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第一个有关闪电的研究是在18世纪中叶由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完成的,他证实了闪电是一种自然的放电现象。然而,自富兰克林以来,我们对雷电的知识几乎没什么大的进展。比方说,我们至今还不能确定雷雨云最初是如何带电的。似乎由于某  相似文献   

2.
    
大约2000年前,中国的一位哲学家王充发现,如果把一块琥珀在一块兽皮上或木头上摩擦,随时都能产生电。今天,科学家认为琥珀是带电的,当摩擦时,有时会出现火花,而且琥珀能吸引纸屑或其他轻小的物体。19世纪以前,关于电,除了上述现象外,没有人知道得更多了。现在,虽然仍有一些我们尚不了解  相似文献   

3.
著名科学家威廉·汤姆生 (182 4—190 7) ,是物理上使用绝对温标—开耳芬温标的奠基人。 185 9年他在对关于大气电 (雷电 )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个假设 ,并得到验证。他的假设是两个彼此绝缘的物体之间总存在着微小的电位差。某些单独存在的物体中带有少量的电荷 ,这就意味着单独存在的物体中的电子数目不同 ,电荷不同。于是一个小水滴在一个相同电荷的电场内形成 ,它就带一种电荷。当两个带有不同电荷的小水滴接近时就产生了放电现象。因此 ,他在当年或第二年研究成功了“滴水集电器”,这种科学装置是所有科学仪器中最难令人相信却又是最简单的…  相似文献   

4.
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卡麦林?翁尼斯在实验中发现,当把水银放到零下269℃低温环境中,它的电阻会突然减少为零。而产生的感应电流持续一年多也没有衰减。后来,科学家把具有这种超导电性的物体,叫做超导体。研究发现,铅、锡、铌等近20种金属和几千种化合物,在低温条件下都会成为超导体。  相似文献   

5.
如图我们把两个金属圆盘保持一定距离,接通数万伏的高压直流电源,两金属圆盘之间无任何现象产生。如果在两金属圆盘中间放入一支点燃的蜡烛,那么蜡烛火焰与两个金属圆盘间就会出现美丽的电火花。为什么在蜡烛火焰和两圆盘之间会产生美丽的电火花? 答:这是因为高温的火焰是一团等离子体,所以当两个带电圆盘靠近时产生了强烈的放电现象。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常常遇到这种现象。比如在阴雨天,高压线产生的电晕现象。在强电场作用下,物体曲  相似文献   

6.
<正>高中物理新课标选修1-1安排了一个“观察电荷在导体上的分布”的演示实验,用以探究电荷在带电导体表面上的分布规律。由于原实验不能保证在3次检验带电情况过程中导体带电量相等,所以我们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一、原实验方法如图1,把导体安放在绝缘支架上,并使导体带电。然后用带绝缘柄的验电球P接触导体  相似文献   

7.
苏月琼 《世界发明》2002,25(1):20-21
超导现象,是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卡米林·昂尔斯通过实验发现的一种奇特的物理现象。当物体处在超导状态时,其电阻为零,并对磁场有完全的抗磁性。这种在低温(-273℃)具有超导电性的物体,被科学家命名为超导体。某些金属材料在特定的温度环境里其电阻突然变为零,这种极其独特而且用途很大的属性,  相似文献   

8.
超导现象,是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卡米林·昂尔斯通过实验发现的一种奇特的物理现象。当物体处在超导状态时,其电阻为零,并对磁场有完全的抗磁性。这种在低温(-273℃)具有超导电性的物体,被科学家命名为超导体。某些金属材料在特定的温度环境里其电阻突然变为零,这种极其独特而且用途很大的属性,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电磁感应现象是由英国科学家法拉第于1831年发现的。而实际上早在1822年,法国科学家安培在实验中就发现了感应电流。他却轻易地放过  相似文献   

10.
通常只有暴露在地表的陨石才会被人们发现。对于含铁的陨石,复杂的金属探测器可以探测出它们的位置,但是却也可能报告假情报,把现代人的钢铁垃圾也报告为陨石。现在,科学家又有了新的探测工具,一种新发明的雷达装置。利用这个装置,科学家们获得了地下物体的三维图像,他们从美国  相似文献   

11.
肌肉的秘密     
正1780年,意大利科学家伽伐尼在解剖青蛙时发现,死青蛙的腿部肌肉在接触电火花时会颤动。伽伐尼认为,这种现象是因动物躯体内部有生物电而造成的。后来,意大利科学家伏特多次重复了这个实验,认为伽伐尼的解释是错误的,他发现,青蛙肌肉中的液体让金属产生了电流。  相似文献   

12.
电影的发明同科学对人的生理研究是密不可分的。 1829年,比利时科学家普拉多经过反复试验、揭示了人的眼睛具有“视觉暂留”现象:人在看东西时,当所视物体已经消失后,它的视象还会在视网膜上保留一段短暂的时间。一般影  相似文献   

13.
<正>前几日在翻一本教育类杂志时,发现一篇文章,深有感触。文章说,作者由于看了网络上《"笨"死的梭子鱼》的故事,有感而发地联系实际幼教工作。作者提到故事大致内容如下:一位科学家做了个实验,把一条很会捉小鱼的梭子鱼用玻璃瓶罩住,梭子鱼屡次碰壁后,完全绝望了。最后,当科学家取走玻璃瓶,而备受打击的梭子鱼却沉到了池底,一动也不动。无论有多少小鱼,它都不张嘴,最终活活饿死了。  相似文献   

14.
从书本上找出发明,大多数学生起初对此都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课本由许多著名分家、教授学者编著而成,还有众多老师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推敞、补充完善,肯定不会有错误和缺点。在听了科技发明创造讲座以后,大家思想上发生了转变,并积极行动起来。卢凯同学就是其中的一位,当他翻阅初二物理课本时,发现讲静电知识时,判断物体是否带电,书中介绍了“验电器”。而讲物体是否具有磁性以及判别磁体够极时,书中及有天资料中介绍了好几种方法却没有检验仪器。  相似文献   

15.
在所有电的现象之中,除去天空的电闪以外,电鱼的放电恐怕是人类所知道的电现象中最悠久的了。它的发现,甚至远在人类发见摩擦后带电的琥珀能吸引小物体这个现象之前。约在二千五百年以前,埃及的象形文字者已用鱼和雷电的符号来代表尼罗河中的电鳗。电鳗的放电也是人类所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中国人》2002,(3):62-62
公元1740年,美国著名科学家、政治家、独立宣言起草人之一——本杰明·富兰克林,创办了一所慈善学校。这就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前身。它不同于其他依照英国模式开设老式课程的殖民地学院,它的成立标志着新的高等学府模式在北美洲的诞生。学校深受当时苏格兰教育改革的影响,这在当时的北美洲是绝无仅有的。作为科学家的富兰克林认为,新的知识是来自对现有资源最广泛的认识和最有创新的运用。他想培养具有创新  相似文献   

17.
在一般人眼里,空穴之空,微不足道。但科学家却发现,空穴之空,大有文章。走进怪异之地那次奇妙的经历,让俄罗斯科学家维克多·欧尔班林格真是终身难忘。如果没有那次经历,也许就不会有后来惊人的发现。那是数年前,欧尔班林格在一个盐湖边草地上露天夜宿。夜幕降临后,他便把大衣铺在地上,然后用背包当枕头,组合成了一个简易床。睡意袭来时,一种怪异的感觉出现了:他感到自己好像缩成了蚂蚁那么小,然后又膨胀到天空那么大。正想入睡时,这种感觉又反复出现,而且非常强烈。紧接着,另一种感觉袭来,他感到自己好像从高高的悬崖上掉进了万丈深渊,紧接…  相似文献   

18.
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使许许多多听起来如天方夜谭,令人难于置信的事情成为了可能,说出来肯定会让你大开眼界!利用头脑遥控目前,澳大利亚的科学家正在研究如何利用人脑电波发出信号,来指挥各种家用电器自动关闭或者启动。他们在对人脑中的多种不同电波跟踪研究后发现,当人们放松休息时,例如闭上双眼,其中一种电波的带电量明显增加,其能量之大足以打开电灯开关。科学家指出,这一过程是一种科学现象而不是所谓的超自然力量。负责这项研究的悉尼理工大学克莱格教授指出,人类的脑电波具有电能转换功能,它将使得人们不用遥控器,即可…  相似文献   

19.
1928年,英国有一位名叫森金斯的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一些金属经过高温处理或添加某些元素之后,会变得像面团和软糖一样柔软和易于加工。只要施加很小的一点压力和拉力就可以延长几倍、几十倍以至几千倍。于是,便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超塑现象。并把具有这种特性的金属,称之为超塑金属。  相似文献   

20.
<正>当颗粒直径达到纳米水平的时候,它们会具有一些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奇异或反常的物理、化学特性,比如:原本导电的铜到某一纳米级界限时就不导电了;原来绝缘的二氧化硅等,在某一纳米级界限时却开始导电。近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又发现了纳米银粒子的一种新现象:这些银颗粒形似水滴,可任意变换形状,但其内部却可以始终保持着完美稳定的晶体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