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浒传》塑造了众多经典人物形象,在人物服饰描写方面笔墨浓重,是人物性格和地位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登特-杨父子译《水浒传》(英文名:The Marshes of Mount Liang)中"笠"的翻译为出发点,探索古代头饰"笠"的英译方法和策略。研究发现,对于"笠"的翻译,登特-杨先生父子首选"hat"作为译文,只有一处译为"cap"。对比分析二者意义,笔者认为"hat"比"cap"更适合翻译中文的"笠"。译者对于"笠"的翻译,服饰词汇用词前后多处出现不一致的现象。此外,译文存在误译现象。最后,译者多次对一些有文化内涵的词汇省略其翻译。  相似文献   

2.
《水浒传》的英译活动经久不衰,离现代最近的两个译本沙博理译本和登特·杨父子译本都是非常不错的译本。但是沙博理和登氏父子的翻译目的不同,翻译策略也不同。本文将就这两部译本中归化和异化的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文学翻译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沙博理和登特杨(男性译者)所译《水浒传》为对照本,结合译者赛珍珠(女性译者)的双语文化背景及女性身份两大要素,探讨不同性别的译者传译《水浒传》女性形象时的翻译策略与立场差异:沙博理和登特杨译本奉行与原作一致的男性主导、女性从属立场;赛译本却从女性角度出发,引导目标读者重新评价被封建意识形态烙上负面印记的女性人物,修正了《水浒传》原著中被歪曲的女性人物形象,构建了积极反叛的女性形象,使译本更加符合西方意识形态下人们的文化认同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梁爽 《海外英语》2015,(4):47-48
中国服饰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何通过翻译传播中国服饰文化,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国著名翻译理论家罗选民先生(2012)曾提出:"要提升国家形象需要文化自觉。""就翻译而言,文化自觉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在不损害中国文化精神的前提下,以最合适的方式来解读和翻译最合适的典籍材料。"这对服饰文化翻译研究有很大启发。该文以文化自觉为指导,对《红楼梦》的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来探讨通过翻译传播中国服饰文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羌族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在倡导文化多样性的世界格局中,羌族传统服饰文化是羌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对外译介传播的重要元素。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羌族文化遭到破坏。经过各国媒体的报道,一度不为人们了解的羌族文化逐渐走出羌寨、走出国门,吸引了国内外人们的目光。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本文概述并分析了当前羌族传统服饰名称的英译,探讨了羌族传统服饰名称的翻译方法,以期帮助保护和传承羌族传统服饰文化,促使其走出羌寨,融入世界文化之林。  相似文献   

6.
中国服饰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何通过翻译传播中国服饰文化,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国著名翻译理论家罗选民先生(2012)曾提出“:要提升国家形象需要文化自觉。“”就翻译而言,文化自觉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在不损害中国文化精神的前提下,以最合适的方式来解读和翻译最合适的典籍材料。”这对服饰文化翻译研究有很大启发。该文以文化自觉为指导,对《红楼梦》的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来探讨通过翻译传播中国服饰文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刘蕾 《海外英语》2013,(23):151-153
赛珍珠在其英译《水浒传》中运用"异化"翻译策略,违背通顺原则,抛弃透明话语,拒绝制造作者在场的幻觉,凸显源语文化的异质性。从翻译动机、文本选择和话语策略等方面探索《水浒传》英译本的"异化"翻译特点,与施莱尔马赫使用的"异化"策略进行比较分析。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赛珍珠的"异化"翻译策略超越前者的"精英主义"和"民族主义"局限性,有助于典籍英译文本为大众读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8.
李琦 《海外英语》2013,(8X):136-138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具有巨大的文学价值。其中红楼人物"衣着"百态,人物服饰极具特色,各式服饰折射出了丰富的民族、社会文化内涵。该文以杨宪益、戴乃迭英译本人物服饰的翻译为例,从文化层面探讨《红楼梦》人物服饰翻译的可译性限度,并提出了翻译的补偿策略,以期使原作的内容和精神最大限度地在译作中再现。  相似文献   

9.
白话词汇既是上古汉语词汇的延续,又是现代汉语词汇的源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然而,白话词汇外译的相关研究却寥寥无几。本研究主要以吉川幸次郎、清水茂的《水浒传》日译版本为例,结合彼得·纽马克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理论,全面分析《水浒传》中白话词汇"端的"的日译情况,从而发现身兼多种词性的白话词汇"端的"在不同语气、...  相似文献   

10.
服饰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汉代服饰文化更是我国服饰文化的重要发展期。《释名》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词典,而其中的《释名·释衣服》较细致地描述了汉代服饰类词语,是研究我国上古服饰文化进程的重要来源。本文对其中服饰类词语进行归类,并依据实际情况考证名物称谓,以期揭示汉代服饰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刘克强 《文教资料》2011,(10):26-27
本文以《水浒传》中常见词“厮”为研究对象.探讨和分析了其在三个不同的译文本中的翻译情况。研究表明,三个译文对此词的处理各异,其中赛译的译法较为单一。而沙译和登译则呈现出多样化,根据上下文能译出比较恰当的对应语。  相似文献   

12.
经典名著《水浒传》中蕴含着数量众多的文化负载词汇,对这些体现着高度文化差异的词汇的翻译一直以来存在着同化与异化之争。霍米.巴巴的杂合理论能够解释沙译《水浒传》中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问题,该理论对于促进不同文化间交融和翻译研究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服饰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我国深刻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历史。博物馆展览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其藏品中服饰文化负载词的准确英译有助于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巴斯奈特提出的文化翻译观对博物馆藏品中服饰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有着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本文在文化翻译视域下,运用直译加注、音译加注、归化、异化和文化负载词化普通词等翻译策略,对博物馆藏品中服饰文化负载词进行分析,以期促进我国服饰文化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4.
史梦晔 《英语广场》2022,(26):11-14
《京华烟云》是一本闻名遐迩的小说,通过讲述姚家的起起落落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人民的传统生活。在文化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大背景下,通过文学作品翻译增强国家文化形象是译者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在目的论指导下,探讨分析《京华烟云》张振玉译本中传统服饰文化的翻译,以更好地传播具有多样性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促进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翻译的完善和发展,让世界传统服饰文化爱好者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提升中国文化传播力。  相似文献   

15.
肖文朝 《海外英语》2012,(20):181-182,184
古诗是中国的艺术瑰宝,古诗英译是传播中国文学的重要手段。许渊冲和翁显良是古诗英译的极大成者,二者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留下了大量的经典译作,形成了各自的翻译风格,提出了不同的翻译主张。许渊冲先生主张诗体译诗,并将"三美齐备"作为诗歌翻译的实践原则和评价标准;翁显良先生主张散体译诗,认为译诗的关键是"再现意象"。两种主张孰优孰劣,众翻译家各执一词。该文试从两位英译《登鹳雀楼》和《登幽州台歌》入手,对他们的翻译风格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6.
赫哲族鱼皮文化艺术是赫哲族渔猎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文化核心,鱼皮服饰是中国北方民族服饰中最具特色的精品,在世界服饰文化上也独树一帜,成为一朵美丽而罕见的文化奇葩。从赫哲族鱼皮文化的源流来说明服饰习俗的形成,讲述了鱼皮艺术的传统工艺,分析了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艺术特色,探讨了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艺术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式的经典之作,也是集服饰文化大成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本文通过对《红楼梦》主要人物服饰的探究,剖析了清代服饰特有的文化内涵以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舒杨 《科教导刊》2020,(2):35-37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环境下,古典文献的外译值得翻译界更多关注。《水浒传》[1]的翻译,尤其是沙博理译本Outlaws of the Marsh[2]是我国文化外宣的成功之作。本文以"武松打虎"回合为例,分析了沙博理译本展现的翻译素质和技巧以及文化背景,力求为古典文献翻译工作者提供借鉴,为我国文化外宣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服饰文化从文化的源头到发展,始终占有显要的地位。因为服饰是人类生存的条件之一。东汉刘熙所著的《释名》记录了大量两汉时期的服饰词汇,本文旨在从语义分类的角度对《释名o释衣服》章节的词条做详细的描写,以此窥探两汉时期的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20.
由于文化、语言方面的差异,西方各国在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时,书名变得洋腔洋调,有的与原作题目相去甚远。元末明初施耐庵所著《水浒传》,原书早在300多年前就流传到外国。西方最早全译本是德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