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鲁迅的小说《故乡》是初中语文中的典范课文,小说成功地塑造了这样两个人物形象:闰土,杨二嫂。然而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只注重对闰土这个人物的分析,却忽略了对杨二嫂这一形象主题意义的开掘。  相似文献   

2.
“豆腐西施”杨二嫂是鲁迅小说《故乡》中仅次于闰土的一个重要人物。尽管她形象鄙俗怪异、语言刻薄自私、行为可鄙可恶不及闰土忠厚老实、纯朴善良而让人同情,但揭示主题的作用是一致的,甚至比闰土更为感人。这是因为连小市民杨二嫂都生活无着自身难保,普通的农民就可想而知了。由此可见,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一形象是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的。有关杨二嫂在小说中的地位及作用,“前人之述备矣”,这里不再赘及,本文只想就杨二嫂前半生的有关评述作些分析,目的是帮助读者较全面、客观地把握这一人物,进而理解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鲁迅对于故乡农民是颇有情分的,如小说《故乡》里写“闰土”时可见。“闰土”虽是一个典型人物,但所取材,不少来自一个真实的“闰土”。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故乡》的主题时,老师们无一例外地会讲到少年闰土和水生的形象对比。  相似文献   

5.
现如今课程改革的浪潮是一浪高过一浪,许多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人员都对传统课堂的弊端进行了深恶痛绝的批斗,并对新课程改革进行了各种积极有效的探索。正是这个时机,“生态课堂”也就应运而生。对于“生态课堂”现在还处在不断研究、深化和成熟的过程,在此我以我所任教的科学学科为例提出一些我自己的看法,不能说是已经达到了“生态课堂”的要求,只是想为科学课堂多增添一点“绿色”。  相似文献   

6.
[案例1]一位教师执教《将相和》教学片段: 师: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 生1:我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勇敢、聪明。师:(语气平淡)嗯,还有吗? 生2:我喜欢廉颇,因为他知错就改。  相似文献   

7.
《故乡》写的是鲁迅回故乡搬家之事。从文字的表层看,鲁迅对故乡没有多少依依惜别之情,反倒是充满失望之情,可是,从文字的背后看,鲁迅对故乡又是依依不舍,充满思念之情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鲁迅表面上想通过对故乡的失望来"忘却"故乡,减轻思乡之痛,而在内心深处却又深深地"怀念"故乡。吊诡的是,鲁迅对故乡的文字表层的失望之情与文字背后的思念之情都是通过对故乡的景物的描写以及对闰土、杨二嫂的描述表达出来的。  相似文献   

8.
“……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相似文献   

9.
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它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言的艺术性。数学课堂的教学语言,是数学学科的专用语言,是表达数学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要求的具有鲜明学科属性的学科教学用语,雨果说:"语言就是力量。"好的数学课堂教学语言,可以使教师教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有情有趣。  相似文献   

10.
闰土有没有在灰堆里藏碗碟?这是鲁迅的小说《故乡》接受史中的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故乡》小说一问世,研究就对“藏碗碟”悬案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分成了“闰土”和“杨二嫂”两种观点。早在1924年,诗人朱湘就提出“是闰土藏了碗碟”的观点;1954年,徐中玉先生在《鲁迅生平思想及其代表作研究》一书中认为“把闰土当成中国‘农民的坚韧性格的代表’看”是不大适当的,认为闰土有“私心”在灰堆里藏了碗碟;  相似文献   

11.
张港 《学语文》2001,(2):20-20
  相似文献   

12.
在鲁迅的《故乡》中,刻画得最细腻最深刻的除了闰土之外,就是杨二嫂。杨二嫂究竟是什么样的典型形象?鲁迅对她究竟持什么态度?历来颇有争议。其实鲁迅先生用的是“曲笔”,爱憎之情含而不露。所以我们不宜简单地用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来给“杨二嫂”定性。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这就要求只有我们语文课本身是"美"的,才能达到美育的目标。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课中,处处为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教育,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热爱生活,从而创造美的生活,达到我们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数学生活教学理念的重要价值,提出了数学课程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的指导意见。但在数学生活化的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教学误区,极大地制约了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有效开展。因此,从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理念角度进行分析探讨,并在总结问题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生活味"与"数学味"并存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必然是一堂评价课的典范。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手段,对课程实施有很强的导向、激励和反馈作用。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很多场面屡屡见到,每一次的邂逅,就是一次茫然、困惑与忧思。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当读到“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时。一个学生举手问:“老师,‘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刚说完,有个同学接口说:“是形容一个人老呗!”其他的同学听了,好象有不同的意见,纷纷议论起来。这时,我突然灵机一动,前两天,我让同学们写了“猜猜他是谁”——描写人物外貌,同学们非常感兴趣,而且写得很成功。这次,何不用这个成语再来练习描写人物的外貌呢?于是,我没急着解释这个成语,而是引导学生:“你在生活中见过饱经风霜的人吗?  相似文献   

17.
林显英 《中国教师》2011,(12):49-50
<正>那是上学期我在八年级(3)班上音乐课。根据教学计划安排,这节课先让学生稍微了解有关京剧知识,重点演唱流行音乐与京剧音乐相结合的戏曲——《唱脸谱》。由于考虑到学生对戏曲音乐不大感兴趣,在课  相似文献   

18.
陈勇 《四川教育》2013,(12):33-33
一、引导学生善于倾听,让学生在评价中能发出“正确的声音”大家不难发现这样的课堂现象:当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有的学生却在干别的事情,因此,不少同学回答的是别人已经回答过的问题;一方面老师讲的正是当节课重点,而另一方面学生无动于衷……这样的课堂,何谈评价的高效?1.教师要以身作则。优秀的教师都是耐心的倾听者。教师有效地倾听,使学生得到完整的表达机会,感到自己得到了老师的尊雨,更为重要的是,给学生养成倾听习惯树矗了呵感的榜样。  相似文献   

19.
《实话实说》是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开荒者”,它以高度浓缩又高度开放的特点体现着媒体的价值,真正实现了观众的参与和交流。  相似文献   

20.
一、真诚评价,激发学习激情 一位教师执教《游子吟》时设计了拓展练习: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 师:读了这首诗,你们一定想到了很多,你想对父母说些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