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受命于天     
《语文世界(高中版)》2010,(6):F0003-F0003
“受命于天,唯舜独也止,幸能正生,以正众生。” 古代讲“人受命于天地”,植物矿物等很多东西都受命于天,唯有人受命于天地之正气。尧、舜、禹是三代人,为什么这里只提舜而不提尧、禹呢?因为他们的身世都没有舜艰苦。  相似文献   

2.
《尚书·舜典》追记我国传说中的尧、舜时代,舜曾经“窜三苗于三危”。“三危”究竟为今之何地,自古以来众说纷纭,尚无定论。古今学者对“三危”地望有以下十余种说法: 1、认为三危为今甘肃省敦煌县东南的三危山。持此说者最众。西晋杜预说:“允姓,阴戎之祖,与三苗俱放三危者。瓜州,今敦煌。”(《左传》昭公九年注)其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又记载:“三危山在敦煌县南”;唐代李泰的《括地志》也说:“三危山在沙州东南三十里,山有三峰故名”;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说得更为清楚,“三  相似文献   

3.
竹爱     
田平 《教育文汇》2009,(2):63-63,4
对竹的喜爱,源于一个凄美的传说。 舜帝时期,南方“三苗”部族骚扰边境。舜帝亲率大军南征,二妃娥皇、女英随军同行,留住湘水之滨。征讨大军南进苍梧时,舜不幸身亡,葬九嶷山。湘妃接到噩耗,悲恸欲绝,放声痛哭,竟哭到双目沁出鲜血。血泪洒到竹子上,染得竹身斑斑点点。之后,姐妹二人投水殉情。  相似文献   

4.
周全 《老年教育》2009,(3):30-31
舜帝“孝感动天” 据《史记·五帝本纪》载,“舜二十岁以孝闻名”;中国二十四孝“感天动地篇”记述,舜的父亲是个盲人,后母顽固,同父异母的弟弟桀骜不驯。他们都想杀掉舜,舜却恭顺行事,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尧帝“举孝廉,得知舜仁孝,以女嫁之”。“舜接尧帝位后,以德孝治国,社会歌舞升平,万民丰衣足食”。  相似文献   

5.
“典字”,从“册”在“兀”上,象书册高高地搁架在几案上。本是书籍的通称。后来,《说文》解释说,“典,五帝之书也。从册在兀上。尊阁之也。”典就成了专称,是记叙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五帝言行之书。《尧典》,是兼记尧舜二帝事迹之书。因为舜是尧的女婿,舜继尧位,是受尧的禅让。举尧可以包括舜,所以文题没有标明舜。《孟子·万章》称这篇记事文为《尧典》,《礼记·大学》称之为《帝  相似文献   

6.
上古时期,中华大地上生活着多个不同的部族,也存在着无数传说中的始祖和部族英雄。夏商周三代的"天帝观"揭开了传说向历史转化的序幕,也为后代五帝系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之际的五行文化与五方观念催生了以太暤、炎帝、黄帝、少暤和颛顼为核心的"人神合一"的五帝系统。西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选择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等作为五帝,明确其"血缘关系",将他们从传说时代的部族始祖和英雄完全转变成人间圣王,最终完成了五帝系统的定型。  相似文献   

7.
1.禅让制禅让制是部落联盟民主推选氏族首领的制度。这种制度主要在黄河流域及中原地区推行。传说黄帝后,我国黄河流域有三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尧的儿子丹朱很粗野,好闹事,尧年老时有人推荐丹朱继位,尧不同意。后来他召开部落联盟议事会议,讨论继承人的人选问题,大家都推举德才兼备的舜。舜接位后,亲自耕田、捕鱼、制陶,深受大家爱戴。他通过部落联盟会议,完善了社会管理制度。舜年老后,又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制”。  相似文献   

8.
秦败魏于华,魏王且入朝于秦。周诉谓王曰:“宋人有学者,三年反而名其母。其母曰:‘子学三年,反而名我者,何也?’其子曰:‘吾所贤者,无过尧、舜,尧、舜名’;吾所大者,无大天地,天地名。  相似文献   

9.
问尧     
或曰:“尧之圣不逮舜,尧不能用九官、诛四罪,而舜能焉。”曰:“舜之所以圣,由尧之圣。舜之用与诛,宜也。”曰:“然则尧之时,独不可用与诛乎?”曰:“将以遗舜也。”“其以遗舜奈何?”“尧信舜之圣久矣,将举而禅焉,且以信于众,因四岳之举,遂试之。其试由是夫起,圣人不苟以名服天下,心信其德于众。德莫大于用贤诛恶,于是遂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古和夷部族迁移路线、开明人及开明国史、三星堆等三个不同的民族、地城和国家进行了思考。古和夷部族的南迁,应该是五帝时期或之前已抵达古南海的西南面地城,在此过程中,和人部族完成了游牧民族向农业民族的转变。尧舜之前,和人部族已迁至峨山一带定居,并成为一文明强盛的大民族。直到夏代前期,和人部族被迫再次南迁,从此失去了与中原民族和中央政府的联系。开明人对古蜀地域文明的影响,因春秋中叶开明人西迁入古蜀地城而起。大约周桓王或周庄王时,开明人在古蜀地域建国,始有开明国。不久,开明王国就取代杜宇王国成为古蜀地城最强大的国家。开明王国延续了12代王朝,约三百八十年,至公元前316年,秦灭开明国。中原史家称之为“灭蜀”。目前,三星堆出土文物被学术及非学术界认为古蜀人蜀国的遗物。事实上,诸多证据表明,三星堆并非古蜀人遗址,而应是苗族先民即当时的三苗部族在南迁过程中最后一个三苗国的遗址,它是两千多年三苗国历史的终结。  相似文献   

11.
黄玉峰 《上海教育》2013,(18):62-64
河南是中国人精神的故乡。中华民族的祖先,传说中的伏羲、炎帝、黄帝,还有尧、舜、禹、汤,他们活动的范围就是在中原一带。现在河南的仰韶文化遗址大致对应这个时代。最早的夏、商、周三个王朝,夏朝是在今天的二里头,商朝是在殷,也就是今天的安阳,周朝是在洛阳,都是在河南省内。  相似文献   

12.
尧是中国古史传说中杰出的部落首领,长期以来与舜、禹一起被视为古代圣王政治之典范。尧天舜日更被视为理想中的大至盛时期,幸福美满的代名词。而他们治世方略的基本思路却是由尧起始和奠定的。根据有限的文献资料及近年来对冀西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实物,在厘清帝尧传说真相的基础上,着重考证“尧文化”的最早发源地为今天保定市境内的顺平、望都与唐县;同时探讨尧的历史贡献、尧文化的思想内涵及其对现代文明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舜的南巡很可能是从今之山东出发向西南方向进发,经今之安徽蒙城一带,再向西南行进,进入今之湖南天门一带。而后南渡汉水、长江,再沿湘江南下,就到了今湖南与广西交界的苍梧。在对三苗进行了一番安抚之后,客死在这个地方。  相似文献   

14.
尧、舜、禹时期在我国文明发展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对我国典籍中关于尧、舜、禹人格的记载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可以进一步确认其人格的真实存在。从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我们也可看出尧、舜、禹都是殷商王室的先祖。立足历史文献之上,我们有充分理由证明,尧、舜、禹是我国古史传说时代有血有肉、有卓越功业的圣王明君。  相似文献   

15.
《初中生》2015,(16):18-20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原文: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舜不告而娶,是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孟子》 解读: 孟子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所说.意思是,不孝有三种,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舜没有告知父母就结婚了,这就是无后,但君子以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为舜出门在外,而且是尧要把女儿嫁给舜).另外,也有学者认为“三”可能是虚指.  相似文献   

16.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原始人群至战国时期的历史 ,史学界称之为先秦史。请回答 1~ 2题 :1 《史记》说 ,在尧、舜时有四岳十二牧 (即部落酋长会议———笔者注 ) ,唐尧时四岳举鲧治水 ,尧虽不同意 ,但仍服从四岳十二牧的规定。尧、舜的“禅让”也都是得到四岳十二牧的同意的。这段史料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A 原始民主政治B 出现了原始行政机关C 原始社会已走到尽头D “天下为公”“讲信修睦”2 “春秋五霸”局面形成的政治前提是A .齐桓公开争霸之风B .诸侯国分裂势力增长C .奴隶制度的…  相似文献   

17.
要探究大禹治水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首先要了解当时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背景:也就是在大禹治水之前,禹的父亲鲧是被尧、舜殛杀的。尧舜为什么要殛杀鲧呢?史学界一般认为是因为鲧治水无功。笔经过考证,认为鲧的被杀,是古中原地区部族问相互斗争的必然结果。黄帝尧舜禹时期是古中原地区遭逢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大变革、社会矛盾阶级矛盾错综交织的时期,  相似文献   

18.
一 东安舜皇山,乃天下名山,是永州闻名的生态旅游区。 相传上古时代,距今四千多年前,我国氏族公社晚期,南方的缙云氏后代,在长沙建立三苗国,北方有虞氏舜灭三苗,受禅即帝位,后来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东安舜皇山当属苍梧之野,亦为江南之山陵。唯独此山以舜皇名之,我以为舜帝南巡登临此山无疑。明隆庆年间修纂的《永州府志》载有一个肯定的说法:“永之东安有舜山,——因舜巡狩所经也。”相传舜帝南巡至此,听流水潺潺,鸟语花香;见群峰踵踵,古木苍苍,以为进入了仙境,便流连忘返,驻跸此山,他深入民间,考察民情,解民于倒悬之苦,…  相似文献   

19.
舜帝推行孝悌,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之始祖;柳宗元倡行尧、舜之道以图“利安元元”,是唐代儒学复古运动的一位主要奠基者。笔者旨在研究永州土地上出现过的这两位伟大人物,探寻其内在的思想文化联系。  相似文献   

20.
一成吉思汗兴起前蒙古是被压迫的部族蒙古这个名称,在成吉思汗兴起以前很久,就出现在中国史籍上。在唐代的东北边疆上,约在今黑龙江上游额尔古纳河一带,居住着一种蒙兀人,属於室韦的一部,所以称为“蒙兀室韦”这就是最早的蒙古人。但关於他们的活动情况,却没有任何记载,这表明他们是一个微小的,不重要的部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