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司法实务界和理论界的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现阶段关于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理论之争以及对此问题存在的司法困境,主要是由于立法层面制度的不协调造成的。在我国,对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之争聚焦在两个方面:其一,在实体上是否应当确立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其二,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采用什么程序加以保障。立法应当确认刑事被害人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实体权利和诉权以确立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完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以及赋予刑事被害人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程序选择权,从而建立程序保障机制。从制度建设层面完善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建构,才能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2.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否应当包括精神损害赔偿,历来就存有争议。由于我国相关法律不承认刑事附带精神损害赔偿,致使我国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存在诸多缺陷,严重影响了被害人权益的保障,也不利于树立司法权威。确立刑事附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其基本价值取向在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在我国确立刑事附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有其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依据。应严格按照相关的民事法律规范确定附带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权主体、赔偿范围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典型案例着手,在对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立法和相关司法解释进行评析的基础上,揭示了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法理依据,并提出了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君君 《唐山学院学报》2009,22(1):48-53,68
民事立法中已经确立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在本质上属于民事诉讼,但其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却一直得不到解决。文章在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与赔偿涵义界定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立法与实际,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同时考虑到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不同法律部门的协调和域外立法的借鉴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在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确立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仅限于物质损失,而没有精神损失。众所周知,精神权利愈来愈受重视,在民事法律规范对精神损害赔偿请求予以承认和支持的同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却将其拒之门外,刑事法律制度与民事制度对精神损害诉讼的不同规定,造成立法不统一,由此在实践中产生了许多问题。所以,本作论证了刑事附事民事诉讼中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充分理由,以期解决目前有关立法上的冲突,充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6.
《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实现之救济机制存在诸多缺陷。应从完善被害人权利实现方式以及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审理程序等方面着手,重构应然状态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实现之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7.
当前,把精神损害赔偿适用到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已是大势所趋。从分析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出发,对建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提出了六点建议:一、修改、调整相关的法律法规;二、确立合理的赔偿原则;三、确立适度的精神损害赔偿的条件;四、扩大请求赔偿损失的范围;五、确立赔偿数额时赋予法官自由裁量权。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当前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被害人的权利往往不能得到有效的救济。被害人权利救济时出现了侵犯财产型犯罪的被害人权利难得救济,被害人无法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提起精神损害赔偿及司法实践中的“先刑后民”原则存在的问题,应在立法上给予重视,并逐渐完善被害人权利救济措施。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我国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的研究,首先对我国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现状进行分析,再阐述确立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必要性,最后提出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的完善,以完善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为主,完善国家补偿制度为辅.  相似文献   

10.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刑事被害人有权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但能否独立提起民事诉讼却语焉不详。但在司法实践中,我国已经实质上、部分的默认刑事被害人独立提起民事诉讼的权利。确立我国刑事被害 人独立提出民事诉讼制度要有多方面的设想。  相似文献   

11.
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是指被害人为保护其人格权不受犯罪侵害而依法提起诉讼的一种程序性权利。我国刑事立法未规定此权利,最高法院司法解释则明确限制被害人享有此权利。这一做法不仅不符合宪法精神,与法治建设的要求相悖,而且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形成直接的制度阻碍。本文从逻辑角度、刑罚的作用、刑事司法的目的、立法现状及国际上的通用做法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在我国精神损害赔偿权的立法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在人权保障的理念之下,包括刑事被害人在内的全体公民的宪法权利都应该得到最为切实和充分的保障。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我国的构建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学理上的否定和立法上的限制是影响我国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构建的两大障碍。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构建有着广泛且深刻的法理、法律和社会实践基础,要想实现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构建,就必须要从法理、法律和实践中为其寻求依据。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构建需要修改实体法、完善程序法和强化保障法。  相似文献   

13.
我国刑事案件中的被害人无法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而且被害人损害赔偿权的实现在实践中也缺乏保障。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法律责任体系的合理化建设,也不符合世界各国立法趋势。因此,我国要借鉴各国立法经验,建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和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4.
我国相关的法律和司法解释中,已初步确立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笔者以此为依据,对精神损害赔偿的一些问题,如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诉讼的主体、赠偿责任的构成要件和赔偿数额等进行论述,并结合现实,提出有必要进行完善的见解.尤其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限制精神损害赔偿提出探讨.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行的刑事实体法和程序法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均未做具体规定。这背离了确定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立法初衷,对刑事犯罪的被害人也有失公平。文章试图分析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的意义,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实现公平正义的法律目的。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刑事诉讼法虽然明确将被害人定位于当事人并赋予其一系列权利,但仍存在着被害人权利的众多缺失之处需要立法加以完善。我们必须建构一种既符合我们本土特点又具备先进理论框架支撑的制度范式,即要注重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具体应赋予被害人请求国家补偿权,被害自然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被害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选择权.创造一个良好的范式,给予被害人有力法律救济,彰显法律的正义价值。  相似文献   

17.
附带民事诉讼以解决被害人所遭受的民事损害赔偿为宗旨,能否最大限度的保障被害人的民事权利,应该成为构建该制度的一个重要标准。英美法系“分离式”的刑民分诉与大陆法系“附带式”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在解决民事损害赔偿问题上各有利弊。我国刑事诉讼法无论做何选择,都应将效率优先、权利保障以及法律统一适用三个基本原则体现在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中。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处在发展过程中,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我们应加强对人身权制度的理论研究,扩大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主体,采用财产方式和非财产方式并重的双轨制,确立刑事附带民事精神赔偿制度,完善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规定。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民事法律规范赋予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权,刑事法律规范否定了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权,立法缺乏统一性.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有利于被害人的心理恢复,培养被告人的责任感;有利于解决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竞合与冲突.立法中应明确规定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权利主体、赔偿标准和诉讼模式.  相似文献   

20.
以犯罪行为的双重侵权性作为逻辑切入点,通过探讨民事侵权行为和犯罪行为的界限关系、民法和刑法的调整范围、犯罪行为的双重侵权特征以及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对精神损害赔偿的冲突规定和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障角度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应该允许被害人或其近亲属提起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