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94年,康有为来桂游学时作有《桂学问答》,其所说之桂学,指在桂讲学,其所倡之学,即变法维新之学。康有为之桂学,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桂学大不相同,却不经意间透露出广西特别是桂林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而且在某个时期往往能得风气之先。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广西的文化自觉意识处于蛰伏状态,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地域文化之学的兴起,桂学这一概念得到了广西学者的倡导和发扬。此之桂学,是指广西地域文化之学,旨在探究广西文化之特质与文化积淀,培育广西的文化品牌,宣传广西的文化资源,提升广西的文化自信。这既是广西打造文化软实力的内在需要,也是广西文化自觉的必然诉求。学之兴盛,在乎其人,桂学及桂学研究的能否深入发掘和开展,有赖于广大学者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为此,编辑部特组发这组关于桂学研究与广西文化发展的笔谈,对桂学之内涵、外延,研究之目标、方法等展开讨论,以期引发学术界对桂学研究的关注与支持,并与广大学术界同仁共勉之。  相似文献   

2.
1894年,康有为来桂游学时作有《桂学问答》,其所说之桂学,指在桂讲学,其所倡之学,即变法维新之学。康有为之桂学,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桂学大不相同,却不经意间透露出广西特别是桂林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而且在某个时期往往能得风气之先。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广西的文化自觉意识处于蛰伏状态,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地域文化之学的兴起,桂学这一概念得到了广西学者的倡导和发扬。此之桂学,是指广西地域文化之学,旨在探究广西文化之特质与文化积淀,培育广西的文化品牌,宣传广西的文化资源,提升广西的文化自信。这既是广西打造文化软实力的内在需要,也是广西文化自觉的必然诉求。学之兴盛,在乎其人,桂学及桂学研究的能否深入发掘和开展,有赖于广大学者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为此,编辑部特组发这组关于桂学研究与广西文化发展的笔谈,对桂学之内涵、外延,研究之目标、方法等展开讨论,以期引发学术界对桂学研究的关注与支持,并与广大学术界同仁共勉之。  相似文献   

3.
我们的旗帜已经树起来,就要以完成桂学为己任,开好头,起好步,走好路,树雄心,立壮志,为实现“富民强桂”,为构建一个缜密精致、全面系统、以理服人、成果丰硕、令人耳目一新的桂学体系而努力奋斗!为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是开放发展的呼唤。但是,从根本上看,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实质是打造国际竞争的软实力及其影响力。中国文化软实力从不同视角反映着本国的基本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并对世界产生影响。软实力的影响力不仅生成民族精神的亲和力:而且生成国际合作的感召力。打造中国文化软实力应抓住重点,实施多措并举。  相似文献   

5.
1894年,康有为来桂游学时作有《桂学问答》,其所说之桂学,指在桂讲学,其所倡之学,即变法维新之学。康有为之桂学,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桂学大不相同,却不经意间透露出广西特别是桂林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而且在某个时期往往能得风气之先。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广西的文化自觉意识处于蛰伏状态,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地域文化之学的兴起,桂学这一概念得到了广西学者的倡导和发扬。此之桂学,是指广西地域文化之学,旨在探究广西文化之特质与文化积淀,培育广西的文化品牌,宣传广西的文化资源,提升广西的文化自信。这既是广西打造文化软实力的内在需要,也是广西文化自觉的必然诉求。学之兴盛,在乎其人,桂学及桂学研究的能否深入发掘和开展,有赖于广大学者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为此,编辑部特组发这组关于桂学研究与广西文化发展的笔谈,对桂学之内涵、外延,研究之目标、方法等展开讨论,以期引发学术界对桂学研究的关注与支持,并与广大学术界同仁共勉之。  相似文献   

6.
文化软实力:改变世界的另一种力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力作为征服人心的力量,是超越一切武器之上的“武力”,被称为改变世界的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以一种最高级别的力量,一种“力量的另一面”,正在深刻改变当今世界发展的方向和格局。中国要成为世界意义的大国,提高文化软实力,这是必修课,我们别无选择。走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发展道路,是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文章重点介绍了广西文化与旅游融合基本类型,总结了广西文化与旅游融合的主要模式:资源型、体验型、创新型、特色型。旅游和文化融合达到增强区域软实力的效果,必须致力于提高旅游吸引力,完善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模式。从整个广西的发展实际来看,文章认为创新型旅游和特色型旅游发展较为成熟,但是仍有完善的空间,体验型和资源型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广西文化与旅游融合可以主打特色型,发展创新型,深化资源型和完善体验型。  相似文献   

8.
构建中国文化外交新战略提升国家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应努力构建自身的文化外交战略.具体来说,发展文化外交新战略需要从思想层面和操作层面同时下工夫.在思想层面,中国必须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在操作层面,中国必须要完善机构、机制,采取更多的措施来将此重大战略运用到实践当中,塑造、提升一个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让世界接受中国.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展示良好国家形象的根本.在我国,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就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间美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原形艺术现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试图从民间美术作品的创作目的、风格和题材、文化观念、造物法则及与其他艺术的联系来研究民间美术作品形象符号的文化内涵,让读者进一步了解民间艺术的文化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1.
提高"文化软实力"是扩充和发展国家文化的影响力的重要选择,但是,出自西方政坛学者的这一概念与我们的"国家文化"之间是否存在需要辨别的差异,我们今天急于完善国家文化的努力是否存在若干需要反思甚至警惕的内容,当前中国文化建设的迫切目标究竟是什么,这都需要我们更冷静地思考。今天,我们更需要关注"软实力"讨论中被忽略的一系列"硬道理"。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是照耀文化软实力成长的明亮灯塔,其本身也是一种强大文化软实力。走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只有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和本质,着力构建国家文化高地,坚定不移走"科学跨越"的文化之路,切实担负"以文化人"的历史使命,才能解决文化软实力为什么要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么发展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从而开创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3.
中国国家形象的文化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形象的衍变历程反映了国际社会中权力与话语格局的整体变动趋势.当前,国家形象的文化建构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同步进行的战略平衡行为,应从"传统中国"、"现代中国"与"未来中国"三种形象的主动建构入手,聚合社会各层次的力量,加强文化建构与传播体系建设,以中国文化的世界化为目标,谋求可持续的结构性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成就斐然的回族词人,李珣词中男性形象丰富化,如性形象清疏化表现出了与花间词人不同的独特风格。这是李殉伊斯兰文化底蕴通过词作进行的诉求,伊斯兰文化的入世思想给予了他刻画的隐士形象以理想化色彩,尊重女性又让他在描写女子形象时缥缈辽远,运笔清疏。  相似文献   

15.
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的,对外汉语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而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将地域文化和对外汉语教学相结合是有必要的。以广西地域文化为视角,力图挖掘和利用桂地文化资源的优势,从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教师以及教学模式四个方面探讨桂地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相结合的策略,以提高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效果和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推动广西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民办大学办学历史短,文化积淀较少,教学质量良莠不齐,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如何塑造好大学形象,赢得社会认同是民办大学发展战略的重点。本文从文化的视角,对民办大学形象塑造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民办大学文化战略的构想。  相似文献   

17.
学术型教师将‘研究’作为工作习惯和生活方式,呈现善研究、善合作、善总结、善创新等特征,拥有独立的教育教学思想、独特的课程和教学话语权与影响力,具有独特教育教学风格和较高学术造诣的教师代表。高中历史学术型教师的文化形象与学术气象可从师者学者行者三个维度阐释,应是职责担当的师者、有学术涵养的学者、践履维新的行者。  相似文献   

18.
交流、沟通、传播、了解、洞悉、自持等都渗透文化的力量,包括环境生态与人际心态格局中,绿色与人格都能产生强大的外部与内部的文化魅力,这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9.
词典记录且传达某一特定社会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在国家形象塑造、文化输出与文化传播中发挥重要功能。通过考察《新时代汉英大词典》(第2版)中能代表中国文化突出且具有影响力的50个文化符号的微观结构信息——释义与例证,发现词典未能主动地塑造和构建中国形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文化符号释义方式不一致、语词文化意义缺失、例证标识性文化内容不足。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建议,文化符号释义手法统一采用音译加直译并以括注解释文化信息,例证配置注重典型性和传播性,以及适当配图辅助释义。这将更有助于提升汉英词典国家形象的“自塑”能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