,成为中国大陆城市自"花园城市"、"人文城市"、"魅力城市"、"最具竞争力城市"之后的最热目标。目前全国已有100多个城市提出创建"低碳城市"。准确计算城市碳排放的现状是创建低碳城市的起点。本文系统分析了城市碳排放的计算方法,并以计算北京市的碳排放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技术进步使得技术性劳动成为人们追求物质利益和社会权利所必经的路径.技术性劳动资源与具体生产过程分布的不公正对社会正义产生了冲击,孕育于其中的劳动正义被迫衍生出与资本生产需要趋向一致的价值取向,造成现代社会诸多领域的正义价值彼此分离、个体与社会共同体之间的价值共识难以达成.技术进步的深入使得劳动正义遭遇的困境能够通过扩展劳动的技术性偏向得到自行消解.但这种消解方式植根于技术进步对劳动正义中的规范性与事实性、抽象性与现实性二元对立的思维框架,且在具体的技术性劳动过程中忽视了事实性与现实性维度的基础地位,加深了社会治理和全球治理中根深蒂固的非正义性难题.劳动正义价值的真理性与现实性处于深刻的矛盾之中.  相似文献   

8.
能源反弹效应的大小影响了能否通过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消费, 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框架下,选择哈罗德中性技术进步来刻画中国的经济发展历史和现实, 构建能源反弹效应测算模型, 并测算了我国1980-2012年的能源反弹效应, 其平均值为151%, 有着明显的 "回火" 效应. 通过综合模型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论, 提出了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进行能源价格机制改革, 能源税收和补贴机制改革, 转变能源消费结构,构建能源全球互联网, 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 加强节能环保宣传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对国内有关农业技术进步方面的文献进行了内容以及方法上的回顾和述评。认为目前文献既有纯粹的规范式研究,也有基于小范围调查基础上的统计性描述和经验验证,还有基于较大范围调查基础上对经济理论的中国经验的补充。后续研究不仅需要在既有的两个研究视角上继续深入,而且有待于内容上的整合以及理论上的进一步提炼。  相似文献   

10.
文章研究了江苏省2000-2010年建设用地变化与碳排放的关系,运用STIRPAT模型估算人口规模、人均GDP、能耗强度、建设用地面积对碳排放量的效应.借助SPASS软件,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测算出4种驱动因素对碳排放量的边际弹性系数.研究表明,建设用地是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建设用地面积每增加1%,碳排放量将增加4.05%;能耗强度对碳排放的弹性系数为-2.09,表明能耗强度下降对碳排放具有减量效应.最后从碳减排角度提出土地利用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非连续性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跨越式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技术进步有两条途径 ,一条是连续性技术进步 ,另一条是非连续性技术进步。本文分析了非连续性技术进步与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内在机理 ,考察了非连续性技术进步与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史实 ,指出利用非连续性技术进步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 ,文章提出了中国实现非连续性技术进步的有利条件以及通过非连续性技术进步 ,推动中国经济跨越式发展应采取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我国的农业必须实现由主要依赖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转变到主要依赖技术进步的集约型增长模式上来,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已相当发达,科技力量雄厚,在科技反哺土地生产力上应率先进行。我们以山东省烟台市为例,运用C—D生产函数定量分析了东部沿海地区技术进步对土地生产力的贡献能力、潜力空间。结果显示:科技进步率平均为4-29%,近20年波动较大,最低年份为1989年的-13.93%,最高年份为1987年的43.07%;技术进步对土地生产力的贡献份额最高年份1985年达869,76%,最低年份1999年为-100.68%,大部分年度是资本投入的贡献份额大于技术进步的份额,技术进步对土地生产力的贡献还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我们认为,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不足、农地小规模经营、新技术传播途径不畅以及农民规避风险的意识是科技进步运用于土地生产力的主要障碍。据此提出了政策创新建议。  相似文献   

13.
首先依据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浙江省建筑行业的碳排放影响因子进行了深入分析,利用存量流量图进行系统仿真,揭示经济发展、人口状况、能源耗费与建筑业碳排放之间的动态变化规律,并采用3种方式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其次结合相关政策,设置高、中、低3种不同情景,预测浙江省建筑业未来碳排放量,结果表明,在低耗能情景下的直接碳排放量较少;最后从技术进步、思维方式、能源结构和政策引导4个方面提出浙江省碳减排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区资源产业的大规模开发,引起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采掘业等资源型行业流动,造成了对制造业的"挤出",引起经济增长的乏力。分析了自然资源、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平均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的数量来表示科技水平,通过对12个盟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资源采掘产业比重越大,对技术创新的制约越强,即存在对技术进步的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15.
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实质在于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因此,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运用的程度,就成为经济增长方式转换能否实现的关键。而不同的技术进步模式会导致不同的技术进步效果。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首先转变我国传统的、以国家为主体的技术进步模式,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进步模式,以技术进步模式的转化带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化。为此,政府应主要从5个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6.
强化环境规制、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日益趋紧的环境规制是否会影响技术进步,是学界一直争议的问题。为深入分析环境规制对于技术进步的影响,本文选取了中国271个城市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从时间、空间等多视角分析了二者关系。主要结论如下:在时间维度上,滞后一期后,环境规制的技术进步正效应达到最大;在空间维度上,东部地区环境规制的技术进步正效应最大,西部最小;环境规制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存在双重门槛效应,过高或过低的环境规制均不利于技术进步。因此,各地区应根据自身实际发展情况动态调整环境规制强度,可通过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和其他污染物排放交易市场使得企业更加灵活地达到环境规制要求。  相似文献   

17.
缩小区域间经济差距和技术差距一直是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虽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但对技术进步内涵的扩展以及经济收敛与技术收敛匹配性的分析研究较少。通过对体现式技术进步和非体现式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技术收敛与经济收敛的匹配性,发现经济收敛的实现依赖于技术收敛。因此,在促进技术收敛的政策实践中需要考虑技术转移、产业资本转移、人力资本转移、企业间技术联盟等多个方面的政策制定。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加工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技术进步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实证研究和计量研究方法,重点研究了广东省加工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中的技术进步效应.研究表明,加工贸易进口、出口和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技术效应均为正值,加工贸易能够带来技术进步并促进经济增长.加工贸易进口对经济增长的技术效用比加工贸易出口更明显,通过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能源消耗回弹效应的形成机理,从三要素生产函数出发,根据一般均衡条件构建了回弹效应形成机理的数理模型,推导了短期生产和长期生产中能源消耗关于能源使用效率改善的弹性系数,进而获得用于分析回弹效应形成机理的短期回弹效应和长期回弹效应的解析式,最后根据参数的取值情况,分别对短期回弹效应和长期回弹效应进行了情景分析。结果表明:短期内回弹效应无法实现超节能的回弹情形;在长期,回弹效应不仅可表现为零回弹效应、部分回弹、全回弹、回火4种情形,还可能出现超节能的回弹情形。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理论层面对环境规制、研发投入与绿色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并以2005-2018年30个省份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采用EBM—GML方法测算绿色技术进步,在此基础上考察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机制,并进一步对研发投入的中介效应和门槛效应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进步的作用呈现"U"型关系,但东、中、西部地区分样本检验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进步的作用存在差异.研发投入对绿色技术进步呈现促进作用,而且研发投入在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进步的作用机制中存在中介效应和门槛效应,即环境规制通过影响研发投入作用于绿色技术进步,当研发投入跨越门槛值时,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愈加显著.因此,政府应摒弃环境治理和绿色技术进步是零和博弈的思维,兼顾环境规制的成本效应和创新补偿效应,适当提高环境规制强度,并扩大研发投入规模,以实现绿色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