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94年,康有为来桂游学时作有《桂学问答》,其所说之桂学,指在桂讲学,其所倡之学,即变法维新之学。康有为之桂学,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桂学大不相同,却不经意间透露出广西特别是桂林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而且在某个时期往往能得风气之先。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广西的文化自觉意识处于蛰伏状态,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地域文化之学的兴起,桂学这一概念得到了广西学者的倡导和发扬。此之桂学,是指广西地域文化之学,旨在探究广西文化之特质与文化积淀,培育广西的文化品牌,宣传广西的文化资源,提升广西的文化自信。这既是广西打造文化软实力的内在需要,也是广西文化自觉的必然诉求。学之兴盛,在乎其人,桂学及桂学研究的能否深入发掘和开展,有赖于广大学者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为此,编辑部特组发这组关于桂学研究与广西文化发展的笔谈,对桂学之内涵、外延,研究之目标、方法等展开讨论,以期引发学术界对桂学研究的关注与支持,并与广大学术界同仁共勉之。  相似文献   

2.
刚颁布不久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开始修订了。对此,我们应该表示欢迎,应该给予支持。但是,怎么修订?修订了以后会是一种什么样子?这是大家所关心的。让我们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3.
桂学研究必须夯实学科基础及其理论与方法论基础,社会学是其基础之一。社会学的实证性、经验性、应用性特征在其理论、原则、方法上充分体现,为区域社会学研究提供社会构成、结构、群体、社区、民族、角色、变迁等理论基础与方法论、基本方式、具体方法技术构成的方法体系,也为桂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推动广西区域社会研究的深化和发展,同时也拓展桂学研究视野及其社会学研究视角,奠定桂学研究的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1894年,康有为来桂游学时作有《桂学问答》,其所说之桂学,指在桂讲学,其所倡之学,即变法维新之学。康有为之桂学,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桂学大不相同,却不经意间透露出广西特别是桂林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而且在某个时期往往能得风气之先。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广西的文化自觉意识处于蛰伏状态,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地域文化之学的兴起,桂学这一概念得到了广西学者的倡导和发扬。此之桂学,是指广西地域文化之学,旨在探究广西文化之特质与文化积淀,培育广西的文化品牌,宣传广西的文化资源,提升广西的文化自信。这既是广西打造文化软实力的内在需要,也是广西文化自觉的必然诉求。学之兴盛,在乎其人,桂学及桂学研究的能否深入发掘和开展,有赖于广大学者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为此,编辑部特组发这组关于桂学研究与广西文化发展的笔谈,对桂学之内涵、外延,研究之目标、方法等展开讨论,以期引发学术界对桂学研究的关注与支持,并与广大学术界同仁共勉之。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回望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但凡经济发展、国力强大、人民安居乐业的盛世时期,都是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时期。盛唐气象,康乾盛世,都曾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产生了令后世景仰的文化景观。新中国建  相似文献   

6.
王景 《继续教育研究》2008,(12):175-177
作为一种质的研究形式,教育叙事研究受到很多不同思潮、理论和方法的影响,具有多重面相和多种焦点的特色。现象学、解释学以及后现代理论、文学中的叙事学理论、现代知识论等为教育叙事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广西沿边沿海的区位特征,北部湾、南海毗邻与东盟、东南亚关系为桂学研究的地缘政治学崛起创造良好条件;"从山到海"的战略转移和战略发展思路,扩展了地域文化研究视域和空间,提升到国家战略及其海洋战略的高度。桂学的地缘政治研究,必须建立在地缘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论基础上,坚持国家、区域、国际关系和平外交准则与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国家政治原则,通过地缘政治研究扩大到地缘文化、历史、经济、法律、教育、宗教民俗等研究,扩展地缘政治学研究基础与影响。  相似文献   

8.
1894年,康有为来桂游学时作有《桂学问答》,其所说之桂学,指在桂讲学,其所倡之学,即变法维新之学。康有为之桂学,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桂学大不相同,却不经意间透露出广西特别是桂林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而且在某个时期往往能得风气之先。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广西的文化自觉意识处于蛰伏状态,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地域文化之学的兴起,桂学这一概念得到了广西学者的倡导和发扬。此之桂学,是指广西地域文化之学,旨在探究广西文化之特质与文化积淀,培育广西的文化品牌,宣传广西的文化资源,提升广西的文化自信。这既是广西打造文化软实力的内在需要,也是广西文化自觉的必然诉求。学之兴盛,在乎其人,桂学及桂学研究的能否深入发掘和开展,有赖于广大学者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为此,编辑部特组发这组关于桂学研究与广西文化发展的笔谈,对桂学之内涵、外延,研究之目标、方法等展开讨论,以期引发学术界对桂学研究的关注与支持,并与广大学术界同仁共勉之。  相似文献   

9.
参与式教学是现代教育中成人培训的一种方法,正在逐渐被运用于教师培训和教学领域。但是,纵观中华历史,无论是孔子、孟子、荀子,还是陶行知,都在自己的教育思想中体现出参与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在当代,随着众多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加入,参与式教学更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在未来,参与式教学在基础教育领域会继续获得深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目前成人高等教育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时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理论的基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对比中,提出并论证了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的几个新的理论观点,即研究讨论了人的本质属性是"系统的创造性思维及其自觉地自我开发"的新观点,以及教育的本质功能是"针对对象的本质属性实施教育战略规划和教育行为"的新认识结论,并相应地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观念:自我开发教育的主张.  相似文献   

11.
李晓明(下文简称李):胡教授,非常感谢您来到南岭民族走廊研究院指导我们的研究工作。您长期从事汉魏六朝文学文论的教学与研究,但您又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桂学研究”首席专家,“桂学研究”岗广西特聘专家,我想请您谈谈“桂学”的概念及其内涵与外延。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从课程论的角度分析了远程教育活动中课程的定义以及课程研究的理论基础,认为对“课程”的定义应该从权变的角度,根据课程实践的要求进行选择;并分析了课程研究的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基础,强调由于研究者不同的世界观、认识论的差异,远程教育课程研究中同样存在不同的课程流派,有助于远程教育课程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1894年,康有为来桂游学时作有《桂学问答》,其所说之桂学,指在桂讲学,其所倡之学,即变法维新之学。康有为之桂学,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桂学大不相同,却不经意间透露出广西特别是桂林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而且在某个时期往往能得风气之先。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广西的文化自觉意识处于蛰伏状态,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地域文化之学的兴起,桂学这一概念得到了广西学者的倡导和发扬。此之桂学,是指广西地域文化之学,旨在探究广西文化之特质与文化积淀,培育广西的文化品牌,宣传广西的文化资源,提升广西的文化自信。这既是广西打造文化软实力的内在需要,也是广西文化自觉的必然诉求。学之兴盛,在乎其人,桂学及桂学研究的能否深入发掘和开展,有赖于广大学者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为此,编辑部特组发这组关于桂学研究与广西文化发展的笔谈,对桂学之内涵、外延,研究之目标、方法等展开讨论,以期引发学术界对桂学研究的关注与支持,并与广大学术界同仁共勉之。  相似文献   

15.
担保物权期间制度属于<物权法>中的新问题,该文对建立担保物权制度的理论及社会基础作全景展示,为未来<物权法>中的相关制度的完善略尽绵力.  相似文献   

16.
石器的应用开启了手工业时代,蒸汽机的发明开启了机器时代,网络技术的运用使人类步入网络时代.21世纪,人类社会已经步入网络化时代,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信息网络技术迅速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经济、网络文化、网络政治异军突起,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必需把握网络时代特点.网络时代理论基础及方法论基础的研究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网络现象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生活·实践”教育在继承杜威“教育即生活”、美欧新教育运动以及中国近现代教育理论本土化探索成果精髓的基础上,充分汲取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理论精华,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实践育人重要论述,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其对当下落实“双减”政策,推进劳动教育,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培养符合未来社会所需人才以及构建中国特色教育学术话语体系具有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8.
旅游学是一门新兴交叉边缘学科,涉及到与众多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学科理论基础包涵面广。旅游学研究涉及两大领域: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与所依存的资源环境;旅游管理者、旅游经营者、旅游者、当地居民等之间的关系。因而本文提出把“人———地关系”和“人———人(社会行为)关系”理论作为旅游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并对这两种理论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进行,而关于这次"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这一问题却一直没有明确的提出,这一问题也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讨论。虽然,已有很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在繁荣的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研究的背后仍然存在着不足,具体表现在:对我国传统的课程改革理论资源缺乏足够的反思、方法论体系尚未统一、理论研究尚未摆脱宏大思辨取向,缺乏对课程改革实践中具体问题的关注。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会阻碍我国课程改革思想理论基础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传播学是否是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理论基础必须能对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产生持续性的影响。历史视域中的传播学、系统科学与教育技术之间存在复杂微妙的关系。历史的真实是:传播学是教育技术与系统论结缘的中介,对教育技术的影响并不是持续的。立足于这一历史事实,我们既可以厘清“教学设计”(ID)与“教学系统设计”(ISD)之间的微妙差异,又可以辨识20世纪80年代中美两国关于教育技术“形似而质异”的“电”、“教”论争的实质:中国解决的是教育技术学科归属的问题,美国解决的是学科深层发展的问题。我们应当在对历史的认知中推进教育技术的学科建设,教育技术的学科建设不仅需要历史研究,更需要正确的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