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口的不断增长,能源和环境问题倍受世人瞩目.目前我国的能源有90%以上来自燃烧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所释放的能量.化石燃料的储量是有限的,化石燃料的应用引起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节能和减排成为近些年来人们高度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2.
化石燃料和工业革命结合创造了人类历史上辉煌的文明时代,但同时也造成资源极大浪费.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破坏.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已成为当代人类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据世界能源委员会和国际应用系统研究所的研究.全球化石燃料最终可开采储量折合起来只可供人类使用100年,但开采成本较低的储量将在21世纪的后期耗尽。2030年以后,化石燃料资源将成为能源供应的大问题。日本对全球各种能源发展趋势曾经做过预测,到2020~2030年,主要化石燃料石油和天然气就达到顶峰,到2050年,煤就达到顶峰。而人类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呈指数式增长。与此同时,燃烧化石燃料排放的CO2等有害气体亦呈指数式增加.引起温室效应.自然灾害增多。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能源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寻找新能源成为当前人类面临的迫切课题。现有能源主要有3种,即火电、水电和核电。火电需要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一方面化石燃料蕴藏量有限、越烧越少,正面临着枯竭的危险。据估计,全世界石油资源再有30年便将枯竭。另一方面燃烧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由于地球上的化石燃料储量有限,能源危机日趋严重。化石燃料的消耗会产生温室效应和酸雨等危及人类生存的严重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寻求新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以及保护环境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在全球研究开发的各种新型能源中,氢能最受关注,因为它具有来源广泛、洁净和高效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正>生物质具有可再生性,并且十分丰富,每年生产量远远超过目前世界能源需求总量,相当于世界年能耗总和的10倍。因而,生物质成为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世界第四大能源。生物质可以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沼气、压缩成型固体燃料、气化生产燃气/发电/供热、生产燃料酒精、生产生物柴油等方式进行转化和利用,应用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随着化石能源的日趋枯竭和人类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重视,生物质能替代化石能源利用的研究和开发,已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近几十年来,传统化石燃料的大规模利用引起了诸如温室效应、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等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开发既不依赖化石燃料也不排放二氧化碳的可再生能源势在必行。《巴黎协定》承诺在21世纪末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以内;我国政府承诺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减少碳排放已经成为未来几十年能源产业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氢能是全球公认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具有能量密度高、燃烧后无污染的特点,是替代传统化石燃料的理想能源燃料,也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科学中国》2007,(8):5-5
目前,人类所消耗能源的70%来自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给地球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使人类生存空间受到了极大的威胁。科学家预言,尽管化石燃料能源未来仍将占有相当大比重,但其一统天下的局面将逐渐结束(地球上2亿年形成的化石燃料,大体只够人类使用300余年),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可望撑起未来世界能源供给的半壁江山。  相似文献   

8.
1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燃料电池是一种通过电极反应直接将储存在燃料和氧化剂中的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发电装置。燃料电池具有能源转化效率高、噪声低、环境友好,可实现能源多样化。能源和环境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化石能源的枯竭以及环境污染的日益严峻,能源安全已成为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重要问题。专家预计化石能源的可使用时间是30—40年,到21世纪50年代,人类社会将逐渐步入氢经济社会,而燃料电池技术是实现氢经济社会的基础。为此,美国、欧盟、日本等许多工业发达国家都制定了国家燃料电池和氢经济发展路线图。…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以及化石燃料开采利用带来的全球变暖、城市大气污染、热污染等环境污染;提出了要吸取经验教训,适度开采,加大技术改进,增强环境治理,同时,研发清洁能源,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科技快递     
生物燃料无法代替化石燃料美国科学家最新的研究成果显示,作为目前应用最广的两种生物燃料,生物柴油和乙醇燃料尽管比化石燃料更加优越,但不可能满足社会的能源需求。研究人员发现,即使美国种植的所有  相似文献   

11.
辛秀田 《百科知识》2004,(10):22-23
我们今天使用的主要能源是化石燃料,这包括石油、煤炭等等,而这些能源的使用一方面产生温室气体,造成对大气的污染;另一方面其资源有限.再有100多年人类面临用尽化石燃料的危机。能源危机开始困扰着人类,人们不得不寻找各种可能的未来能源,以维持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核能作为高效清洁的能源成为人们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的科技水平得到了跨步式的提升,但伴随而来的便是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耗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匮乏等问题,使我们不得不寻找新能源来代替化石燃料等传统能源。本文简单的介绍了新能源发电的种类以及未来的发展和前景。  相似文献   

13.
浅谈新型醇基燃料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世界能源发展正步入一个崭新的时期,即世界能源结构正在经历由化石能源为主向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变革。新型醇基燃料被当作最佳液体替代燃料并具有生态效益而成为工业生物技术的研究热点。针对国内醇基燃料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新型醇基燃料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孙娟 《科学中国人》2004,(11):66-66
生物质能源是指源于有机质的可再生的各种农林产品,是人类最先利用的能源。由于以煤炭、石油为代表的化石燃料的开发和利用,生物质能源渐渐被人类所忽视甚至废弃。随着化石能源的日渐枯竭及使用化石燃料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对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作为主要能源来源的化石燃料却迅速地减少.因此,寻找一种可再生的替代能源,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通过对生物质燃料锅炉与燃煤、燃油、燃气锅炉使用的经济性进行对比,生物质能是一种理想的可再生能源.  相似文献   

16.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化石燃料,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新型清洁燃料的开采技术尚未完善之前,煤炭等传统的化石燃料仍然是我国目前的主要燃料。近些年,随着煤矿开采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面临的巷道围岩应力复杂及难支护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本文就上述问题,对煤矿复合顶板支护的技术工艺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以锚杆为基础的锚网以及锚带网等具体的支护方式,并且提出复合顶板支护施工的对策,全面加强对复合顶板的支护管理。  相似文献   

17.
中国林木生物质能源替代煤炭的减排效益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能源转型方案中,生物质能源替代化石燃料是重要的选项,中国资源丰富的林木生物质在替代化石燃料的能源转型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以木质颗粒燃料及传统的化石燃料(煤炭)为研究对象,基于生命周期思想梳理不同能源系统的温室效应排放指标与经济评价指标边界,从传统的生命周期分析与经济指标分析两方面,探讨中国木质颗粒燃料替代煤炭的减排效益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①木质颗粒燃料替代煤炭供热或供电时,单位能量的供应能耗降低0.01~0.176 MJ,在碳中性假设下,木质颗粒燃料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益;②平均市场价格下,木质颗粒的单位热能成本高于煤炭,即用木质颗粒燃料替代煤炭供能时,单位热能或电能的使用需要付出较高的燃料成本,约为16.06~34.16元;③敏感性分析表明,能量转换率、燃料热值和燃料的价格对替代效益的影响最为显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燃料价格等措施可以大幅度降低燃料替代使用成本,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及利用在未来中国能源结构转型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从碳中性下的净减排、生物质原料问题、提高减排效率和财政补贴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经济发展建立在消耗资源的基础上,社会持续发展带来能源开采和利用,造成现在面临的能源短缺问题。根据世界能源机构2012年的分析数据显示,世界石油、天然气、煤、铀的剩余开采年限仅为45年、60年、230年和70年,化石能源日益枯竭。同时,传统化石燃料的使用产生大量温室气体,从而引发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现象,以及雾霾灾害天气的频频发生;化石燃料中的杂质燃烧后向大气中释放氮、硫等物质,影响环境健康,打破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9.
太阳能是指太阳的热辐射能,在化石燃料日趋减少的情况下,太阳能已成为人类使用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断得到发展。笔者主要针对太阳能在智能建筑系统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欧盟研制出更接近氢能经济的关键技术自工业革命以来,由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构成的化石燃料,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始终扮演着关键角色,并提供着主要的动力。然而,伴随着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人类对化石燃料的消耗量或电力供应的需求量也随之倍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