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 ,是未来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教育的主体是学生 ,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评判标准就是“创新” ,创新自然就成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追求目标。而创新教育的关键是教给学生创新的方法。笛卡尔认为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在创新教育中 ,不仅向学生提供“黄金” ,更要使他们掌握“点金卡” ,不仅授之以“鱼” ,更要授之以“渔”。学生一旦掌握了创新方法 ,他们就可以像阿基米德那样大胆地说 :“只要给我一个立足点和支点 ,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 !”在教学中 ,我主要引导学生采取下列方法进行创新实践。一、用“三个面向”启发创新“面向…  相似文献   

2.
口语表达能力与学好语文、学好其他学科乃至干好工作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由此可以看到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学生日常口语交际的机会远远多于书面表达。特别是中专生由于面临就业和社会的选择与竞争,社会需要能说会写的人才,而不需要“瘸腿”的人才。因此,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理所当然地就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适应社会大环境的需求,为了学生终身的需要我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了口语训练,并采取了多种形式。比如:有序的口头作文…  相似文献   

3.
张承吉 《教育革新》2009,(10):48-48
美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行语文教材中有大量优秀的中外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抓住审美教育这一环,就会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乐之者”,在美的熏陶和享受中孜孜以求。审美教育即美感教育,  相似文献   

4.
“语文是百科之母”,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这一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在使学生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使“语文”真正成为“百科之母”。在实践中,我认为可通过如下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5.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目前,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及高考制度的改革,语文学科引起了学生和教育者的重视。改善现在的语文教学状况,成了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和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我认为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要注重对学生的自学指导,“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培养他们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只有会学习的人,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三个“转变”。  相似文献   

6.
为什么很多学生对语文毫无兴趣?为什么那么多的学生在本该是大胆自如地运用语言的语文课堂上“沉默是金”?有什么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如痴如醉地跟着教师走?能不能努力使我们的语文课每天都成为学生们最期盼的课程?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使我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至今仍有的童心,让我和学生贴得更近;不断的尝试,让我的梦不再遥远!我的课堂我做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快乐地学习着。  相似文献   

7.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也许会因喜欢上语文老师而喜欢上了作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既需要语文教师大胆改革,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才能扬长避短,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提高写作水平,让作文教学不再黯淡无光,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光彩.  相似文献   

8.
梅九泽 《现代语文》2009,(3):113-113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如何使中学生“乐之”呢?根据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学工作者如果能实施语文兴趣教学的话,教学活动就会被学生乐意接受,教学效率将会大幅度提高。那么,在实施语文兴趣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呢?  相似文献   

9.
一、从语文教学的目的出发,强调学法指导的重要性 关于语文教学的目的,叶老有过精辟的论述:“学生须自能读书,须自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在他的论述中,多次强调语文教学目的,“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教课之本并非教师讲一篇一课与学生听,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课文,从而使学生能自观其他类似之文章。”他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贵能令反三,触处引自伸。”在给教师的信中他说:“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  相似文献   

10.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在语文教学中也有这样的“支点”,那就是教学的“切入点”。选准了“切入点”,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帮学生找出认识教学内容的  相似文献   

11.
“范读”就是“示范之读”,教师范读的效果佳,必然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如能在范读中“读之以情”学生就会“感之以趣”、“趣之以读”、“读之以思”,同时“范读”的本身又是对学生“授之于法”,学生从教师的范读“导演”中得到方法、提高能力,教师的“导演”目的也就达到了。我在教学实际客观效果的验证中感到,语文教师的范读,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呢?  相似文献   

13.
有语文就有背诵,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历来如此。古代背诵多在教学中进行,并且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随着语文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不断丰富,背诵也不再成为教学的主要手段,而被“挤”出课堂,这种反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现行小学课文中要背诵的篇目不多,但学生能很好背的却极少,特别是一些名诗佳作不能为现代学子咏诵实在令人痛心。宋代陈亮云:“童子以记诵为能。”江苏省教委周德藩副主任在全省中小学语文教改座谈会上讲话中郑重指出:“要让学生多背诵一些诗文佳作、名言警句。”  相似文献   

14.
姚鸽 《语文新圃》2009,(8):31-32
中国自古是个诗歌的国度,早在元代诗论家方回就说过:“文之精者为诗。诗之精者为律。”失掉了诗歌,文学之林的枝叶不再繁茂。由此想到高考作文中每每提出“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这样的要求实在与语文内在的发展逻辑南辕北辙。诗歌不仅不应退出高考语文的园地,而应成为语文教学的重镇。虽然说诗歌的评判会给阅卷带来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15.
母庸讳言,不少学生对语文缺乏浓厚的兴趣,这种现象尤以职中生为甚。原因何在?这固然与语文教材的篇幅艮,内容纷繁复杂有关,但教师陈旧、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也不可忽视。我认为,语文教学,特别是散文的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语言形象优美、充满着诗情画意的特点,将文字转化为画面,巧用图画,既能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准确地把握课文内容,又能提高学生美的鉴赏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抓好画图这一环节,学生就会成为语文学习的“乐之者”,在美的熏陶和享受中获得知识。  相似文献   

16.
目前,在提倡新理念,践行新课改的语文教学天地里,有的语文教师认为从小学高年级起,词语教学已不再是语文教学的珍珠宝贝啦,只要在阅读教学中把个别生字词蜻蜓点水似的正音释义,便可以尽兴地大谈如何分段,归纳主题,以及文章的写作特色之类的了。显然这种想法、做法是对当今大语文观的曲解忽视词语教学在语言、语言表达和思维训练中的重要作用,也就忽视了词语教学具有内在的规律性、趣味性、深刻性。其结果会使一些学生难过识字关,在作文上常常会犯词汇贫乏的顽症,会因为一些词语的不懂、不识,以“一字之失”而铸成“一句之错”。那么,怎样进…  相似文献   

17.
孔子云: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这两个分句,呈递进含义。也就是说,使学生能成为“乐之者”,是最高追求;学生能“乐学”,是最美好的学习境界。我想,如果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能成为“乐之者”,当然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求之不得的。可是,从现实的状况来看,孩子们中喜欢语文学科的比例都不高,学习语文的兴趣都不浓,  相似文献   

18.
陈再春 《成才之路》2010,(15):46-46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不少与之不相适应的情况。如语文课堂教学无生气、呆板,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等。如何真正调动学生使之积极自觉、主动地学习,成为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要想真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语文教学必须敢于“放”。  相似文献   

19.
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以来,我深深感到写作教学之难,学生写作上的“无话可说”“无米下炊”“无章可循”成为困惑他们的难题。如何帮助学生突破这一写作上的瓶颈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以语文教材为载体,通过阅读、理解、赏析、借鉴、仿照,使之成为写作教学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20.
刘心洁 《课外阅读》2011,(7):210-210
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能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把它用到语文教学过程中,能改变传统教学单一的方式,极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加深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其固然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但滥用课件会影响语文教学,会把师生情感交流变成了呆板、枯燥的“人机对话”,把灵活的教学过程变成固定的机械程式,语文课成为教师的主观倾泻,成为现代手段的“填鸭式”教学,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使课堂失去“语文味”。因此,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它真正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