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洛神赋图》是东晋时期杰出画家顾恺之根据曹植的著名诗篇《洛神赋》而创作的著名绘画作品。曹植,字子建,是魏晋时期著名的作家和诗人,生于公元192年,是曹操的小儿子。他自幼很有文学天才,作品乐观开朗,富有理想和抱负,曾被曹操所赏识,准备立为太子,这引起了哥哥曹丕的猜忌。曹操死后,曹丕继承了王位,千方百计对曹植加以迫害。悲惨的遭遇使他更清醒地认识了现实。他的作品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残酷的骨肉相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生活的痛苦。传说曹植和他哥哥曹丕跟随曹操讨伐袁绍时,得到一美女甄氏,兄弟俩都爱上了她。但由曹操作主把甄氏嫁给曹丕了。曹丕做了魏帝以后,把甄氏立为皇后,但不久就被曹丕的宠妃郭氏害死了。到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植进京朝谒,曹丕故意  相似文献   

2.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流传广泛的《七步诗》,相传为三国时曹植所作。曹植生性聪明,十岁能诗,深得父亲曹操宠爱,因而受到胞兄曹丕的妒忌。曹丕即位为魏文帝以后,有一次故意为难弟弟曹植,限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流传广泛的《七步诗》,相传为三国时曹植所作。曹植生性聪明,十岁能诗,深得父亲曹操宠爱,因而受到胞兄曹丕的妒忌。曹丕即位为魏文帝以后,有一次故  相似文献   

3.
魏文帝遗留下来的作品繁多,仅次于曹植,其中他的公文占了大多数。这些不同时期的公文反映了曹丕在面对复杂局面时所采取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曹丕的性格特征及其为政思想。通过对其公文进行细致的分析,以期总结出曹丕的多维形象。  相似文献   

4.
曹丕与曹植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受时代风气的影响,都写出了一系列优秀的女性题材作品。但由于二人的经历、性格、气质有所不同,因此在这类诗歌创作中又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曹丕的代言体诗委婉细腻,工于言情,多文士之气。曹植诗则多生情态,辞采华茂,经常寄予个人深沉的情感。他们的作品既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又放射出独特的个性光辉。  相似文献   

5.
二曹文学观异同论张廷银关于曹丕曹植文学观的异同,鲁迅先生在其《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曾有过这样的概括论述:在文学的意见上,曹丕和曹植表面上似乎是不同的。曹丕说文章可以留名声于千载;但子建却说文章小道,不足论的。据我的意见,子建大概是违心之...  相似文献   

6.
七步的距离     
魏晋南北朝时期,曹丕称帝后,嫉妒其弟曹植的才干,命曹植在七步之内做诗一首,否则赐死。——题记  相似文献   

7.
谈到曹丕,就会想到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这位哥哥,对于同母的弟弟曹植,一点手足之。隋都不顾,弟弟只有借着吟诗,来表达心中的愤慨了。我们不管这首诗是不是文本上的原件,也不论兄弟阋墙的背后是否反映激烈的政治斗争,我们只想问问:为什么这首诗流传得如此广泛,只要谈到曹丕,就会想到它?回答这个问题,应该先要知道曹丕是怎样一个人,他当政之时,表现如何?  相似文献   

8.
建安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地位。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歌既具有建安文学“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曹操的诗风,兼具慷慨雄劲和“古直悲凉”;曹丕的诗,风格“便娟婉约”: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其诗风前期豪放刚健,后期深沉悲凉。本文从社会环境。个人经历对作品风格具有决定影响的角度出发,对“三曹”诗歌的风格和差异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煮豆燃箕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愧色。(选自《世说新语》)锦囊小语:译文:魏文帝曹丕和弟弟东阿王曹植在争夺继承王位时,结下许多深仇,曹丕当上皇帝后,一天,将曹植找来,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做出一首诗,如果做不出,就是空有诗人之名,是欺骗皇上,必须处以死刑,曹丕刚说完,曹植便边走边念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完之后,不禁对自己所做感到惭愧,而前嫌尽释。手足相亲的兄弟,却因王位的争夺而惭行渐远…  相似文献   

10.
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歌具有共同的“建安风骨”特色,但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曹操的诗慷慨悲凉、雄劲、质朴和古直,有一种雄浑壮闸的悲壮美;曹丕的诗委婉含蓄,秀美细腻,具有宁静、柔扣之美;曹植前期的诗歌乐观开朗,昂扬豪迈,清刚健美,而后期隐曲深沉甚至哀伤忧愤,情绪低徊。本文从社会环境、个人地位和经历对作者作品风格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角度出发,对“三曹”诗歌风格的差异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文学史上的"建安文学",以诗歌的成就最为显著。他们用诗歌抒发自己的慷慨之情,反映社会动乱的现实,体现了要求国家统一的愿望。后人以"建安风骨"称誉。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以"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的作品与艺术成就影响最大。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针对曹丕与曹植诗歌风格的比较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2.
七步成诗者——曹植、李白曹植(192—232)是汉代末年大枭雄曹操的儿子,从小就聪慧过人,深得父亲疼爱。曹操认为他的政治才能和文字才能都超过他的兄弟,可以“定人事”,几次想立他为“世子”(继承人),后来因他太喜欢饮酒和不讲究礼节才作罢。因此曹植也招致胞兄曹丕的忌恨。曹丕建立魏朝当了皇帝(魏文帝)后,先杀掉了曹植的党羽丁仪及其家属,还想找个借口杀掉他。一天,曹丕突然下令,要他走七步吟出一首诗,否则处死。他果然不凡,刚走完七步就吟道:“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是曹植为了…  相似文献   

13.
关于曹丕、曹植二人诗歌高下的问题,自钟嵘《诗品》以来,论者大都认为曹植诗歌胜于曹丕。船山先生却认为二人诗歌有着"仙凡之隔",曹丕有着"独至之清",所以他的诗歌属于"仙"品,他本人则被推许为"诗圣";而曹植诗歌"建立门庭",因而属于"凡"品,其本人也被贬为"驵才"。船山先生立论的内在逻辑在于:首先,他以《诗三百》作为后世诗歌趋赴的理想,追求一种天然本真的诗歌境界;其次,他采取正反相形的方式评诗,其肯定性评述常有精微之论,但否定性评述有时则失于偏颇。二曹诗歌的个案体证了船山诗学的这种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4.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篇云:“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曹植)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以恰切的比喻,言“萁”和“豆”“生本同根”来暗示兄弟之间“相煎太急”。诗成,曹丕羞赧难言,大概是卞太后出面过问的缘故,遂以贬谪“安乡侯”了结此事。  相似文献   

15.
一、学习新课,了解写作背景师:带着这份学好语文的秘诀我们共同来学习三国时期著名诗人曹植所作的那首家喻户晓的《七步诗》。(教师板书:七步诗)师:课前,我们搜集并阅读了一些相关的信息,能简单地说说,曹植为什么作这首诗吗?生1:因为曹植和曹丕本是同根兄弟,但是曹丕却为了保护自己的皇位而迫害自己的弟弟,曹植非常地伤心,所以作不了这首诗。  相似文献   

16.
曹植诗文的不满与反抗因压迫情势而变化,当曹丕凶相毕露,情状急迫时,是直接抒愤;当情状缓和时,则多以怨妇诗和游仙诗出现。曹植后期的忧生情状也随着变化,由黄初时关注生命躯体存在到太和时关注生命精神状态。曹植以怨妇诗写由于君臣不偶而造成的怀才不遇。  相似文献   

17.
曹操有四个儿子,其中曹丕(pī)和曹植是一母所生。曹植从小聪明非凡,十几岁的时候,就读了不少书,能写很出色的文章。曹操试了曹植几次,觉得他确实才华出众,就对他特别宠爱,多次想立他为太子,只是因为有些大臣反对,才决定不下来。曹丕文才也很好,但比不上曹植。他怕自己地位不稳,就想方设法讨曹操喜欢。有一次,曹操外出打仗,曹丕、曹植都去送行。临别的时候,曹植马上念了一段颂扬曹操功德的文章,大家听了十分赞赏。这时有人在曹丕耳边小声说:“大王要离开了,你只要表示伤心就是了。”曹丕赶紧抹着眼泪向曹操告别,曹操很受感动,也掉下了泪。这…  相似文献   

18.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相传,三国时魏国皇帝曹丕命令弟弟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否则就要杀头,曹植满怀悲愤写下了上面这首《七步诗》,最终感动了曹丕,保全了性命。仔细想来,考场作文与写此诗的情景有不少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9.
一直以来,人们多把曹丕对曹植横加迫害的原因归于曹植曾经与曹丕进行过激烈的立嫡之争,这实际是一个"冤假错案"。仔细考察历史记载和曹植的诗文,结合曹植的思想个性,不难发现所谓"立嫡之争"只是曹丕在和曹操的选择及曹植的依附者进行竞争,而曹植本人根本不曾有争夺之意。  相似文献   

20.
三国时魏国的曹植自幼文思敏捷,才智过人,深受父亲曹操的宠爱。曹操死后,长子曹丕称帝,猜忌排斥曹植,令他七步之内成诗一首,否则处死。自幼敏慧的曹植镇定自若,特定的情境使他迅速捕捉到可供寄托的物象,诗句脱口而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就是流传至今为世人熟知的《七步诗》,曹植因此得到“七步之才”的美称。据说曹丕听了此诗后面露惭色,曹植因而保命了性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