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王杰 《文教资料》2008,(6):16-18
金庸的武侠小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一个奇特的现象.它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英雄成长的故事.英雄在成长的过程中,"父亲"这一形象在子一代成长的过程中缺席,子一代就对"父亲"进行着审视.寻找和探究金庸小说中的审父现象的原因,对金庸的武侠小说的理解有一个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具有"慈爱"和"禁止"双重功能的父亲文化形象,使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常常陷入"恋父"与"审父"的情感纠葛中,这种复杂矛盾的心态反映了现实中的女性依然笼罩在父权阴影中.陈染的小说鲜明地体现了这种复杂的关系,父亲与成长女性之间既有人伦情感,又含有文化的象征内涵,因此"恋父"与"审父"同时并存.在"审父"的过程中,陈染的小说最终指明:女性要实现主体和自我的确立,就必须用理性力量破解和抗衡被父亲权威及其所代表的父权统治所宰制的命运.  相似文献   

3.
传统文化与心理学视野下的父亲意象研究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学视野下的父亲意象指的是人的记忆和想象中的父亲形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父亲意象是“仁君意象”,父亲是慈爱的统治者,与生活息息相关;西方传统文化中的父亲意象是“父神意象”,“父性崇拜”潜含着西方人对原始父亲(上帝)的一种传统意义的强烈崇拜和深刻敬畏,父亲意象是遥不可及的。在传统文化的演变中,父亲意象也发生着巨大的嬗变:从“仁君意象”、“父神意象”到“人父意象”。现代父亲是一个更全面和人性化的角色,一方面他仍然要承担和传统父亲一样的经济责任,另一方面按照舆论的要求,他要在孩子的养育问题上事事参与。这种跨越式的转变糅合了东西方传统文化精髓,使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现代父亲意象基本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4.
邹韬奋,原名邹恩润,逝世于1944年7月24日,距今已整45周年了。我自幼和他熟识。他的音容形貌至今犹在我的脑海中,不能忘怀。韬奋是我父亲黄炎培的学生,呼我父为先生。但他并未就读于我父而是由于他们怀着同  相似文献   

5.
张承志这位文化混血儿的“寻父”既与先锋派们的审义甚至弑义有别,又和少数“寻父”者们有异:因宿命的前定,注定他要在“寻父”之中追根溯源、确证自我。他由崇拜而寻找继而追随父亲,亦即,由对世俗权威的赤子之情的纵情投放到江河山岳的大自然的“泛父化”再到母族血缘的情感认同……其间充满了追寻的艰辛与人格塑就的自我努力。而望见父亲“庞然后背”的精神浪子,便心怀崇拜而追随其后:在人生上,力倡“清洁”;在艺术上,力主“规避”。孤行者颇具深意的“寻父”更是精神视域里一道有力的参照风景线  相似文献   

6.
王安忆的《启蒙时代》拥有明显的"成长"内涵,但小说不再以女性作为成长主体,而是将男性主人公的精神理性成长过程推至文本的前台。主人公成长的"废墟"境遇虽给了他们极大的自由,却也使他们的理性成长历程充满光明与黑暗频繁交替的坎坷。这其中,审父、叛父、回归父亲的曲折历程以及同代人彼此争辩、相互扶助的友谊成为影响他们成长的最重要的理性力量。  相似文献   

7.
<正>经常被同学欺负的亚当发现父亲并没有去世,而是隐居在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中,他毅然踏上了寻父之路。没想到,父亲竟是传说中的"森林之王"。亚当和父亲住树屋、滑索道、和动物交流、无拘无束地奔跑……一队黑衣人闯入丛林,为了保护亚当,父亲被直升机拖走,亚当决定和森林中的动物居民们一起救回父亲……  相似文献   

8.
从《圣经》中上帝依照自我的形象创造了人类始祖亚当开始,父子关系就成为了一个被探究至今的母题。《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对父子关系的探究与四子不同的寻父历程,是不同的人生理念的展现。"审父"一题在西方文学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卡拉马佐夫兄弟》以四子寻父为线索,讲述了不同背景下对于父亲的追寻。笔者对这一主题进行分析,探究不同背景下对父亲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一位父亲因孩子失足深感痛心,他反思自己的为父之道,感到孩子的失足他有责任,觉得自己愧为人父。他说:“假如能从头开始,我会尽心竭力地做一个称职的父亲。”那么究竟怎样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  相似文献   

10.
《风和日丽》叙述了尹泽桂和杨小翼父女两代人的情感冲突,演绎了半个世纪的人世沧桑。小说叙述时间跨度大,空间广阔。但是,小说的内在肌理却很清晰。小说采用了“父——子”结构,围绕“寻父”——“认父”——“审父”——“弑父”——“认父”而展开。杨小翼的父亲尹泽桂是一名很早就投身革命的老革命者,而在中国当代小说中,“父”常常指向革命和政党,是精神价值的源头。  相似文献   

11.
难题通常并不是难在知识上,而是在于学生答题素质的高低。答题素质包括解题能力和表达能力两方面,解题包括审题(审模型、审条件)、求解、审视答案(合理性、多解性)。其中最关键的一步是审题,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解题成功的前提条件。本文就审题能力和习惯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正"你的降生,让我们有理由去重新审视这个你将要居留的世界。"——扎克伯格人到四十,同学家的孩子读小学、读初中、读高中了,而我才做起了爸爸,有时难免有"晚了"这样的感慨。但有所失必有所得。现在的我,父性更加醇厚,父性更好地觉醒了。想想如果是20多岁就有了宝宝,自己还没有真正成熟,那时做父亲,也会稀里糊涂的。这种对比让我想起了傅雷先生,他写了一本非常出名的书——《傅雷家书》,用186封书信,跟儿子谈艺术,谈人生,"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相信每一个读到这本书的父亲都会被他那伟  相似文献   

13.
“他是一个极丰富极复杂的人,他很真诚。他有很多缺陷和弱点,但是他没有罪孽。”曹禺的女儿,当代作家万方如此评价他的父亲。常人说:“知子莫如父。”反之,我看也能成立,那就是“知父莫如女”。万方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读到了曹禺写于一个小本子上的一  相似文献   

14.
巴西球王贝利,童年曾染上吸烟恶习。有一次,他正在抽烟时被父亲看见,吓得他急忙把烟捻灭。但是父亲并没有训斥他,而是温和地说:“你踢球有几份天分,要是吸烟损坏了身子,球就踢不好了。这事你自己决定吧!要是你还要抽,最好抽自己的,老讨别人的烟很丢人。”说着把仅有的几张钞票递给了他。小贝利感动极了。从此,贝利驰骋绿茵场几十年,再也没有抽过一根烟。贝利的父亲“欲擒故纵”,产生了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教育效果。这给年轻的父母三点有益启示。首先,要针对孩子的个性进行教育。由于父亲对贝利生性顽劣、性格倔强的个性了如指掌,所以发现孩子的恶习后,不是简单地训斥,而是以爱子的情感感化他,唤起孩子的良知和自尊心。如若家长不分清红皂白  相似文献   

15.
阿多诺的批判理论,立足于对同一性的批判与非同一性的张扬。阿多诺将他的非同一性,逐一指向概念、启蒙和异化,形成他批判理论的脉络。在对异化进行了批判与审视后,阿多诺以“丑”来对抗异化,形成了他独特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姜皓 《小学生》2008,(9):45-45
他是穷山沟里的孩子,常常坐在田埂上,望着太阳的方向无限向往地憧憬着。父亲问他想些什么,他说:"我在想,等我长大了,我不要耕地,也不要上班,而是天天坐在家里等着别人为我寄钱。"过了两年,孩子上学了。一天,当他看到历史课本上巍然耸立着的金字塔的时候,那个古老的国家埃及成了他的梦想。回到家里,他告诉父  相似文献   

17.
阅读父亲     
忆起来,当年正值壮年的父亲因劳累中风而致半身不遂,而我从小的记忆里,却从没记得父亲躺在家里,而是日日顽强地进行着恢复锻炼,乃至后来竟出入意料地能下地劳作了。那时还小,我没问过父亲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但随着年龄渐长,已为人父的我渐渐读懂:父亲不依赖别人,甚至不停地为这个家庭做着力所能及的劳作,他的心中一定有着最质朴的、不必言说的对家庭的那份情感。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当代小说,由20世纪初对人的发现,对传统文化决绝反叛的人的文学;到新时期的精神空档,无根一代的寻根小说;到极力逃离,非理性审视的先锋小说;再到理性“审父”的《白鹿原》,对人的发现及对个体生存平衡的构建是现当代文学史无法规避的两大主题。与“寻根”“先锋”文学视点不同,《白鹿原》文本在对宗法文化的审度与批判中,兼有宗法文化里温情脉脉的一束光亮,使得其以理性的、整体的、发展的视点客观冷静地审视“父”的羁绊与“子”的叛离。父子关系裂变背后是传统宗法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承继与剥离,即人类生存平衡构建中的“文化自觉”与“生命自觉”。  相似文献   

19.
论张承志小说中的拟父子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承志的“寻父”意识是一种“拟血缘认同感”,在这种认同感的驱使下,张承志在小说中构建了大量的拟父子模式。其中的自然父亲威严、崇高,儿子从中汲取超越自身的精神力量,这时儿子的认父仪式是父子的亲切拥抱;英雄父亲刚烈、英勇且是神圣价值的承载者,这时儿子的认父仪式是向父亲下跪。张承志的“寻父”是在寻求生命的意义,但儿子的身份定位限制了他意义寻求的深度。  相似文献   

20.
父与子     
父篇 我是一只羊.我活到了应该当父亲的年龄. 我渴望当父亲,渴望让生命中的一个单元通过我继续. 在我们这儿,不是你是什么就生什么,而是逢什么年生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